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春酒》课堂实录(肖培东)20603

《春酒》课堂实录(肖培东)20603

《春酒》课堂教学实录

2016-10-28 17:12:38 作者:肖培东 来源:金台教研网 浏览次数:1 文字大小:【大】【中】【小】

师:今天我们所要上的一篇课文,它的作者名字叫什么?

生(齐):琦君。

师:大家知道她是什么地方人?

生(齐):浙江,永嘉

师:对,她是浙江永嘉人。也就是现在浙江温州人。站在你们面前的肖老师是来自什么地方?猜猜看。

生(齐):浙江。

师:浙江,真聪明!而且是浙江什么地方呀?

生(齐):温州。

师:温州,真是温州,而且是温州就是那叫做永嘉的县。我的永嘉不是那时候的永嘉了,但是我们都是在温州那一块土地上的。所以,今天讲她的课文是一种缘分。我们大家一起好好的珍惜,好不好?

生(齐):好。

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请坐。

师:来,齐读课文,春酒预备起——

生(齐):(学生齐读至第二段完,老师打断)

你们是我教书这么多年见过读书最快的学生了。标点符号对你们不起作用啊。读书是个慢活,不要给我节省时间。下面老师读第三自然段,你们再接着读。

教师范读第三段。

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完。

师:请你读下去。(学生读第五段)

师:嗯,有进步。(指名另一名学生)请你接着读(分别指名四名学生读第6、7、8、9段)师:好,最后一段,全班齐读。读之前扫描一下,思考一下,你怎么读?开始——

全班齐读。(停顿明显,加入了情感)

师:看嘛,人是很容易教好的,越读越好了。(生笑)

师: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

生(思考):……

师:你来说(请一位学生)。

生:写的是作者过新年喝春酒的事和自己的感受。

师:过新年、喝春酒,好,再试着用三个字来概括。

生:喝会酒

生:自酿酒

师:第一个同学还说“谈了自己的感受”说得很对,如果情感没有了,感受没有了,这篇文章就成了记叙文,本文是一篇散文,重点是情。标题你怎么来读?你想读出什么来?

生:春——酒,我想读出美好的回忆,一种很美好的味道。

生:春——酒,我想读出妈妈与我小时候的美好时光。

师:哦,读出妈妈的味道。

生:春——酒,我想读出回忆的味道,要读的慢、柔、和。

师:嗯,慢一点,柔一点,绵长一点,来齐读——

生齐读:春——酒——。

师:谁还有不同的读法,你再来读

生:春——酒,我想读出快乐甜蜜的味道。所以声调向上扬一点,读出愉快。

师:你来?

生:春——酒,我想读出沉重的,怀念的怨恨的感觉。

师:怨恨?换个词,遗憾的,惆怅的。来,齐读——

生齐读:春——酒——(读出了沉重、惆怅的感觉,声调重起,轻落。)

师:你来读。

生:春——酒,我想读出春天的味道,所以要读得灵动活泼一点。

师:哦,读出春天的味道,春天让人陶醉,应该读出陶醉的感觉。你再读一下。

生:春——酒(读出了陶醉感)

师:我们刚才读的这些感觉可以分为两类,是那两类?对,一类是快乐的,一类是惆怅的。这篇文章的情感其实就是这两种感情交融在一起的。标题是全文感情的浓缩,所以,不要忽略标题。

师:现在我们大家在课文中找一找,支撑这两种情绪的句子在哪儿?

生: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的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师:你读的味道没出来,再读。

(生再读)

师:好!(指名另一个学生)你再读一下。

生: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的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师:好,把肚子吃的鼓鼓的用笔划出来,你再读一下。(生读)大家齐读(齐读)。

师:你觉得要读出什么来?

生:快乐

师:最主要的一句:鼓鼓的,你见过肚子鼓鼓的动物吗?(生齐声答见过)大象肚子很股鼓,为何不用?

生:大象肚子太大作者只是个小孩子,体形不太合适,而且蜜蜂是吃花蜜的……(教师打断)

说得好不要说完,留下来考考别人。(生笑)

生:蜜蜂采花蜜,给人甜蜜的感觉,蜜蜂小,肚子鼓鼓的,飞来飞去,很活泼的样子。

师:对,这个句子做到了形似,味似,神似。给人一种很香甜的感觉。请读出香甜的感觉(生读)请女生读一下(女生读)

师:(提问其中一名女生)你觉得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内心的快乐和童心。

师:好,请男生读“我的肚子吃的鼓鼓的”,女生读“跟蜜蜂似的”。

(男生女生配合读)

师:你来读

生: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的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这个一马当先,不请自到,写出了作者的急不可耐……(教师打断)

师:说得好不要说完(生笑)所以这句要读的快,请再齐读。(学生齐读)

师:你来再读。

生: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的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师:你读出了什么?

生:自豪,因为我是母亲的代表。

师:你代表过母亲吗?(生笑)我是母亲的代表,这个句子不仅写我,还写了母亲,母亲对孩子的信任和爱。看,有时候一个句子就是一篇文章。来,再齐读。(生齐读)

师:你觉得还写出了什么?你来读最后这句。

生: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师:你这样读,带不回家的。(生笑)还写出了什么?

生:写出了邻里之间的和睦、热情和淳朴。

师:说得好。来我们齐读整个句子,读不好,对不起这涌出的浓浓情意。(生齐读)

师:再找,还有那些句子?

生:其实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师:怎么写出对八宝酒的喜欢了?你来读。

生:其实没等他说完,早已偷偷地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生没有读出偷偷地三个字的味道)

师:你这样读是会被发现的(生笑),再读一下。(生重读一遍)

师:你觉得应该怎么读?

生:我觉得“偷偷”应该轻读,“好几回”应该重读:其实没等他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师:好,齐读这一句(齐读)哦,“多少个”重读。再读一遍(再齐读)来,男生再齐读一遍。(男生读)

师:再找,还有那些句子?

生:第三段的,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伞洒在衣襟上了。这句话前面“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就端着、闻着,像个宝一样。而且,他在过门槛时不小心捽了一跤,可是他杯子却在手里,可见他有多么喜爱这杯酒,那怕只是一点点。

师:我想说的话她全说出来了,甚至她说的杯子还在手里,那怕只是一点点,他都不舍得给他浪费。这个一点点分析的好,善于在不显山漏水的地方找感觉。来,齐读。(生齐读)

师:这些动作描写你觉得应该读出什么?端着给谁看呢?

生:应该读出自豪,炫耀。

师:那应该读的快还是慢?

生:快

师:那你快的读一下(生笑)看来,慢才能表现出来。来你读一下。(生读)

师:哪个词读得好味道就出来了?

生:酒仙

师:这个显山漏水的词可不是肖老师追求的风格。

生:也

师:这个“也”字就写出了不仅人喜欢喝,连猫也喜欢喝。这个村子里所有人都爱喝春酒。这个村子里的一切都侵染了春酒的气息。

师:现在我们思考,文章中由愉快甜蜜转到惆怅沉重的句子是哪一句?

生: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师:一起来读一篇,“一句话提醒了我”预备——起。

生(齐):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师:如果这句话,肖老师改成这样一句话,行不行?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真正的家醅已经不在了。

生(思考):……

师:先别急着举手,读读看这两句话。可是叫我……预备,起。

生(齐):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师:读出这句的画面感。(生读出了悲伤)

师:茫然四顾,望穿秋水,眼光跳跃了千山万水,去找家乡的春酒。没有停止,仍然在寻找,这个找字蕴含着对故乡的思念。那份沧伤、那份悲愁,还有那份不灭的希望,就在这个句子里面读出来,试试看,缓慢、沉着、坚定的,来,预备起——(生齐读)

师:你来再读一下(生读)

师:要想读好这句话,我觉得我建议你做个对比,你只有把前三句童年的欢乐读得越欢乐,你才能体会到最后一句的那种失落与惆怅。听懂了没有,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读看。“我是母亲的代表,”现在肖老师来读第一句,你们来读“一句话提醒了我……”,听懂了没有?你们要迅速接上去。

师: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罩还捧一大包回家。

生(齐):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师: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