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茶文化

世界茶文化

世界茶文化茶的传播现在,全世界五大洲有50多个国家种植茶,有120多个国家的20亿人有饮茶习惯。

世界各国的种茶和饮茶习俗,最早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播去的,茶和瓷器、丝绸都是中国人民对全世界的伟大贡献。

早在公元六世纪和七世纪,朝鲜半岛上的大批新罗僧人为求佛法来到中国,他们中的大部分是在中国经过10年左右的专心修学,尔后回国传教。

他们在唐土时,当然会接触到饮茶,并在回国时将茶和茶籽带回新罗。

高丽时代金富轼《三国史记?新罗本纪》载:“茶自善德王有之。

”善德女王公元632—647年在位。

高丽时代普觉国师一然的《三国遗事》中收录金良鉴所撰《驾洛国记》记:“每岁时酿醪醴,设以饼、饭、茶、果、庶羞等奠,年年不坠”。

这是驾洛国金首露王的第十五代后裔新罗第三十代文武王即位那年(公元661),首露王庙合祀于新罗宗庙,祭祖时所遵行的礼仪,其中茶作祭祀之用。

由此可见,新罗饮茶不会晚于七世纪中叶。

日本文献《奥仪抄》记载,日本天平元年(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四月,朝廷召集百僧到禁廷讲《大般若经》时,曾有赐茶之事,则日本人饮茶始于八世纪前期。

据《日吉神道密记》记载,公元805年,从中国学佛归来的最澄和尚带回了茶籽,种在了日吉神社的旁边,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

至今在京都比睿山的东麓还立有《日吉茶园之碑》,其周围仍生长着一些茶树。

南宋时代,日本的荣西和尚两次来华学佛。

第二次入宋,在宋四年零四个月,于1191年回国。

他不仅潜心钻研禅学,而且亲身体验了宋朝的茶文化。

荣西回国时,在他登陆的第一站——九州平户岛上的富春院,撒下茶籽。

荣西在九州的背振山也种了茶,不久繁衍了一山,出现了名为“石上苑”的茶园。

他还在九州的圣福寺种了茶。

荣西还送给京都拇尾高山寺明惠上人5粒茶籽,明惠将其种植在寺旁。

同时荣西还用汉文编写了日本历史上第一部茶书《吃茶养生记》。

由于此书的问世,对日本饮茶之风,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荣西也被尊为日本的茶祖。

日本接受中国茶文化,结合日本固有的文化艺术,在16世纪初,形成了日本独特的“茶道”仪式,流传至今。

早在公元851年,阿拉伯人苏莱曼在《中国印度见闻录》介绍中国广州的情况,其中就提到茶叶。

14至17世纪,经陆路,中国茶在中亚、波斯、印度西北部和阿拉伯地区。

通过阿拉伯人,茶的信息首次传到西欧。

此时,欧洲传教士开始来到元和明朝传教,在为中西文化交流搭起桥梁时,也将中国的茶介绍到欧洲。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就是突出的例子,《利玛窦中国札记》对中国的饮茶习俗的记载详细而具体。

据陈椽《茶业通史》:“1559年威尼斯著名作家拉摩晓(1485—1557年,死后出版)著《茶之摘记》、《中国茶摘记》、《旅行剳记》3书出版,是欧洲最早述及茶叶的著作。

”葡萄牙传教士克鲁兹于1556年在广州居住数月,观察到了中国人的饮茶情况,记入介绍中国的书《广州述记》中,1569年出版。

1517年,葡萄牙海员从中国带去茶叶,饮茶开始在欧洲传播。

1607年,荷兰人从海上来澳门将中国茶叶贩运到印度尼西亚。

1610年,荷兰直接从中国贩运茶叶,转销欧洲。

1618年,明使携带茶叶两箱历经18个月到达俄京以赠俄皇。

1613年,英国首次直接从中国贩运茶叶。

17世纪,茶叶先后传到荷兰、英国、法国,以后又相继传到德国、瑞典、丹麦、西班牙等国。

18世纪,饮茶之风已经风靡整个欧洲。

欧洲殖民者又将饮茶习俗传入美洲的美国、加拿大以及大洋州的澳大利亚等英、法殖民地。

到19世纪,中国茶叶的传播几乎遍及全球。

阿根廷的国宝茶:马黛茶马黛茶是阿根廷的一大特产,虽然这种茶并不仅仅是阿根廷才出产,但是仍然有人说,“不喝马黛茶就不算来到了阿根廷”。

马黛茶不仅是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而且大量出口北美、西欧和日本等国家。

马黛茶是一种常绿灌木叶子,生长在南美洲的一些地方,阿根廷温润潮湿的气候和充足的阳光,很适于这种树木生长,加之当地人有爱喝这种茶的传统,使之成为最大的马黛茶生产国。

当地人传统的喝茶方式很特别。

一家人或是一堆朋友围坐在一起,一把泡有马黛茶叶的茶壶里插上一根吸管,在座的人一个挨一个地传着吸茶,边吸边聊。

壶里的水快吸干的时候,再续上热开水接着吸,一直吸到聚会散了为止。

吸茶用的茶壶是重要的茶具,也是当地人们很重视的家庭用具。

阿根廷人认为,使用什么样的茶壶招待客人,比喝马黛茶本身还重要,就像西方人待客讲究餐具一样。

一般平民百姓使用的马黛茶壶大多是竹筒或葫芦挖空制成的,壶上不加什么装饰,吸嘴一般是金属管做的,镂空椭圆形的管头插入壶中,起到过滤茶叶的作用。

而高档的茶壶则是一种艺术品,有金属模压的,有硬木雕琢的,有葫芦镶边的,也有皮革包裹的,形状千奇百怪。

壶的表层刻有人物、山水、花鸟等图案,并镶嵌着各种各样的宝石,在灯光照射下闪闪发亮,吸嘴则有镀银的,有的也有一些艺术性装饰。

外国游客大都喜欢到手工艺品市场买个马黛茶壶带回去留个纪念。

当地人泡茶往往放入很多的茶叶,外人初喝时味道很苦,但习惯以后,会不觉得苦,而且喝起来有一股芳香、爽口之感和提神解乏之功,这一点很像是中国的苦丁茶。

在饮法上,现在喝马黛茶已不尽是大家共用一根吸管,也有像东方人那样在壶里泡好后倒在茶杯里喝的,这显然更符合现代人的卫生观念,但当地人往往会认为那样喝马黛茶,就失去了阿根廷风味。

每年4月至8月是马黛茶的收获季节,大量的马黛茶上市。

马黛茶在当地还有一个传统的节日,即每年11月第二周马黛茶节,是阿根廷全国性的节日。

节日里,在首都街头可以看到许多着装漂亮的少年男女向行人赠送小盒包装的马黛茶,人们举行游行、聚会、宴会、民族舞会等形式来欢度节日。

丹麦花果茶:防治感冒美容养颜丹麦的花果茶是由水果搭配花卉精制而成的,据说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一般欧洲人喜欢喝咖啡,但对丹麦人来说,花果茶是他们饮食生活中重要的部分,不但丹麦老人和儿童喜欢喝,丹麦妇女也将此茶视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美容养颜佳品。

丹麦花果茶含有大量维生素C,而且其中的各种水果和花卉各具特性。

其中葡萄味甘,性平,补肝肾,益气血,生津液,利小便;苹果味甘、性凉,生津止渴,清热除烦,益脾止泻,同时还治大便干燥;番木瓜、柑橘皮消食健胃,增进食欲;蔷薇花味苦、性凉,清热利湿,祛风、活血、解毒;玫瑰花味甘、性温,行气解郁,和血止痛。

种种功效不一而足,都与调和脾胃之气有关。

花果茶一般由热带木槿花、葡萄、苹果、酸味李子、蔷薇花、番木瓜、芒果、柑橘皮、矢车菊、罗马甘菊及玫瑰花等无任何污染的花果组成。

起初,我对花果茶并没有什么认识,直到一位叫尼尔斯的丹麦友人患了感冒,才引起了我这个中医爱好者的关注。

为帮助尼尔斯缓解感冒症状,我将一些菊花送给他,并吩咐他回去后代茶饮。

3天后,尼尔斯再次来访,我见他精神状态良好,心中暗自窃喜,以为是自己送的菊花发挥了作用,谁知尼尔斯却略带歉意地说:“对不起,我没有喝你的中国茶,我是用丹麦茶治好感冒的。

”他还告诉我,这几天他什么药也没吃,只是比平时多饮了几杯花果茶。

并说这是他的经验,得了感冒,只要不发烧,每天坚持多喝花果茶,很快就会好。

花果茶之所以能治感冒,是茶本身所含的活性维生素C在起作用,维生素C 能够提高免疫力,使人体增强抗病能力。

喝一杯花果茶,实际上就等于喝了一杯新鲜果汁。

跟我学中文的丹麦女孩玛雅说,在丹麦,常常有人把花果茶当作配合药物治病的辅助方法,认为这样能够缩短病程。

她还说,一些消化不良的人在喝茶的同时,连果肉也吃下去,因为它能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排除体内毒素,防止大便干燥。

而她本人经常饮用这种茶主要是为了排毒养颜,避免脸上长出令人讨厌的小疙瘩。

除“花果茶”之外,丹麦人还把水果单独加工,制作成袋泡茶,比如:葡萄袋泡茶、橙子袋泡茶、草莓袋泡茶、苹果袋泡茶等。

这些茶泡法更简单,只要往杯子里一放即可。

我在丹麦期间,几乎喝遍了各种丹麦茶,但最为喜爱的还是用各色诱人的水果小布丁和花瓣泡制出来的“花果茶”。

它色如琥珀,香气浓郁,倘若稍放些许砂糖,更是锦上添花。

只要一杯下肚,顿觉神清气爽。

锡兰高地红茶锡兰高地红茶,以乌沃茶最著名,产于山岳地带的东侧,常年云雾弥漫,由于冬季吹送的东北季风带来雨量(11月-次年2月),不利茶园生产,以7-9月所获的品质最优。

产于山岳地带西机时的汀布拉茶和努沃勒埃利耶茶,则因为受到夏季(5-8月)西南季风送雨的影响,以1-3月收获的最佳。

锡兰的高地茶通常制为碎形茶,呈赤褐色。

其中的乌沃茶汤色橙红明亮,上品的汤面环有金黄色的光圈,犹如加冕一般;其风味具刺激性,透出如薄荷、铃兰的芳香,滋味醇厚,虽较苦涩,但回味甘甜。

汀布拉茶的汤色鲜红,滋味爽口柔和,带花香,涩味较少。

努沃勒埃利耶茶无论色、香、味都较前二者淡,汤色橙黄,香味清芬,口感稍近绿茶。

河内圆茶越南的莱州,在云南普洱茶外销的历史上,曾扮演过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越南的北部山区,茶叶生长的自然条件,与云南茶区并无太大的区别。

越南因此产普洱茶,但不是最优质的那种,而是边境普洱一类货色。

在50年代和6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云南普洱茶销往海外的市场并不顺畅,产于泰国、老挝和越南的边境普洱曾一度滥竽充数,填充了港澳及海外市场,其中由越南河内茶厂生产的“河内圆茶”以及由北越廖福茶厂之类的小茶庄生产的散茶就曾为广大海外消费者所接受。

“HANOI”(河内)普洱圆茶,是典型的边境普洱茶代表。

除了其内飞有“HANOI”字样外,最重要的是其茶菁的茶性,其饼面有细小压模痕迹,暗黑且油亮不足,条索细短,梗条较多,有碎而杂之感,且茶香味杂,茶饼剥开时,茶梗总是会被拉出,呈“藕断丝连”状。

在包装方面,其竹箸竹篾与云南产品相似,装捆技术也与云南产品别无二致,疑为漂泊在外的云南普洱茶技师们所为。

河内圆茶无内票,但都有署“XUONGCHEHANOICHE 8AN11”越南文的8×5.6公分横式内飞,底土黄色,字朱红色。

现行世的产于50年代,陈期已有50年左右。

至于“廖福散茶”,其塑料袋包装外写有“廖福茶号”字样,更应是中国茶师在越南的手笔,其茶菁细长,多细长梗条,茶面栗黄色,略带有白霜,茶身轻碎干燥,油光不足,是由生茶工艺制在且干仓贮存,茶汤栗色,在青香中略带有微弱兰香,是边境茶中的上品。

大吉岭红茶大吉岭红茶,产于印度西孟加拉省北部喜马拉雅山麓的大吉岭高原一带。

当地年均温15℃左右,白天日照充足,但日夜温差大,谷地里常年弥漫云雾,是孕育此茶独特芳香的一大因素。

以5-6月的二号茶品质最优,被誉为“红茶中的香槟”。

大吉岭红茶拥有高昂的身价。

三、四月的一号茶多为青绿色,二号茶为金黄。

其汤色橙黄,气味芬芳高雅,上品尤其带有葡萄香,口感细致柔和。

大吉岭红茶最适合清饮,但因为茶叶较大,需稍久焖(约5分钟)使茶叶尽舒,才能得其味。

下午茶及进食口味生的盛餐后,最宜饮此茶。

别有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关于俄罗斯饮茶的记载始于1567年,先受到上层贵族的宠爱,十七世纪后期迅速普及到各个阶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