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内人员转岗规定”的意见
一、“因工作需要学校决定进行岗位调整的不属于本规定范围”较为模糊,有较大可人为操作空间,容易产生权力腐败或寻租。
“因工作需要学校决定进行岗位调整”有时会演变为唯领导意图,凡冠之以“因工作需要学校决定进行岗位调整”之名即可不按此规定进行,无法监督公平。
二、“非教学岗位人员转教学岗位的,原则上必须具有博士学历或学位(或为在读博士生)”,原则上是硬性规定,还是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放弃原则,特殊处理。
既然学校认为“教学岗位”需要的人员学历或学术水平应更高,那对“非教学岗位人员”的考核标准就应与“教学岗位人员”有所区别,既要求做好行政工作,又要求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有点强人所难。
三、“辅导员转其它岗位的需在本校辅导员岗位(人事代理或在编)工作满
6年或年龄在35周岁(含35)以上;其它人员转岗需在原岗位工作3年以上。
”
辅导员队伍学历参差不齐,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单位,教学岗位和辅导员岗位是一线工作人员,与学生接触较为频繁;其他行政服务岗位,决定学校发展的效率和层次,尤为关键。
辅导员岗位是行政干部锻炼的摇篮,行政岗位人员理应从符合辅导员岗位工作年限的人员中产生,而不应通过其他渠道安插。
学校应真正认识到辅导员岗位在高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采取切实措施,提高辅导员待遇,让辅导员成为受人尊重和有尊严的岗位,才能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目前,辅导员发展没保障,地位较尴尬,直接从辅导员岗位晋升行政干部较为困难,是高校中一线艰苦岗位。
历来,只有从辅导员岗位转到其他行政岗位的人员,很少有从其他岗位转到辅导员岗位的人员,这是问题的根本。
辅导员转岗,学历层次应放在第一位加以考虑,而非简单的6年标准。
辅导员不应成为一个吃青春饭的岗位,学生教育和管理经验丰富的辅导员,往往是年龄较长者。
所谓与学生之间的代沟,不是根本的问题。
辅导员应成为学生思想和精神的引领者,而不是简单娱乐的大哥哥、大姐姐,岗位需要有梯队。
辅导员转岗的年限规定与其他人员转岗的年限规定不同,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大家普遍认为,辅导员岗位是耗时间的岗位,发展出路不明朗,其他岗位相对辅导员岗位安全系数更高一些。
所以,当下,辅导员是高校战斗力最强,也是最不稳定的一支队伍,最想、迫切需要转岗的是辅导员,想要转到教学岗位的是其他
非教学岗位人员。
辅导员转岗时间规定是6年,其他人员转岗时间规定是3年,其实,问题的核心应当是“非教学岗位人员转教学岗位”。
两类行政人员转岗时间不一致,容易让人产生辅导员岗位条件、工作艰苦程度比其他岗位人员更严峻,需要通过时间规定压服的方式限制辅导员流动的联想。
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应该是切实采取辅导员职级制,才更加有利于稳定这支队伍,进一步提高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