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执法证据及其规则

环境执法证据及其规则


二、环境执法证据规则
(二)环保行政执法证据审查规定 审查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2002年7月24日公布的《最高人 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 下简称:《证据规定》)。 审查内容: 1、关联性 2、真实性 3、合法性
(三)环境执法证据的取证、举证规定
1、先取证后裁决原则。 “先取证,后裁决”是行政主体在作出具体 行政时应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依照该原则,行 政主体只能以其在做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所依据的 证据作为证明其行为合法的依据,而不能以事后 收集的证据来证明其已作出的行为合法。这一原 则在我国行政诉讼领域则演化为“被告不得进行 事后取证原则”。 《证据规定》第六十条第(一)项规定,被告及 其诉讼代理人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后或者在诉讼 程序中自行收集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被诉具体行 政行为合法的依据
三、环保行政执法证据种类及其要求
提供证人证言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1)载明证人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住 址等基本情况。 (2)需有证人的签名。如果证人不能签名的, 应当以盖章等方式证明。 (3)应注明证人出具证言的日期。 (4)应附有居民身份证复印件等证明证人身份 的文件。
三、环保行政执法证据种类及其要求
三、环保行政执法证据种类及其要求
(三)鉴定结论 鉴定结论是指具有专门知识的鉴定人根据委托或聘 请对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后所作的结论性书面 意见。鉴定结论作为一种证据,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认定具有重要作用。 其特点是: 1、具有专门知识的鉴定人对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作 出科学结论; 2、根据法定程序和科学理论作出的是非分明的结论 性意见; 3、鉴定结论只是解决专门性问题,不涉及法律问题。
三、环保行政执法证据种类及其要求
书证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应提供书证的原件,在提供原件确有困难时,可 以提供与原件核对无误的复印件、照片、节录本。按照规 定,原本、正本和副本均属于书证的原件。 (2)提供由有关部门保管的书证原件的复制件、影印 件或者抄录件的,应当注明出处,经该部门核对无异后加 盖其印章。 (3)提供报表、图纸、会计账册、专业技术资料、科 技文献等书证的,应当附有说明材料。 (4)提供的询问、陈述、谈话类笔录,应当有行政执 法人员、被询问人、陈述人、谈话人签名或者盖章。提供 外文书证,应当附有由具有翻译资质的机构翻译的或者其 他翻译准确的中文译本.并由翻译机构盖章或者翻译人员 签名。
三、环保行政执法证据种类及其要求
当事人的陈述的取证基本程序: 1、表明身份,出示证件 2、核对身份,告知责任 3、充分准备,突出重点 4、注重形式,讲究方法 5、当场核对,确认签字
(询问笔录)
三、环保行政执法证据种类及其要求
2、调查询问笔录制作中的常见问题 (1)询问人、记录人、其他参加人出现混乱。 (2)被询问人身份没有明确。出现委托代理人的 “询问委托” (案例4) (3)询问内容中出现主观推定或者认定,构成诱 导嫌疑。 (4)询问内容中涂改或更正没有确认。
认定违法事实
违法事实的构成要件 违法事实的构成要件是指违法行为所必须具 备的法定条件。 1、违法事实是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 2、违法事实的主体是具有责任能力的公民、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案例1) 3、违法事实必须是法律规范规定应给予制裁 的行为。 (案例2)
证明违法事实
证明违法事实是运用证据,按照有关法定形 式和程序,证明违法事实的客观存在的过程。 证明违法事实存在的依据是证据。
三、环保行政执法证据种类及其要求
2、现场检查笔录常见问题: (1)记录的词语主观性较强: a.使用模糊或不定词语。使用“大约”、“大概”、“估计有” 等模糊词语,或“多”、“余”、“左右”等不定词语; b.现场进行主观认定。先入为主,使用“违法”、“非法”、 “擅自”等词语,或者直接在现场检查笔录中叙述违法情形; c.以询问笔录代替现场检查笔录。 (2)记录的主体性内容不全面: a.只记录实施现场检查的结果而未记录检查活动的过程。 b.只记录执法人员的检查行为而未记录当事人的活动状况。 c.只记录实施检查的内容而未记录采取相关措施的情况。 d.只记录发现物品的数量而未记录其数据来源和获取途径。 c.只记录当事人未签名的事实而未注明其不签名的原因。 (3)填写的辅佐性项目不完整: a.检查时间填写不精确。 b.检查地点填写不清楚。 c.当事人身份填写太简单。 d.执法证号码填写不齐。
(三)环境执法证据的取证、举证规定
2、举证倒臵原则 在行政诉讼中,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 机关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具体行政行 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三)环境执法证据的取证、举证规定
3、逾期举证视为无证。 《证据规定》第一条第一款规定:根据行政诉 讼法第三十二条和第四十三条的规定,被告对作 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在收到起 诉状副本之日起十日内,提供据以作出被诉具体 行政行为的全部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被 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的,视为 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没有相应的证据。 (案例3)
三、பைடு நூலகம்保行政执法证据种类及其要求
(一)当事人的陈述 当事人的陈述主要是包括当事人在调查询问 笔录中所作的陈述和行政违法行为人申辩、听证 程序中所作的辩解。 当事人真实的陈述可作为认定案件的直接证 据,所以依法取得当事人陈述或调查询问笔录是 取证的关键。可以这样说:当事人的陈述是行政 处罚、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证据之王,最具有 证明力。
(三)环境执法证据的取证、举证规定
4、补充证据。 《证据规定》第二条 原告或者第三人提出其 在行政程序中没有提出的反驳理由或者证据的, 经人民法院准许,被告可以在第一审程序中补充 相应的证据。
三、环保行政执法证据种类及其要求
《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的证据的种类包括: 书证 物证 视听资料 证人证言 当事人陈述 鉴定结论 勘验笔录 现场笔录
三、环保行政执法证据种类及其要求
1、鉴定结论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1)应当载明委托人和委托鉴定的事项; (2)应有向鉴定部门提交的相关材料; (3)应有鉴定的依据和使用的科学技术手段; (4)应有鉴定部门和鉴定人鉴定资格的说明; (5)应有鉴定人的答名和鉴定部门的盖章。
三、环保行政执法证据种类及其要求 2、环境监测数据属于鉴定结论。 根据《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第24条第2款的规定: 环境监测报告经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属实,可以作为查 处环境违法行为的证据。 环境执法大多需要监测数据为依据,这在污染源监督、 排污收费、建设项目管理、污染事故处理工作中尤其突出。 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执法的重要证据。 环保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制作和审核环境监测报告,应 当增强证据意识,严格遵守这些规定。
三、环保行政执法证据种类及其要求
物证具有以下特点: 物证是以其存在之外部特征来证明案件待证事实; 物证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稳定性,独立于人的主观意 志之外; 物证具有较强证明力。 收集物证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提供物证的,原则上应提供原物,在提供原物确 有困难时,可以提供与原物核对无误的复制或者证明该物 证的照片、录像等其他证据; 2、如果原数为数量较多的种类物时,应当提供其中 的一部分。
证据的证据力与证明力
合法性
证据力
形式要件
客观性 证明力 关联性 内容要件
二、环境执法证据规则
证据规则指法律以一定方式对证据的明确规定。 分为: 内容规定(证据的法律审查规定) 形式规定(证据的种类及要求)
二、环境执法证据规则
(一)环保行政执法证据规则的法律构成 主要由三方面规定构成: 1、《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和《行 政诉讼法》关于行政证据的规定。 2、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3月8日公布的《关于 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 解释》和2002年7月24日公布的《关于行政诉讼证 据若干问题的规定》。 3、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保部规章和规范 性文件中关于环境行政执法文书和程序的规定.
环境执法证据及其规则
长沙市环境监察支队 2013年4月18日
冯去非
环境执法从实质上讲,具备与所有行 政执法,甚至司法过程一样的特性,这种 特性由两个要点所组成: 一是认定违法事实, 二是证明违法事实。
认定违法事实
《行政处罚法》第四条第二款规定:“设定和 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 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 由此可见,行政处罚最核心的内容是对相对 人行政违法行为的认定。只有在正确认定违法事 实的基础上,才能正确依据相关法律规范,并遵 循法定程序,对相对人实施处罚。
三、环保行政执法证据种类及其要求
3、运用环境监测报告中应注意的问题(采样单) (1)环境监测采样尽量由环境监测机构进行【1】 (2)当事人是否到现场监督取样的争议【2】 (3)严格遵循指定证据的法律规定【3】
三、环保行政执法证据种类及其要求
(四)证人证言 证人证言是指知道案件情况的自然人就案件 的有关情况向行政执法机关所作的陈述。 其特点是: 证人证言是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能够理解 作证的法律意义,承担作证的法律后果的自然人 所作的陈述; 证人证言的内容是案件有关情况,包括证人 直接感受的案件事实和转述他人直接感受的事实; 证人证言是自然人直接向办案人员所作的陈 述。
三、环保行政执法证据种类及其要求 (二)、现场笔录 现场笔录是行政执法人员对有关案件的现场、物品 进行调查所作的客观记录。现场记录是行政执法过程特有 的法定证据,既是行政执法机构依法行政的重要依据之一, 也是为了适应行政审判的特殊性而设臵的,其具有现时性、 客观性、真实性。 1、制作现场笔录的要求:(现场监察记录) (现场勘验笔录) (1)由法定的执法主体,即有执法权的行政机关执法 人员制怍,不能由他人完战。 (2)应当载明制作的时间、地点和事件等内容,全面、 客观、真实反映有关案件现场、物品的情况。 (3)由执法人员和当事人签名。当事人拒绝签名或者 不能签名的,应当注明原因。有其他人在现场的,可由其 他人签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