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1.原始社会时期的音乐文化存在方式,有神话与传说两种形式。

2.六代乐舞:,又称“六舞”,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飨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它包括:(1)黄帝——《云门》(或称《云门大卷》)(2)尧——《大咸》(或称《咸池》)(3)舜——《箫韶》(或称《九韶》、《大磬》、《九辩》、《九歌》)(4)夏代——《大夏》(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5)商代——《大濩》(歌颂商汤伐僳的功绩)(6)西周——《大武》(歌颂武王伐纣的功绩)3.四夷之乐:周边部族的少数民族乐舞和歌曲。

4.《诗经》是春秋末年产生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现存305篇,简称“诗三百”。

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共500多年间的各类音乐作品。

5.周代乐器曾按制造材料的性质分成“八音”。

这是我国音乐发展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

“八音”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乐器具体分类见P30-31)6.半音关系在商代已出现,到了周代逐渐形成完整的半音结构的十二律黄大太夹姑仲蕤林夷南无应钟吕簇钟冼吕宾钟则吕射钟十二律又分作六律六吕,黄钟、太簇、姑冼、蕤宾、夷则、无射称六律,是为阳律。

其余大吕等六律称六吕是为阴律。

7.简论曾侯乙墓编钟出土的历史意义湖北随县擂鼓墩遗址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编钟,是目前我国同类出土乐器中已知数量较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宽,音律较准,保存较好的乐器。

是我国十二乐音体系中最早具有半音关系的一套完整的特大型定调乐器。

它表明早在24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编钟文化所达到的惊人成就。

对我国研究古代音乐史有着重大的意义。

(1)共64枚,分三层,上层钮钟19枚,分三组,下两层是甬钟,共45件,也分三组。

这套编钟是目前所见古代编制最为庞大的一套编钟,为后人了解曾国宫廷音乐的规模、音乐活动情况进一步提供了实物资料。

它标志着春秋战国时期我国音乐文化所达到的高度水平。

(2)编钟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十二律齐备。

钟上共有2800多个错金铭文,记载了当时各国的律名、阶名、变化音名的对照情况。

这些都反映出春秋战国之际各地的音乐文化交流的时期情况,为研究战国时期的古代乐律提供了实证资料。

(3)每个甬钟可发两音引发了研究者对双音规律实际运用的范围、意义及出现时代的思考。

(4)上层钮钟的律制近似三分损益律,中层编钟的律制近似纯律,说明这套编钟是复合律制。

从编钟制作、乐理学理论等方面,研究者都能从中得到直接的解答和启发。

8.乐律学领域则出现了计算精密的京房六十律。

9.乐府是汉代兴盛起来,以采集改编民间音乐为主的音乐机构。

它的设置,可以上溯到秦代。

10、鼓吹乐:西汉初年出现的一种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并兼有唱歌的器乐合奏形式。

11、相和歌是汉代的一种民间歌曲,它的另一种含义是一种歌曲的演唱形式。

最初产生于民间没有伴奏的歌谣。

称为“徒歌”。

以后徒歌有发展称为“一人唱,三人和”的唱和形式,叫做“但歌”。

“但歌”发展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较为复杂形式,就称为相和歌。

12、相和歌所用的调式主要有平调、清调、瑟调三种,称为“相和三调”。

后来相和歌演变为清商乐,相和三调也随之改称为“清商三调”。

13、汉代的百戏,上承周代散乐,是一种民间艺术的汇合。

它包括了角,杂技,魔术,歌舞等多种艺术形式。

百戏在汉代得到高度的发展。

14、简述汉代琴曲的音乐内容从现存的琴曲看,有两个特点:其一,具有情节性。

在一些琴曲中已具有一定的任务和故事情节。

如《摄政刺韩王曲》;其二,在演奏形式上,琴的演奏开始与歌唱相结合。

现存两汉琴曲名称中《梁甫吟》、《饮马长城窟》、《箜篌引》等均为相和歌词。

15、清商乐是东晋南北期间,承袭汉。

魏相和诸曲,吸收当时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俗乐之总称。

16、试论《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美学著作。

此书讨论了音乐各反面的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音乐的本质特征:《乐记》中有着精辟的论述,肯定音乐是表达感情的艺术。

它对音乐本质的论述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2)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乐记》强调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会的密切关系。

之中的理论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维护自身利益的要求。

(3)音乐的社会功能:《乐记》主张使用音乐与治理朝政、端正社会风气、礼制、伦理教育等相配合,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服务。

(4)关于对音乐美感认识,《乐记》有较深层次的论述。

他强调音乐给人们的愉悦感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

《乐记》做为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两千多年来古代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7、简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交流秦汉以来,随着张骞通西域而造成的“丝路热”促成了西域文化与华夏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一条“丝路”把东方文明带向西方文明,西方的艺术家们也远来长安,将西方文化拨入东方,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歌舞伎乐的交流与发展。

如东晋时,北方出现了十几个封建政权。

大批中亚、西亚和印度人,包括乐舞艺人陆续进入中国。

(2)乐器、乐曲的交流与发展: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得《摩诃兜勒》一曲,带回长安。

同时,汉以来乐器交流渐多。

(3)此外,区别于秦琵琶、汗琵琶的另一种梨形音响的曲项琵琶和五弦琵琶约在公元350年前后,通过印度传入中国北方。

筚篥也在此前后,由西域传入内地。

这些史实构成了西域音乐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发展的篇章。

西域音乐文化的东渐,与当时佛教的盛行不无关系。

于此同时,中原音乐文化还经历着南北音乐文化的交流过程。

这主要是由于战乱局面而造成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由此使得北方的名歌、鼓吹乐以及相和歌等艺术形式的南流,为南方民族音乐注入了新的发展因素。

18、变文:是唐代佛教寺院用于宗教宣传的一种说唱形式。

其名称来源于佛教语汇。

佛教在宣讲教义时为使更多的百姓接受便将深奥的佛教哲理通俗化,利用的讲唱本子叫“变文”19、燕乐亦称宴乐,即饮宴之乐。

专指天子及诸侯宴饮宾客时所用的音乐。

隋唐燕乐的来源有三:其一,汉魏六朝以来的清商乐;其二,外族传来的音乐,其中以龟兹为最重要;再者,当时音乐家的创作。

隋唐时期的燕乐以其宏大的体制和取得的高度成就,在中国古代音乐史大放异彩,标志着我国各代音乐的发展已达到空前的高度水平。

燕乐中多部伎,坐、立部伎的发展史建立在多民族的音乐并存在的基础上的产物。

20、“大曲”又称燕乐歌舞大曲或唐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并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

它是汉魏时的相和大曲与清商大曲进一步向更高程度的发展,代表了隋唐音乐文化的高度水平。

歌、舞、乐三位一体,结构庞大、节奏与速度复杂多变是大曲的重要特点。

大曲的结构通常分为三大部分。

散序——由器乐演奏,以散板式的自由节拍为主。

中序——以歌唱为主,由器乐伴奏,多为抒情慢板。

破——以舞蹈为主,气势热烈,节奏快捷。

21、“法曲”是唐代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因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

风格特点较为清淡,曲调和乐器运用汉民族的清乐体系的精华,但同时又吸收了佛教、道教和外族音乐。

《霓裳羽衣曲》即法曲之中著名的一首。

22、记谱法:唐代出现了记谱法。

燕乐半子谱,其谱可能是某种管乐器的音位指法记号。

有琴谱与公尺谱保存至今。

23、《北堂书钞》:隋代虞世南编纂,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类书。

原书友173卷,为作者任随秘书郎时所撰。

北堂是秘书省的后堂,故以为名。

全书分十几部,852类。

“乐”是其中一部,包括“艺能”“制作”“燕篇”“挽歌”“乐总”“歌篇”“”舞篇“四夷乐”“倡优”“律”“鼓吹”以及各种乐器等类别,保存了许多古代音乐史料。

24、《乐书要录》:成书于久视元年(700年)武则天77岁时召集著作郎元万顷等编撰。

它是一部通俗的乐律理论专著,原有10卷,国内已失传,目前日本有五、六、七卷。

25、《教坊记》:是唐开元年间任左金吾仓曹参军崔令钦撰著的一部有关于唐代教坊制度和轶闻的著作。

26、《羯鼓录》:是唐代著名羯鼓手南卓于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撰成的一本有关羯鼓的专门性著作。

27、《乐府杂录》:是唐昭宗乾宁年间(894—898年)国子司业段安节所著有关唐代音乐的见闻录。

28、瓦子又称“瓦舍”或“瓦肆”,是以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商业集中点。

瓦子的出现是商品经济繁荣的产物。

29、勾栏是瓦子中用栏杆或巨幕隔成的艺人演出的固定场子,表演各种民间技艺。

30、宋代词坛上著名词人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故世称姜白石,江西鄱阳人。

所集《白石道人歌曲》是流传至今的较为珍贵的歌曲集。

其中收入词曲17首(自度曲14首、古曲填词2首,为范成大曲填词1首),旁注宋俗字谱;祀神歌《越九歌》10首,旁缀律吕字谱;琴歌《古怨》1首,旁缀减字谱,另有《圣宋铙歌鼓吹曲》歌词14首。

姜白石不仅一身文采,还擅长自度曲,起代表是《扬州慢》、《杏花天影》。

31、鼓子词是一种说唱相间,以唱为主的艺术形式,因用鼓来伴奏而得名。

32、诸宫调是由北宋时期汴京瓦子构栏中的民间艺人孔三传创立的,是一种新的大型说唱形式;把我国说唱艺术推到了新的水平。

因其使用了多种宫调而得名。

它是一种有说有唱,说唱相间,以唱为主.体制宏大的体裁,曲调丰富,适于表现情节较复杂的故事内容。

音乐由多套曲牌组成,每套曲牌使习一个宫调,不同的套曲其宫调也各不相同。

主要伴奏乐器有鼓、拍板、笛。

金元时期的诸宫调也很流行,其伴奏乐器是鼓、拍板、笛。

33、简述元杂剧的形成特点:元杂剧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积累和发展起来的。

它的兴盛于元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元统一中国后,蒙古统治者的压迫和歧视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成为元杂剧艺术作品的创作素材:其进一步的戏剧化发展是适应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需要的。

其二,元统治者对财富的掠夺和挥霍,致使城市经济畸形发展。

繁荣的城市经济为元杂剧提供了物质基础。

许多文人墨客优秀的民间艺人汇集于当时的都城——大都。

其三,元代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文人地位的低下,使许多文人纷纷投入到杂剧的创作中去,并产生了一个剧作家群体。

他们的生活更贴近下层人民,熟悉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

作品题材多样,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揭示尖锐的社会矛盾。

他们善于并把握戏曲创作的内在规律,掌握了较高的创作技巧,创作了许多的优秀的剧目,为元杂剧的发展和提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34、俗字谱是工尺谱的一种早期形式。

35、律吕字谱使用十二平均律名记录乐音的一种记谱法。

36、《乐书》,宋陈旸撰。

全书共200卷,世称《陈旸乐书》,完成于1086—1100年间。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规模较大的音乐百科全书。

37、《梦溪笔谈》,北宋沈括撰。

全书有26卷又有《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

《梦溪笔谈》中论及音乐的文字有《乐律一》、《乐律二》两卷33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