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谷氨酸发酵工艺(1)

谷氨酸发酵工艺(1)

谷氨酸发酵工艺
•氨基酸发酵是一个典型的代谢调控发酵,即利用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生产各种氨基酸。

•氨基酸发酵是好氧发酵,培养基中溶氧量不同,所得到的产品不同,因此可以控制不同的通风量得到不同的氨基酸。

谷氨酸简介
谷氨酸,是一种酸性氨基酸。

分子内含两个羧基,化学名称为α-氨基戊二酸。

谷氨酸是里索逊1856年发现的,为无色晶体,有鲜味,微溶于水,而溶于盐酸溶液,等电点3.22。

大量存在于谷类蛋白质中,动物脑中含量也较多。

谷氨酸在生物体内的蛋白质代谢过程中占重要地位,参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的许多重要化学反应。

谷氨酸发酵工艺流程
菌种的选育→培养基配制→斜面培养→一级种子培养→二级种子培养→发酵→提取
以淀粉水解糖为原料微生物发酵生产谷氨酸工艺•淀粉水解糖的制备
•谷氨酸的发酵
•谷氨酸的提取
淀粉水解糖的制备
淀粉水解糖的制备方法:酸水解法和酶水解法
目前谷氨酸淀粉水解糖的制备方法一般采用酶水解法
•在发酵罐中进行。

•发酵初期,糖基本不利用。

尿素分解放出氨使PH 上升。

2-4h。

接种量和发酵条件控制可使该期缩短。

•对数生长期,尿素大量分解使PH上升,氨被利用PH又下降,菌体形态为排列整齐的八字形,不产酸,12h。

采用流加尿素的方法及时供给菌体生长必须的氮源及调节pH在7.5-8.0,维持温度在30-32℃.
•菌体生长停止期,谷氨酸合成,糖和尿素分解产生α-酮戊二酸和氨用于合成谷氨酸。

及时流加尿素以提供足够的氨并使pH维持在7.2-7.4。

大量通气,控制温度34℃-37℃。

•发酵后期,菌体衰老,糖耗缓慢,残糖低。

营养物耗尽酸浓度不再增加时,及时放罐。

一般发酵周期为30h。

谷氨酸的提取方法,一般有等电点法、离子交换法、金属盐沉淀法、盐酸盐法和电渗析法。

目前用的较普遍的有等电点法和离子交换法。

•等电点法利用谷氨酸是两性电解质的性质。

将发酵液加硫酸调pH至谷氨酸的等电点,使谷氨酸沉淀析出。

•离子交换法先将发酵液稀释至一定浓度,用盐酸或硫酸将发酵液调至一定的pH,采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吸附谷氨酸,然后用洗脱剂将谷氨酸从树脂上洗脱下来,达到浓缩和提纯谷氨酸的目的。

•金属盐沉淀法利用谷氨酸与Zn2+、Ca2+等金属离子作用生成难溶于水的谷氨酸盐而沉淀析出。

谷氨酸生产现状
•工业化生产开始于由水解小麦面筋或大豆蛋白质而制取。

•1957年,日本率先采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并投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这是被誉为现代发酵工业的重大创举,使发酵工业进入调节代谢的调控阶段。

•目前世界产谷氨酸钠30万吨/年占氨基酸总量2/3。

•我国现已有200余家生产,年产量达15万吨,居世界首位。

The end,thank you!。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