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应急状态下救灾物资供给特点研究_以汶川地震食品供给为例
应急状态下救灾物资供给特点研究_以汶川地震食品供给为例
(5)非程序化决策。应急物流是由突发因素引 起的,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急”。 在有限的信息、 资源和时间的条件下寻求解决方案,必须采取非程 序化决策节省时间,迅速反应。在此次汶川地震中, 前期物资的采购、配送工作都采用最简洁的方法进 行,通常物资的传递就通过一张简单的手工单据记 录,从而达到快速传送物资的目的。
汶川地震应急物流
1、应急物流的概念 在应急物流概念提出之前,国外已经对突发事
件下的物流状况进行了相关研究。S.M.Hong-Minh 等将计算机仿真的方法引入到供应链的突发物流 研究中[1]。PhiliP T.Evers 将影响物流总成本的两个 因素进行比较分析[2]。而国内学者更多是在理论层 面讨论应急物流的特点、组织形式、保障体系等问 题[3-5],在定量方面研究相对较少。2003 年非典爆发 后,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国家应急系统的建设,应急 物流的研究也得到了重视。对于应急物流的概念, 最初由欧忠文等人于 2004 年提出,他们系统论述 了应急物流的政府协调机制、全民动员机制、法律 机制和绿色通道机制,以及应急处理机构和技术平 台构建的设想。在此我们引用欧忠文等人对应急物 流的定义:以提供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事 故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 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 活动[6]。
研究结论
通过对食品数据的数量累计分析、相关分析、 回归分析,我们发现食品供给数据的三大特性:
(1)阶段性 通过数量累计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汶川地震的 赈灾食品供给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在不同的阶段, 食品供给的种类不同,食品供给量的变化趋势也不 同。这主要是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资需求信息 共享程度的增加,在供给物资的过程中,供给方根 据供需匹配原则,不断调整供给的物资种类和数 量。 (2)相关性 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方便 面、面包与水及饮料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这说 明在汶川地震的食品供给中,供给方考虑了食品的 合理搭配。但同时我们也发现许多按照生活常识应 该具有相关性的食物,分析结果表明它们之间的相 关性并不明显,例如蔬菜与食用油,盐与蔬菜等。这 主要是因为在地震这种特大灾害面前,食物供给具 有应急性和稀缺性。方便食品与水是最快捷有效的 维持生命的食物,在我们所考察的时间阶段里,此 类产品占有主导地位。所以供给方对此类产品的关 注度很高,在供给过程,它们之间的合理搭配也得 到了足够的重视。而对于其他类食品,关注度不够, 它们之间的相关性考虑比较少。 (3)需求层次性 食品供给呈现出阶段性特点的一个重要原因 是食品需求信息共享程度的增加,食品供给越来越 多地反映出灾民的真实需求。所以说,供给的阶段 性特征从另一侧面体现出了需求的层次性。根据马 斯洛需求层次的基本观点,人的需求是由低级向高 级不断发展的[10]。地震发生初期,人们的生存受到威 胁,对食物的需求单一,其主要目的是满足温饱。所 以供给的食物以方便食品为主。随着后期灾情的缓 解和救援力量的增加,人们对食物的需求由单一的 满足温饱向多样性发展。并且根据灾区人民多以大 米为主食的饮食习惯,在救灾后期,方便食品的供 给明显减少,大米、面粉、鲜肉、蔬菜等一般食品的 供给明显增加。
研究设计
1、数据描述 本文研究所利用的数据库中记录了大部分从 成都市发往灾区的赈灾物资的分配调度情况。包含 了调拨单 63366 条,数据的时间跨度为三个月,从 地震当天 2008 年 5 月 12 日到 8 月 15 日,共计 92 天。每一条数据对应调拨单据中的一项,包含了日
期、单据号、物资名称、物资品种、物资来源、物资分 类、物资单位及数量、物资流向等。
MANAGEMENT REVIEW Vol.20 No.12(2008) 27
供应链
析 的 假 设 条 件 进 行 检 验 ,结 果 发 现 因 变 量 的 标 准 残 差 服 从 正 态 分 布 假 设 ,从 而 满 足 了 回 归 分 析 的 假设条件。然后利用 SPSS 软件对两个变量进行 简单线性回归。
2、应急物流的特点 在此次汶川地震中,物流活动属于典型的应急 物流,它具有区别于一般物流活动的特点: (1)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这是应急物流区别
收 稿 日 期 :2008-10-25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70841015)。 作者简介:周露,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陈曦,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硕 士 研 究 生 ;陈 宏 ,电 子 科 技 大
2、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在救灾过程中,物资之间的合理搭配是极其 重要的。就食品而言,按照经济学对物品的分类, 不同种类的食品之间有着替代和互补两种关系。 但 是 面 对 特 大 的 地 震 灾 害 ,赈 灾 物 资 具 有 应 急 性 和 稀 缺 性 ,在 救 灾 前 期 食 品 之 间 的 替 代 关 系 不 明 显。所以我们希望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来验 证食品种类之间的互补关系。我们根据人们日常 饮 食 习 惯 ,选 取 具 有 代 表 性 食 品 进 行 相 关 分 析 和 两个变量的线性回归分析。为了避免单位不一致 带 来 的 分 析 结 果 不 合 理 ,我 们 采 用 的 变 量 值 是 食 品 的 单 据 数 量 。 在 回 归 分 析 之 前 ,我 们 对 回 归 分
供应链
应急状态下救灾物资供给特点研究
— ——以汶川地震食品供给为例
周露陈曦陈宏彭岷 (电子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成都 610054)
摘要:汶 川 地 震 造 成 了 极 为 重 大 的 人 员 伤 亡 和 经 济 损 失 , 在 救 灾 过 程 中 , 应 急 物 流 发 挥 着 极 其 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汶川地震物资供给状况,分析总结了应急物流的五大特点:突发性、不确 定性、供方主导性、弱经济性和非程序化决策。 利用累计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从成都市运 往灾区的救灾食品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汶川地震中食品供给具有阶段性、相关性、需求层次性 三大特点。 本文的研究结论对应急状态下如何合理供给物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应急物流;供给特点;实证分析
2、研究内容 赈灾物资按大类分为:医疗用品、食品、物品、 机械设备及其他。本文主要研究其中食品大类别下 方便食品、一般食品、水及饮料的供给统计特征,揭 示汶川地震中食物供给的特点与规律,为应急状态 下合理供给物资的研究打下基础。 3、研究方法 为了揭示食品供给的特点和规律,我们首先使 用数量累计分析,得到食品供给随时间的变化趋 势。其次我们利用 Pearson 简单相关系数来度量变 量间的线性相关关系。最后,对具有较高相关性的 变量通过 SPSS 软件进行线性回归[9]。
(3)供方主导性。由于应急物流的突发性和不 确定性,决定了应急物流的供给不可能像一般的企 业物流的供给。汶川地震发生后,在极短的时间内, 政府、社会组织、民众通过各种方式在全社会筹集 所需的应急物资,而不是根据客户的订单或有规律 的需求预测提供产品或服务。在整个过程中,供方 占主导地位。
(4)弱经济性[8]。应急物流是追求时间效益最大 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的的特种物流活动。一般 物流的核心目标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但应急物流 具有明显的弱经济性,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成为一种 纯消费性的行为。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家领导人在 第一时间就做出了“不惜一切代价救人”的抗震救 灾领导方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救灾工作向灾后 重建工作转移,物流的经济性将会增强。
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岷,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
MANAGEMENT REVIEW Vol.20 No.12(2008) 25
供应链
于一般物流最明显的特征。地震发生的十分突然, 汶川地震发生前期并无强震征兆,并且地震强烈震 幅持续约 3 分钟,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惨重。
引言
2008 年 5 月 12 日,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附近 发生 8. 0 级地震(本文简称为“汶川地震”),范围波 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多个省市,造成了重大 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最 为严重的一次地震灾害。为了减少人员伤亡、受灾 损失、防止次生灾害带来更大的破坏, 抗震救灾工 作迅速展开。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 需要大量的应 急物资, 以满足伤病救助、灾民食宿、卫生防疫、灾 后重建等的需要。特别是食物的供给,在救灾过程 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我国的应急物流体系 目前还没有完全建立,对应急状态下物品的供给研 究也比较缺乏。继 2003 年的 SARS 以后,汶川地震 的发生,让如何在应急状态下合理供给救灾物资的 问题,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数据分析与结果
我们对食品的供给量和单据量分别进行数量 累计分析和回归分析,食品的单据量是包含该食品 的单据总数,而食品的供给量是指按照该食品的计 量单位计算的总数。通过对两种数量的累计和回归 分析得到食品数量的整体变动趋势和食品种类之 间的相互关系。
1、数量累计分析 汶川地震发生后,向灾区输送的救灾物资随着 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其累计总量的变化都有其规 律和特点。本文首先对从成都市发往灾区的食品供 给量按日期分类汇总,分类依据即依照原始数据分 类方法,食品主要分为方便食品、水及饮料、一般食 品及其他。然后分别累加各类食品的供给总量。最 后,我们利用算术平均法剔除了其中个别极不合理 的异常点(见图 1)。 根据图 1 我们可以观察到:从总体上来看,各 类食品的供给总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边际增量逐渐 减少。具体来说,方便食品和水及饮料的供给总量 在短期内迅速增加,到震后一个月边际增量逐渐减 少,到后期基本停止了供给;而一般食品在震后数 天相对量较少,一个星期左右以后一般食品的供给 数量开始逐渐增加,总体趋势成线性。根据这个特 点本文根据已有数据可以将灾后食品供给分为三 个 阶 段 :第 一 阶 段 :地 震 发 生 后 一 个 星 期 ;第 二 阶 段:从 5 月 20 日至 6 月 12 日;第三阶段:6 月 13 日 至 8 月 15 日。 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我们发现在不同阶段
(2)不确定性。由于事件的突发性,导致人们无 法准确估计突发事件的影响程度,给救灾物资的合 理供给增加了难度。汶川地震发生后的数天,当地 以及周边地区的公路、铁路、电网一度瘫痪,伤亡及 损失情况无法准确估计。因此,急需的救灾物资(如 食品、御寒物品、药品等)的数量无法确定。并且随 着时间的推移,次生灾害的不确定性会使应急物流 所需的物资发生根本性变化,由最初的对救生器 材、食物、御寒物品的需求, 演变为对药品、医疗设 备的需求[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