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加成政策分析
1.我国药品加成政策的回顾和影响
中国在改革开放前,一直实行的是计划管理模式,医疗服务价格基本上接近成本价。
1954年,政府出台了医院药品加成政策(即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销售药品,以实际购进价为基础,顺加不超过15%的加价率作价,在加价率基础上的加成收入为药品加成),通过加成政策来弥补医院的收入。
公立医院的财政政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建国到八十年代初,政府对医院实行计划管理,医院的盈亏全部由政府负担。
二是从八十年代初,对医疗机构的经费补助实行“全额管理定额补助,结余留用”的方法,政府对医院的投入拨款呈下降趋势。
在第一阶段,此时的医务人员工资由国家全额负担,他们的收入和医院的收入没有直接联系,医院此时也没有分配收入的权利,所以药品加成政策并未造成不良影响。
而在第二阶段,政府已经对医院放开管理,且对医院的投入相对不足,财政直接补助只占公立医院的7%左右,同时,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长期低于成本,故公立医院对药品加成政策的依赖逐步增强。
药品加成政策使得医院的药品收入成为合规收入。
国家为了降低药品费用,不断地降低药品价格,但很多医院选择了其他未降价的药品,通过这种方式减少药品收入的损失,但医院大多都是为自身的生存发展着想,因而就出现了药低价就死的现象。
我国医院药品的销售额大概占市场药品销售额的80%,药企在制定药品零售价格时,通常都会将医院药品价格加成率计算在里面,可能还会对医院药品的批发价进行打折。
这是药品价格加成率成为医院药品零售价格形成的因素。
药品加成政策使得国家可以适当的弥补对医院的投入拨款,意思就是国家可以少拨款给医院,但是这并不利于国家推行控制药品费用的政策,也不利于降低病患的看病负担,这也是我国药品费用增长的原因之一。
2.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后的影响
在201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通知声明公立医院改革将取消药品加成。
取消药品加成,意味着医院将亏损,意味着医院医药收入减少,意味着医院将摆脱对药品收入的依赖。
那医院减少的收入就可能会通过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来补偿,并将医保资金作为公立医院主要收入来源,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但在不同情况下,取消药品加成可能会出现几种结果。
第一种情形是,虽然是取消了药品加成,但医院“卖药”的情况依然存在,那么实际的加成就由医院来把握。
在国家最高零售价的范围内,医院可以自选品种,在此情形下医院可能仍然会趋向采购高价药,虽然没有加价,但从中获取的利润绝对值大,药价还是居高不下的。
当然医院也可以多使用低价品种,薄利多销,这样的好处就是能够把一部分药价降下来。
第二种情形是取消加成后实施“零差率”,政府补贴成为最现实的选择。
但这分两种情况:政府根据各地用药水平实施固定比例、固定数额补贴,如此,高价药使用越多就可能亏损越大,医院就不会倾向采购高价药,在用药结构改变的同时降低患者费用;另一种可能是政府按药品销售量进行补贴,开药多政府补贴就多,那又将是药价加成的变相回归。
3.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后的建议
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后,政府应该给予弥补,主要是政府应该直接增加投入和调整收费政策来加以弥补,直接增加投入方式最好就应该保证进销环节人力成本。
调整收费按照医改政策意见是要增设药事费和提高诊察费,对于增设药事费,病患还是觉得政府并未真正地解决了看病贵的问题,还是存在着乱收费。
建议逐步提高现有技术劳务收费,比如说手术费、麻醉费、护理费和治疗费用等。
政府应该加强监管,要将基本药物纳入政府价格管理,形成基本药价定位、监价、调价机制。
在定价中,通过价格评审,公布最高零售价限价,实施价格出厂报备;在监价中,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信息调查检测系统,以及药品价格数据库,由监督部门定期向社会公布监察信息,利用社会监督。
政府更要加强对医院的监管,促使医院降低药品比,监管全程用药和加大对药品回扣的查处力度。
政府还可以借鉴日本、美国等其他国家的做法,斩断“医”和“药”之间的利益链,取消医院门诊药房,让患者带着医生的处方去药店买药,让“医”和“药”真正的“分家”。
但这样做也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说由于城乡差异居民买药不便,医院门诊药房带来人员转制的问题等。
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后,医院直接面临收入减少,所以医院要积极争取政府的投入和政府的支持,而且医院要依靠自身发展消化部分减少的收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