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阐述体育课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

阐述体育课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

阐述体育课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以技术教学为中心。

其教学程序: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知识——布置课外练习。

缺乏学生提出自我目标实现新目标的机制;过多地强调老师的教;轻视或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学会”某项技术,而严重忽视了教会学生“会学”的方法。

学生只是一味的被动接受题海训练,严重缺乏自主学习的空间,只是被动的接受灌输,丧失了主动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显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1 体育课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内涵
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是体育教师在对体育教学实践研究的过程中,以现代体育教学的理论为依据提出的关于体育教学活动的一种形式。

体育教学模式在某种体育教学思想和体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而建构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活动程序。

若以主体性作为教学理论的基础,将产生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那么体育课“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也将不断探索中产生。

鉴于体育课课堂教学的特殊性,即室内室外,看上去十分“散漫”,但体育教育也有其特殊之要求,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课堂氛围。

在新的时期,体育课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入,新的教学体制在不断的完善,亟待推出体育课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

2 体育课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因素
构建体育课“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主体教育观。

主体教育观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主要体现在:在学生观上,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加以尊重;在体育教学价值观上,对学生的整体活动加以关注,以此来促进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身心健康的平衡发展;在师生观上,注重师生互助,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学到体育技术、获得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

一切为了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素质得到稳步发展的课堂教学氛围,指导学生对体育知识吸收与体育规范动作的掌握。

在体育教学水平评价和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上,采用单向性和激励性来评价体育教学,把学生主体性素质生动活泼的发展状况的好坏作为评价的标准。

3 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
3.1 注重各环节链接,体现主体性渗透
一是全面树立新的教学观念——体育课堂教学的主体教育观。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作用。

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理论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之于教学观念的束缚。

观念不转变,改革无从谈起,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

二是体育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转变,其中包含为学生未来学习和终身体育所必备的体育技术、知识、技能,以及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是体育教学内容必须从原来的十分注重运动技能的掌握向产生运动乐趣的多元化趋势发展,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科技知识发展相联系,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丰富体育课堂教学的内容。

3.2 融洽师生关系,极力表现主体体育教学特性
教学中要树立民主教育教学理念,增强法制观念。

对待学生要真诚,关爱每一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觉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

教师要学会尊重和赞赏,应坚持:绝大多数学生只要努力都能完成学习任务。

对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应多鼓励、多关心,相信他们的潜能,真诚投入必有真情回报。

体育教师应尽力展示体育教学过程的魅力,细细品偿教学成功的果实,善于调动学生学生乐于上体育课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教学活动,使教学内容及过程充满情趣和活跃气氛,同时体育教师要完善自我,钻研专业知识,充分表现个人才智。

教师要想得到学生的钦佩,一定的具备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质品质。

提高自身修养,爱岗敬业,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能充分发挥他们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4 传授技术、知识、技能体现主体性教学模式特色
以往的体育教学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做示范动作,学生模仿。

特别是在进行技术、知识、技能课教学时,更是老师的“独角戏”,学生成为被动的“观众”。

然而,体育教学是一门以学生参与实践为主的课程,老师只是做理论上的讲解和动作上的示范,完全是以学生的身体训练为主。

身体训练一定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进行才能收到既定的效果,那就是比寻遵循所训练内容所体现的内在规律。

内在规律是通过技术、知识、技能和身体锻炼方法体现的,体育教学的宗旨是向学生传授体育技能、知识、技术,使学生在熟练掌握了运动
理论之后,能熟练的运用到实践中,并有效提高自身身体素质。

实践证明,学生对体育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决定了他们体育技术述评的高低,知识掌握的越牢固,越扎实,技战术水平就会相应的越高,这样就能更好的在体育训练和竞技比赛中更好的体现出个人能力,并从中体会到训练的乐趣,进而更好的激发他们对体育的热爱,从主观上愿意参加体育锻炼,体质也从中得到增强。

通过老师对技能的传授,为学生提供科学锻炼身体的经验,理论的传授和方法的示范。

避免学生单纯的从兴趣出发盲目的进行训练。

我们所教学的对象是非体育专业学生,绝大多数体育基础不是很好、对体育爱好和兴趣均有不同,对体育技术、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接受和掌握也有很大差异。

故在教学及实践不可过分要求动作技术的十分准确与相当完美,这样就会导致另一个极端,即“为技术而技术”。

就会使教学目的与教学手段的本末倒置,乃至难以达到教学的计划及目标,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压抑学生参加训练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浪费了太多教学时间,教师按部就班,学生到点下课,周而复始,因循守旧。

这样使身体训练受到影响。

再者各个项目技术动作要领没有十分规范的判断标准,即便有一定级别运动员所表现出来的项目技术动作也不完全相同,那么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对运动技术的规定也不可以过分苛求,要求十分精当。

最后是体育教师不适合采取技术化教学方式。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体育教师在各个项目上有所长、有所短。

那么体育技术技能教学要结合具体实际,对于学生身体练习有益处就去施行。

参考文献
[1] 杜四武.试谈体育课“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J].科学时代,2007.
[2] 周健.浅谈体育课“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林区教学,2004(3):5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