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著名史学家名词解释大全陈寅恪(1890—1969)史学家。
江西义宁(今修水)人。
早年赴日本求学,后入上海吴淞复旦公学,1910年起负笈欧美,先后在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和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先后达十余年。
1925年起,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等校教授。
建国后,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
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以及梵文、突厥文、西夏文等古文字和佛教经典,均有精湛研究,为国内外学者所推崇。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等专著,并有《金明馆丛稿》论文数十篇。
钱穆(1895—1990)史学家。
原名思,字宾四,江苏无锡人。
历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在西南联合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任教,并曾主持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
1946年任昆明五华学院文史研究所所长,并任教于云南大学。
1948年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历史系主任。
1949年去香港,创办亚洲文商夜校(后更名新亚书院)。
1953年创办新亚研究所。
曾获香港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和美国耶鲁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1967年移居台北,任教于中国文化书院(今文化大学),并任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以治学术思想和文化史见长。
著有《国学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等。
陈垣(1880—1971)史学家。
字援庵,广东新会(今江门西)人。
早年在广州参加反清斗争,后从事历史研究和教育工作。
曾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燕京大学等校教授和辅仁大学校长。
建国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治学精勤刻苦,对火祆、摩尼、佛、道、天主等宗教史,及元史、年代学、校勘、辑佚、史讳等,均有开创性的成就。
抗日战争期间,在北平著《通鉴胡注表微》,坚持民族气节,表现了热爱祖国的精神。
著有《二十史朔闰表》、《中西回史日历》、《史讳举例》、《元典章校补》、《元西域人华化考》、《中国佛教史籍概论》、《明季滇黔佛教考》等书。
吕思勉(1884—1957)史学家。
字诚之,江苏武进(今常州)人。
曾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
1951年起,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生平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1921年出版《白话本国史》四册,是较早的一部有系统的中国通史,对当时史学界有一定影响。
后又著成《中国通史》两册。
晚年从事断代史研究,先后出版有《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等。
还著有《中国民族史》、《史通评》、《燕石札记》等书。
生平勤于写读史札记,着重综合研究,讲究融会贯通,有《吕思勉读史札记》行世。
王国维(1877—1927)学者。
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清秀才。
早年研究哲学、文学,受到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和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的影响。
1903年起,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讲授哲学、心理学、逻辑学,著有《静安文集》。
1907年起,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
重视小说戏曲在文学上的地位,开创了研究戏曲史的风气,对当时文艺界颇有影响。
辛亥革命后去日本,从此以清遗老自居。
后回上海,在哈同所办仓圣明智大学执教。
1913年起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的考订,尤致力于甲骨文、金文和汉晋简牍的考释,主张以地下史料参订文献史料,对史学界有较深影响。
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除研究古史外,兼作西北史地和蒙古史料的整理考订。
后在北京颐和园投水自尽。
生平著作六十二种,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一称《王国维遗书》)的有四十二种。
以《观堂集林》最为著名。
顾颉刚(1893—1980)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
原名诵坤,字铭坚。
江苏苏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
历任中山、燕京、北京、中央、复旦等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早年从事民俗学研究。
1920年开始考辨古史传说,至1923年,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打破把古代视为“黄金时代”的观念,曾将当时研讨争辩的文章,编为《古史辨》八册(已出版七册)。
1927年,创办民俗学会和《民俗周刊》,并编辑“民俗学会丛书”。
以民俗资料印证古史传说。
后又进而考辨历史地理,于1934年创办《禹贡》半月刊,次年建立禹贡学会,推动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
1936年创立边疆研究会,同时组织通俗读物编刊社,宣传抗日。
抗战时期,转入内地,创办中国边疆学会,出版《边疆周刊》,并先后主编《责善》半月刊、《文史杂志》。
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
在北京主持标点《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的工作,并深入研究《尚书》,发表大量校释译论。
生平著述宏富,出版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原名《汉代学术史略》)、《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古代史部分)、《吴歌甲集》等。
孟森(1868—1937)史学家。
字莼孙,号心史,江苏武进(今常州)人。
早年赴日本留学。
回国后在上海参与发起预备立宪公会。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任《东方杂志》编辑。
辛亥革命后任共和党执行书记、国会议员。
1913年起专心学术研究,任大学教授多年,逝世前在北京大学任教。
生平钻研明清史,搜辑史料较富。
著有《明元清系通纪》、《心史丛刊》、《清初三大疑案考实》等。
今人辑有《明清史论著集刊》。
邓之诚(1887—1960)史学家。
字文如,号明斋,又号五石斋,江苏江宁(今南京)人。
毕业于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法文科和云南两级师范学堂。
初任《滇报》社编辑,曾参加反对清政府和反对袁世凯窃国的活动。
1917年起执教于北京大学,并任国史编纂处民国史纂辑。
1921年前后,任北京大学史学系教授,后又兼任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史学教授。
1930年起受聘于燕京大学历史系讲学,直到1952年。
次年离开教席,专事著述。
著有《骨董琐记全编》、《中华二千年史》、《东京梦华录注》、《清诗纪事初编》等。
岑仲勉(1886—1961)史学家。
名铭恕,又名汝懋,以字行。
广东顺德(今佛山顺德区)人。
先后在两广大学堂、两广游学预备科求学,1912年毕业于北京高等专门税务学校。
曾在上海江海关工作,后任两广都司令部财政科科长等,业余致力于中国植物名实考订和植物分类学研究。
四十岁时转入历史学研究。
1937年进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历史组专任研究员。
1948年任中山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毕生精研西北史地和隋唐史,著有《唐人行第录》、《元和姓纂四校记》、《突厥集史》、《隋唐史》、《黄河变迁史》等。
金毓黼(1887—1962)史学家。
辽宁辽阳人。
191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1941年任东北大学史学教授兼文科研究所主任。
1943年与李济、傅斯年发起组织中国史学会。
1947年任国史馆北平办事处主任,兼东北大学史学系教授。
建国后,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教授、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渤海国志长编》、《辽海丛书总目提要》、《中国史》、《东北通史》、《中国史学史》、《宋辽金史》等。
雷海宗(1902—1962)史学家。
字伯伦,河北永清人。
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
1927年起任南京中央大学史学系教授和系主任,兼金陵女子大学历史系教授和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1931年转任武汉大学史学系和哲学系教授。
1932年后,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文学院代理院长。
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南开大学教授。
曾编著《中国通史》、《中国通史选读》、《西洋通史》和《西洋通史选读》等。
著有《中国文化和中国的兵》等。
李亚农(1906—1962)史学家。
一名旦丘,四川江津(今属重庆)人。
中国共产党党员。
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曾任中法大学教授,上海孔德研究所研究员。
1941年,赴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历任新四军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华中建设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华东研究院院长。
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
对甲骨文、金文和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有一定贡献。
早年著有《铁云藏龟零拾》、《殷契摭佚》(正续编)和《金文研究》等。
后又著有《中国的奴隶制与封建制》、《西周与东周》等五部专著,汇辑为《李亚农史论集》。
蒙文通(1894—1968)史学家。
原名尔达,四川盐亭人。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1916年毕业于四川国学院,后在南京支那内学院学佛学。
1927年任成都大学、成都师范大学、成都国学院教授。
后历任中央大学、河南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大学、华西大学教授,四川省图书馆馆长。
建国后,历任华西大学、四川大学教授,兼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所研究员。
致力于经学、史学、理学、佛学、民族史研究。
撰有《孔氏古文说》、《中国禅学考》、《越史丛考》、《古史甄微》、《经学抉原》、《周秦少数民族研究》等。
翦伯赞(1898—1968)史学家。
湖南桃源人。
维吾尔族。
1919年武昌商业专门学校毕业。
1926年参加北伐军政治工作。
193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在党的领导下,长期从事统一战线和理论宣传工作。
建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历史研究》、《考古学报》编委。
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
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政治和学术活动。
主要著作有《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第一、二卷)、《中国史论集》、《历史问题论丛》等,并主编《中国史纲要》。
范文澜(1893—1969)史学家。
字仲澐,浙江绍兴人。
北京大学毕业。
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教授。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到延安,任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兼历史研究室主任、北方大学校长、华北大学副校长。
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和近代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
是中共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九届中央委员。
主编《中国通史简编》,著有《中国近代史》(上编)、《正史考略》等。
吴晗(1909—1969)史学家。
原名春晗,字辰伯,浙江义乌人。
1934年清华大学毕业。
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43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积极从事民主运动。
建国后,任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京市副市长,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和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195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1958年当选为民盟中央副主席。
生平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对明史尤有成就。
著有《朱元璋传》和《历史的镜子》、《史事与人物》、《读史札记》、《灯下集》、《春天集》、《投枪集》、《学习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