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抽象行政行为名词解释

抽象行政行为名词解释

抽象行政行为名词解释
一、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征二、抽象行政行为的成立条件三、抽象行政行为的效力四、抽象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五、抽象行政行为的救济六、抽象行政行为的形式七、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区别一、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够反复适用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规范。

二、抽象行政行为的成立条件行政行为要成为法律规范,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要件: 1、要有行政主体作出行政行为;2、要有行政相对人接受行政行为; 3、行政行为应当是合法的。

三、抽象行政行为的效力效力是指行政行为生效后,对相对人和行政主体都产生法律拘束力。

(1)行政行为生效后,即在相对人心目中确立了行政行为的效力。

(2)行政行为的效力也可分为外部效力和内部效力两种情况。

外部效力,是指行政行为生效后,对其他国家机关、组织和个人的效力。

如我国《行政诉讼法》第43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行政诉讼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四、抽象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行政行为合法性是指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范的规定。

根据这一标准,行政行为合法性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行政行为是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实施的; 2、行政行为是在法律授权的情况下实施的; 3、行政行为是在没有法律规定的其他限制下做出的; 4、行政行为不超越法律允许的界限。

五、
抽象行政行为的救济救济原则是行政法基本原则之一。

指法律救济的形式和途径,是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

(1)申请复议是最常见的一种救济途径。

(2)向上级申请复议也是一种救济方式。

(3)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是一种重要的救济手段。

六、抽象行政行为的形式对于行政行为的形式,从法律意义上讲是指行政行为必须具备的法律规范的形式,它包括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

七、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区别抽象行政行为是由宪法和法律直接规定的,而具体行政行为是由宪法和法律间接规定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