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低段语文“语用型”课堂的童话味
【摘要】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也是老师追求的目标。
我们应结合低年级
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进行情感朗读以及适量读写结
合练习,打造具有童话味的语用课堂,使得学生在习得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又能感受到语
文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小学低段语文语用童话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
如何让我们的低段语文课堂更有趣、更有效,使孩子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我们应该创设
丰富的情境,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在课堂上注重情感朗读以及读写练习,让学生在童心、童趣、童话搭建的课堂中,感受语用的快乐。
一、情境渲染,激发阅读兴趣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孩子天生活跃好动,课堂上轻松愉
悦的氛围会让学生感到兴奋。
我们可以借助图像、借助活动或表演、借助语言来创设情境。
以《比尾巴》为例,这么导入:“小朋友们,动物王国正在举行一场令人兴奋
的比赛,他们将会比拼什么?”
在整体感知时,我问:有哪些小动物参加了比尾巴?
在诵读环节,我说:本次比尾巴大赛分为两场,我们先一起去看看第一场,比赛中都有
哪些精彩瞬间?
在写字环节,我说:背得真流利,真准确,狮子大王要给你们颁发奖状了,但是这两个
字它怎么都写不好。
请你们帮帮他。
“比尾巴大赛”这个情境贯穿整节课,这样的情境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想象力相一致,他们学得不亦乐乎。
二、多法识字,夯实语言基础
在低年级段语文课堂中,识字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我们要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运用直观形象的识字方法,教会孩子高效、快速地认字,实现识字教学的趣味化。
(一)创设图文情境,在思中识字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小学生们通常会利用形象、色彩和声音来进行思考。
对于低年
级学生来说,直观、生动的图像一下子就能抓住他们的心。
比如,在教授象形字“兔”时,我先展示一幅小兔子的图片,
让学生们猜测这是什么字。
再出示“兔”的小篆,让学生观察、
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
孩子们找到了“兔”字中代表头、身子、腿、尾巴的部件,轻松识记“兔”字
(二)创设动作情境,在做中识字
皮亚杰曾经指出,思考是以动态为基础的。
通过动作,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要学习的内容,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看”时,我用手遮在额头上望着远方,学生一看就记住了这个字的字形和字义。
然后我让学生同桌互相做,既加深了印象又活跃了气氛。
(三)创设猜谜情境,在感中识字
儿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像“两个人在车上”(坐),“不上不下”(卡)等字谜简单
却具有一定挑战性。
相比枯燥乏味的生字教学,他们更喜欢猜字谜。
自编字谜让学生多了求
知欲。
(四)创设生活情境,在心中识字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留心观察公共场合等社会生活情景中的语言。
在教学中,
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在教学“公”时,我问孩子们在哪里这个字。
孩子们有说“办公室”,有说“锦屏公园”,有说“公共厕所”。
三、情感朗读,获得情感体验
朗读是重要的语文学习方法,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
一年级是小学生学习
的关键阶段,朗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一年级开始。
当儿童在课堂上入情入境地读,他们的语
感就会奠定,他们也能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
(一)示范引领读
对于系统性接触语文学习的儿童来说,朗读是需要指导的。
儿童的模仿能力强,教师富有激情的朗读是一种很好的示范。
(二)对比激发读
《我多想去看看》有这样两句话:我对妈妈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我对爸爸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教师这样引导:山里的孩子从没有去过北京,更没能亲眼看过天安门广场上壮观的升旗仪式,他多么想去看看。
你能感受到这种强烈的渴望吗?
可是学生读得很平淡。
后来,教师这样处理:
师:为什么这里说了两遍"我多想去看看"这句话?
生:说明孩子非常想去北京看升旗仪式。
师:是呀。
他的愿望非常迫切。
你还能从哪个标点感受到他的强烈愿望?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通过对比学生感受到山里孩子的迫切心情。
第二句学生也能自然地读出来。
(三)想象画面读
对于儿童来说,画面比文字更吸引人。
在教学时,让孩子根据文字想象相应的画面,他们能更快地进入文字,朗读也变得有滋有味。
《一匹出色的马》的第一、二段的景色描写非常美,如何让学生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这份美?
(出示:河水清澈见底,微风吹过,涟漪四溅。
)
师: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可能会有阳光的影子。
生:微风吹过我们的脸庞。
生:可能还混合着青草的香味,我很喜欢这个味道。
师:大家用自己的心感受到了景色的美。
让我们一起轻轻地读。
(四)合作表演读
儿童好动,容易被周围的情境所影响。
在表演情境中,他们更兴奋、注意力更
集中,更容易进入文字描绘的场景、体会文章想表达的情感。
《咕咚》就非常适合学生表演。
在学了第二、三自然段后,可以请学生选择动
物角色,模仿这两个自然段加上表情和动作进行表演。
四、读写结合,拓展思维宽度
读写结合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途径。
如果每一节课都能找到一两处适合学生的语言、形式的训练点,那语文课就会越来越好。
(一)句式仿写,强化句式训练
模仿是创新的基础。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充满童真、文笔优
美的作品,是进行语言和文字训练的理想材料。
我们要发掘语言训
练点,让学生感受语言现象的特点或规律,内化后运用。
还是以《比尾巴》为例。
在教学完一、二小节后,我出示动物图片,问学生:如果恐龙、老鼠、燕子也想参加比尾巴大赛,他们会怎么介绍自己?并且出示相应的句式帮助学生练习
说话。
(二)续编故事,创意语言表达
童话因为曲折的情节和生动浅显的语言被很多孩子喜爱,课本收录了很多童话类文章。
学生爱看童话故事,我们可让学生续编故事。
这样,不但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锻炼
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蜘蛛开店》有这样一道课后题: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展开想象,续编故事,讲给大
家听。
我们可以这么操作:按照大家的建议,如果蜘蛛继续开店,会编织什么卖?它会遇到
哪些顾客?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一边说,一边板书:卖(什么)——顾客(谁)——结果(怎么样)。
(三)想象补白,助力思维进阶
儿童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教材有些语句还留有空白,等着学生发挥想象去填补。
我们应该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设置教学的环节。
在教学《沙滩上的童话》一文时,讲到小伙伴们用“挖地道、炸城堡”的方法救出公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创编想象:还能用什么方法救出魔王?说的时候用上()魔王、( )城堡”等短语。
(四)迁移说话,实现语用功能
选入教材的课文肯定有独到之处,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习得了语言、学会了
表达、掌握了方法。
学习《雷雨》时,可以设置一个环节:你曾经见过什么样的雨?把你看到的、听见的、
感觉到的,与大伙共享,比如毛毛雨或阵雨。
引导学生描述雨的特征,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
篇课文。
总之,学无定法,我们只有根据年级学生的特点,创设多种情境,识字、朗读、写字、说话,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学生才会对语文学习保持热情和兴趣,才能在充
满活力的课堂上幸福成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余文森.黄国才.陈敬文等.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8
[3] 刘济远;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
[4] 何捷;一篇一篇解读统编[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