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一、物权变动1、物权变动的概念 (3)2、物权取得、转移、变更和消灭的条件……………….3.二、物权变动的模式1、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 (3)2、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 (4)3、我国民法中物权变动区分原则的性质 (4)三、物权变动的原则1、物权公示原则的概念 (5)2、物权公示的意义 (5)3、公示的效力评价 (6)四、物权变动的区分原则 (7)五、善意取得的制度概述1、善意取得的概述…………………………………….8.2、关于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论基础 (9)3、关于善意取得制度的价值基础 (9)六、结束语 (10)七、参考文献 (11)八、致谢………………………………………………………12.1摘要物权的变动是指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的总称。
物权变动的实质,乃是人与人之间关于权利客体的支配和归属关系的法的关系变化。
从形式主义物权变动模式下两种区分原则的概念入手,可知物权形式主义区分原则是双向的区分,而债权形式主义区分原则是单向的区分。
我国《物权法》中所确立的是以债权形式主义变动模式为背景的区分原则。
区分原则的法律构造主要涉及债权合同的效力评价与公示的效力评价这两方面问题,而不同模式的区分原则又导致了两种模式下公式与公信力的不同特点。
关键词物权变动物权变动模式物权变动的原则善意取得2一、物权变动1、物权变动的概念物权变动是指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的总称。
物权变动的实质,乃是人与人之间关于权利客体的支配和归属关系的法的关系的变化。
2、物权取得、转让、变更和消灭的条件物权的取得、转让、变更和消灭,可统称为物权的变动。
导致物权变动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原因为法律行为,包括双(多)方法律行为(如合同)和单方法律行为(如遗嘱)。
引起物权变动的还有法律行为以外的其他原因,引起物权变动的还有法律行为以外的其他原因,例如继承、时效、先占、添附等。
各国法律在物权变动方面的规定多有不同。
按照许多国家的民法规定,引起物权变动的合同是一种债权行为,而德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的民法则提出了独立于债权行为的物权行为(物权契约或物权合意)概念。
根据法国和日本等国的民法规定,物权的变动在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时即可发生效力,但未经登记或交付者不得对抗第三人;按照德国和瑞士等国的民法规定,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达成一致并将登记或交付,物权变动才发生效力。
在法律行为以外的其他原因导致物权变动方面,各国的法律规定也有不同。
例如时效制度,各国在时效对物权的适用范围、时效期间、时效的条件和具体效力等方面都有不同规定。
总之,物权的取得、转移、变更和消灭是物权领域存在较多法律冲突的一个方面,与此有关的争议或案件在实践中也出现较多,各国对其一般适用物之所在地法律。
例如,1978年《奥地利联邦国际私法法规》第31条第1款规定:“对有体物物权的取得与丧失,包括占有在内,依此种取得或丧失所依据的事实完成时物之所在地国家的法律。
”旨在引起物权变动的法律行为是否有效,对物权变动的效力当然产生影响,而确定这类法律行为的有效性并不一定完全以物之所在地法律为准据法。
例如,对法律行为生效要件之一的行为能力,实践中也有依不动产所在地法律确定还是较为多见。
另外,还有主张认为,即使是创设物权的合同,也应由合同准据法支配,只是该合同所创设的物权,在其创设条件(例如是否必须登记或交付)和权利内容等方面受物之所在的法律支配。
[1]二、物权变动的模式物权变动可以分为基于法律行为的变动和非基于法律行为的变动。
1、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是指当事人基于合同或者其他法律行为,并完成法律规定的公示方法后,物权完成变动。
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要符合三个条件:一是要依据法律的规定,主要表现为设定物权时,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物权类型。
二是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在符合《物权法》规定的物权类型的前提下,物权变动以当事人的意思为基3础,而不能直接依据法律的规定而产生。
具体包括:(1)对于是否设定物权设定法定范围内的何种物权,由当事人合意决定。
(2)他物权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由当事人决定,主要表现为在内容方面允许当事人合意确定,《物权法》第185条第2款的规定即为明证。
三是必须履行法定的公示方法,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必须要通过合意加公示的方式来完成。
此种变动为物权变动的常态,而非基于法律行为的变动只是例外情况。
我国《物权法》第9条和第23条规定的不动产物权变动和动产物权变动都是针对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而言的。
2、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是指基于法律的明确规定而发生的物权变动。
此种物权变动具有以下特征:(1)必须基于法律的明确规定具体说,只有我国《物权法》第28条、第29条、第30条规定的事实行为才属于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
(2)必须有特定的事实或者事实行为的发生这些事实或者事实行为包括法院判决,仲裁裁决,征收,继承或受遗赠,合法建造房屋和拆除住房。
(3)不以登记或交付作为物权变动的生效条件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的物权变动不需要登记或支付,就直接依据法律的规定,发生变动的效力。
例如,法院判决书判定某一房产归王某所有,则自该裁判书生效之日起,该房产就在当事人间发生物权变动的效果,归王某所有,而不需公示。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和《仲裁法》的规定,一审判决引起物权变动生效的时间为上诉期限届满之日;最高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二审判决和各级法院作出的不准上诉的一审判决引起物权变动生效的时间为判决送达之日。
仲裁裁决作出之日为物权变动生效的时间。
我国《物权法》第31条规定:权利人基于《物权法》第28条至第30条规定享有不动产物权的,处分该物权时,依照法律规定需要办理登记的,未经登记,不发生物权效力。
该条是对物权取得人进一步处分不动产物权的要求,即:物权取得人依据《物权法》第28条至第30条取得不动产物权时,法律并不强制其进行登记,但是,当处分该不动产时,应当先办理登记手续,将取得的不动产物权纳入不动产登记,然后再进行处分。
否则,不发生物权变动效力。
例如,李某某在出售前要先将该房屋登记在自己名下,否则该房屋的所有权不能转移给张某。
3、我国民法中物权变动区分原则的性质首先必须指出的是,孙宪忠教授在我国较早地论述了区分原则,但在进行相关论述的时候实质上是将区分原则与分离原则(物权行为独立性)[2]的概念混同了。
他在《物权变动的原因与结果的区分原则》一文中对区分原则概念的表述4虽是债权形式主义的:“所谓区分原则,即在发生物权变动时,物权变动的原因与物权的变动的结果作为两个法律事实,他们的成立生效依据不同的法律根据的原则。
”[3]但他在《再谈物权行为理论》一文中也将物权行为独立性称为区分原则,[4]而在《我国物权法中物权变动规则的法理评述》一文中,区分原则的基本内涵更是被直接解说为:“债权合同依据债的生效要件;而物权变动及处分行为的生效依据物权公示原则。
”[5]无怪乎有研究物权行为理论的学者将孙宪忠教授关于区分原则的论述归于物权行为分离原则的各种观点之一。
[6]孙宪忠教授关于区分一物权变动模式所在,因此我们也就无法就区分原则下结果与原因二者效力之间的关系作出全面的推论。
[7]鉴于孙宪忠教授对物权行为理论的偏爱,[8]以及我国通说采债权形式主义变动模式的现实,[9]我们也许可以理解其表面上论述债权形式主义区分原则而实质上认同物权行为独立性的原因,但我们必须明确,区分原则是物权形式主义区分原则的上位概念,后者只是区分原则的一种,而不能等同于区分原则本身,否则不仅会造成逻辑上的混乱,也不利于研究的进行。
我国《物权法》第9条第1款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23条规定:“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自交付时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可见我国《物权法》原则上所采用的是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而第15条则在我国法律中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区分原则:“当事人之间订立有关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不动产物权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合同另有约定外,兹合同成立时生效;未办理物权登记的,不影响合同效力。
”从我国立法机关起草的每一稿《物权法(草案)》到最后正式颁布的《物权法》条文,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所确立的都是债权形式主义为原则的物权变动模式,可以说这是我国立法形成的思维习惯和采纳的观点。
[10]因此从客观上来说,债权形式主义是我国《物权法》所确立的物权变动的一般形态,而我国《物权法》中的区分原则也是以债权形式主义物权变动模式为背景的区分原则。
三、物权变动的原则物权是对于物直接支配的权利。
如果不以一定的可以从外部查知的方式表现物权的产生、变更、转让和消灭,难以保证交易安全,因此,物权的变动就需要公示原则。
1、物权公示原则的概念根据我国《物权法》第6条: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登记。
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交付。
此为物权公示原则的规定。
2、物权公示的意义物权公示原则是指物权的变动,必须采取一定的方式向社会公开,使公众知道5物权变动的事实,如果未采取法定的公示方法则不能发生物权变动的法律后果。
由于任何人变动物权都会涉及第三人的利益,因此,物权的变动必须公开,以利于第三人知道物权变动的事实,从而保护第三人的利益,维护交易的安全。
公示是物权变动的基本要件,凡是法律规定需要完成公示程序的,则公示的完成时物权变动的必经步骤。
物权公示原则原则说的是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方面,物权人设立物权、物权的内容变更或者物权消灭以什么方式确定。
比如买卖房屋,买主什么时候拥有该房屋的所有权,以什么方式确定?这就是物权的设立、变更的方式问题,称为物权变动。
第二个方面,由于物权是排他的“绝对权”、“对世权”,要求成千上万的义务人负有不作为的义务,因此必须让广大的义务人清楚地知道谁是权利人,不应该妨碍谁。
而且,权利人转让自己的物时,也要让对方知道他有无资格转让该物。
这都要求以令公众信服的特定方式确定,让大家很容易、很明白地知道该物是谁的,以维护权利人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
3、公示的效力评价(1)公示力与形式主义变动模式将物权变动效果系于债权合意的做法相对,在形式主义的两种变动模式下,仅有生效的债权合同均无法单独引发物权变动的效果,通过将公示设置为物权变动效果发生的发行形式,从而以此为标志,将物权变动结果的发生与合同的效果区分开来。
因此,作为物权变动要件的公示方法有使物权变动发生法律上一定效果的机能,此种机能自法律上效果观之,即为公示力。
[11]但是,形式主义的两种变动模式下公示行为的完成所具有的公示力在其具体内容上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