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权变动模式比较

物权变动模式比较

物权变动模式,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民事立法,对于基于合同行为的物权变动进行法律调控的具体方式。

就大陆法系而言,具有代表性的物权变动模式有两种,即意思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和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

其中,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包括物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和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

一、意思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
意思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又称债权意思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是指除了当事人的债权意思之外,物权变动无须其他要件的物权变动模式。

比如双方通过买卖合同进行物的交易,标的物所有权的移转,以当事人之间的买卖合同为根据,纯粹取决于当事人的自由意志,既不需要交付或登记行为,也不需要独立于买卖合同的物权行为。

意思主义法制下物权交易模式是崇尚主体意思自由的结果,其充分强调交易当事人意思的至上效力。

《法国民法典》就是债权意思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的典范。

以所有权的变动为例,该法典第711条规定:“财产所有权,因继承、生前赠与、遗赠以及债的效果而取得或移转。

”第938条规定:“经正式承诺的赠与依当事人间的合意而即完成;赠与物的所有权因此即移转于受赠人,无须再经现实交付的手续。

”第1583条规定:“当事人双方就标的物及其价金相互同意时,即使标的物尚未交付,价金尚未支付,买卖即告成立,而标的物的所有权也于此时在法律上由出卖人移转于买受人。

”第1703条规定:“互易与买卖同,得仅依当事人双方的合意为之。

”以上各条规定都是债仅意思主义物权变动模式的具体体现。

除了所有权的变动外,就他物权的设定,也都仅以当事人的债权意思为根据,即使是不动产物权变动,登记也仅是对抗第三人的要件,并非不动产物权变动得以发生的要件。

意思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就是:有效合意=物权变动。

意思主义物权变动模式立法虽然去除了物权交易的繁琐形式,保障了交易的迅捷,使物权交易当事人的自主意思获得淋漓尽致的表达,排除了国家权力对物权交易的介入和干涉,避免国家对私的生活的侵扰,从而拓宽和提高了人的生存境界,但意思主义的缺陷与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在意思主义法制下,由于物权变动仅以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为已足,而深藏于主体纯粹的观念里,这样就使社会不能从外部认识当事人之间物权变动的时期与有无,物权变动的法律关系无法明确化,其结果就产生了当事人之间的内部关系与对第三人的外部关系不一致的问题。

而公示对抗主义虽然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意思主义在保护交易安全上的缺陷,可它向人们提供的公示激励未尽充分,结果在无权交易里,大量真实的情况是:现实中的物权交易依然缺乏公示这一外部的客观表征。

这在现代工商业社会里弊害无穷,对社会交易的保护不够完善;其次,按照意思主义原则,在买卖契约中标的物所有权于契约成立时发生移转,故而当债的履行期到来时,买受人乃以所有权人的地位行使债法上的权利,实际上,此时买受人行使的乃物上请求权,而出卖人依然立于债权人之地位。

于是,契约的履行与所有权的移转两相分离,同时履行抗辩权的行使与所有权的移转毫无关系。

在这里,出卖人仅能以物的拒绝交付而不能以所有权的移转为同时履行的抗辩。

基于同一的交易关系,买受人为所有人,享有所有人的法律地位,而出卖人则为债权人,交易双方利益的不平衡是非常明显的。

二、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
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简言之,是指物权变动除了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以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形式。

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立
法例上,有物权形式主义和债权形式主义之分,在这里我们先介绍由《德国民法典》所确立的物权形式主义物权变动模式。

(一)物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
《德国民法典》第873条规定:“为转让一项地产的所有权,为在地产上设立一项物权以及转让该项物权或者在该物权上更设立其他权利,如法律没有另行规定时,必须有权利人和因该权利变更而涉及的其他人的合意,以及权利变更在不动产登记簿上的登记。

”“尚未登记的合意,在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经过公证证明、或者该意思表示已经提交给不动产登记局、或者权利人已经将获得登记许可的证书交付给相对人时,也同样具有约束力。

”第929条第1款规定:“为转让一项动产的所有权,必须由物的所有人将物交付于受让人,以及双方就所有权的移转达成合意。

”第1205条第1项第1规定:“为设立质押权,必须由物的所有人将物交付于债权人,以及双方关于为债权人设立质押权的合意。

”根据前引的几条规定,不难看出,物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物权变动中的债权契约只能发生债权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欲发生物权变动,还必须借助独立于债权契约而存在的物权契约。

这即是所谓的物权行为的独立性。

2、物权契约的核心是“物权的合意”。

仅有独立于债权意思的物权合意尚不足以引起物权变动,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形式,方可最终引起物权变动。

其中,不动产须有登记,动产须有交付。

如果没有登记或交付行为,即使有债权契约与物权合意,也不能发生物权变动。

作为物权形式主义物权变动模式的核心,“抽象的物权契约理论”被认为是德意志法系的特征。

物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就是:有效债权行为+物权行为+登记或交付=物权变动
(二)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
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又称意思主义与登记或交付相结合的物权变动模式,指物权因法律行为发生变动时,当事人间除有债权合意外,尚需践行登记或交付的法定方式。

也就是说,在原则上尽管要求以交付或登记行为作为标的物所有权移转的表征,但并不承认所谓物权合意的存在,认为债权合同就是所有权移转的内在动力和根本原因。

可见,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之下,物权变动法律效果的发生,并非法律行为这一单一民事法律事实的作用,而是以债权合同这一法律行为与交付或登记这一事实行为的相互结合为根据。

《奥地利民法典》堪称债权形式主义物权变动模式的代表。

尽管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产生在物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之前,但一般都将其认为是前述两种物权变动模式的折衷形态。

1811年6月1日公布的《奥地利民法典》第246条规定:“原则上动产仅能依实物交付而转让与他人。

”第431条规定:“不动产所有权仅于取得行为登记于为此项目的而设定公共簿册中时,始生转让之效力。

此项登记称为过户登记。

”结合该法典第380、424、425条的规定,可以看出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发生债权的意思表示即为物权变动的意思表示,二者合一,并无区别;其次,欲使物权实际发生变动,除当事人间的债权意思表示外,还须履行登记或交付的法定方式,登记或交付为物权变动的成立要件。

1958年制定的《韩国民法典》,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民事立法的一项重要成果,在物权变动模式的立法选择上,舍弃了以往所采用的纯粹意思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转而采取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实现了从意思主义到形
式主义的转换。

该法第188条规定:“在不动产场合,基于法律行为的不动产物权的取得、丧失及变更,非经登记,不生效力。

关于动产物权之让与,非将动产交付,不生效力。

”该法典的立法理由书指出,物权基于债权契约、交付或登记发生变动,一方面使物权变动存在与否较为明确,有利于交易安全的保护;另一方面也可避免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与第三者之间关系的复杂状态。

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就是:有效债权行为+登记或交付=物权变动
三、物权变动模式的意思主义和形式主义形成原因的简析
以法国民法为代表的意思主义物权变动模式和以德国民法为代表的形式主义物权变动模式的形成是一定资本主义经济条件、社会条件下的产物。

在大陆法系物权变动法制上,之所以有意思主义与形式主义的对立,具有着深刻而复杂的背景,简单概括的讲有以下几点:
第一,经济因素。

完善的不动产制度有助于经济信用的建立,而18世纪初期,法国资本主义工业体制尚未成熟,农业上不动产金融的需求低,故以公示制度建立经济信用的现实需求并不迫切。

第二,思想因素。

法国向来注重自由主义,尤其在个人主义兴起后,个人意思的尊重就成为社会理想。

在法律行为方面,其成立以当事人之间的意思表示一致达成合意就已足够,一切繁琐的形式实属多余;况且如果在不动产物权变动上强制采取登记原则,政府更可借此积极地介入私人的交易活动,侵扰私的生活的自律性,妨害市民社会的自由成长,这种做法有悖于时代主流思潮,为时代所不容。

第三、保守因素。

物权变动如果规定的登记为成立要件,由于法律关系明确,可使土地交易灵活化,此为保守家族所最不愿看到的情形,尤其是不动产物权登记的结果,将使贵族的财产状况暴露无遗,权威顿失。

反之,德国民法所以采形式主义乃其特有的经济背景与尊重形式的传统使然。

在德意志历史上,绝对主义源远流长,国家对于私人交易活动的介入,实属平常;加之19世纪以来,物权信用没落,三十年宗教战争所发生的经济恐慌、信用膨胀等问题,使得不动产的信用急需以强力的法律规范予以规制,从而提升经济信用,因此国家对不动产交易要积极介入并加以监督,不动产的登记正符合此种要求。

可见,意思主义与形式主义的产生均有其广泛而复杂的社会基础和背景。

四、我国物权法的选择
我国立法原则上采债权形式主义模式,例外采意思主义模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