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接受和传播LtD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接受和传播由于有特定的地域及历史背景,俄罗斯文学向中国的译介,在近一个世纪以来的中俄文化交往史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并曾在我国的文学开展史乃至社会思想史中产生过深刻影响。
作为2006“中俄文化年〞的重要活动之一,5月21日,俄作协将向15位俄罗斯文学的资深汉译者颁发奖章和证书,本报4、5“人物〞版特推出专版,向这些“文化的驿马〞〔普希金语〕致以敬意,并约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秘书长刘文飞先生和书评人止庵先生,在本版撰文,带着读者一同回忆那些带有几代人记忆温度的俄罗斯文学经典。
中俄两国互为对方最大邻邦,两国之间包括文学在内的文化交往几乎注定会是密切的,然而,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两国间的文学交往所呈现出的起伏跌宕,所具有的强烈的戏剧色彩,却是世界文学关系史中所罕见的,让人喟叹不已,回味无穷。
姗姗来迟的文化相遇较之于中国与其他邻国如印度、日本等之间的文化交往,中俄间的文化交往姗姗来迟,这其中有地理上的原因,两个国家虽然毗邻,但两国的文化中心却相距遥远,文化上相对后起的西伯利亚又横亘其间,构成某种阻碍;另外,两个国家的文化类型差异较大,其文化关注的朝向也长期迥然不同。
不过,一个民族对于文化交往的渴望往往是难以遏制的。
1759年,我国的元剧?赵氏孤儿?被译成俄文,假设干年后,收录假设干中国寓言的?中国思想?一书在彼得堡出版,这是俄国出版的第一部中国文学作品的单行本。
相比拟而言,中国对俄国文学作品的翻译起步较晚。
据戈宝权先生考证,最早进入我国的俄国文学作品是发表在上海广学会校刊?俄国政俗通考?中的3篇克雷洛夫寓言,时间约在1900年。
而上海学者陈建华先生通过考证,却将俄罗斯文学进入中国的时间推前了近30 年,他发现,最早的汉译俄国文学作品应该是由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翻译的?俄人寓言?,该译文载于?中西闻见录?创刊号,发表的时间是1872年8月。
也就是说,到今天为止,俄罗斯文学进入中国的历史已经有了130余年的历史。
第一个汉译俄国文学作品单行本是普希金的?上尉的女儿?,这部由上海大宣书局于1903年出版的译著,有着一个长长的书名:?俄国情史,斯密士玛利传,一名花心蝶梦录?。
中国对俄罗斯文学的正式接受,是从译介“俄国文学之父〞普希金开始的,这不仅是一个令人惊喜的巧合,同时也构成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开端。
中国对俄罗斯文学的译介虽然晚于俄国对中国文学的译介,但自清末民初开始,中国对俄国文学的接受却迅速地后来居上,无论是就翻译作品的数量还是就作品的社会影响而言,都是如此。
这自然是与当时中国社会从“师古〞到“师夷〞的文化转型相关,在“西风东渐〞的大潮中,俄罗斯文学作品顺流而下,源源不断地舶进中国,在?俄国情史?出版后短短 10年时间里,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高尔基等人的作品就相继被译成中文,俄罗斯文学的整体风貌已大致呈现在了汉语读者的面前。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的翻译大多是所谓的“意译〞,而且大多是从日文和英文转译的,译文也多为文言文。
偷运给起义奴隶的“军火〞伴随着磅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俄罗斯文学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规模在中国传播开来。
俄罗斯文学落脚于这一时期的中国,可谓适逢其时,因为它照应了当时中国的社会和政治需求。
“五四〞前后的中国风雨飘摇,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在寻求救世良方,而一贯以变革社会、介入生活为己任的俄罗斯文学,自然更让国人感到亲近。
鲁迅说,俄国文学让我们感到亲近,“因为从那里面,看见了被压迫者的善良的灵魂,的酸辛,的挣扎,还和四十年代的作品一同烧起希望,和六十年代的作品一同感到悲哀〞。
瞿秋白也写道:“俄国布尔什维克的赤色革命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生出极大的变动,掀天动地,使全世界的思想都受他的影响。
大家要追溯他的远因,考察他的文化,所以不知不觉全世界的视线都集中于俄国,都集中于俄国的文学;而在中国这样黑暗悲惨的社会里,人都想在生活的现状里开辟一条新道路,听着俄国旧社会崩溃的声浪,真实空谷足音,不由得不动心。
因此大家都来讨论研究俄国。
于是俄国文学就成了中国文学家的目标。
〞这也就是说,俄罗斯文学在五四之后进入中国,其纯文学的、审美的作用或许是次要的,而它的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强大的人道精神那么是感动中国读者的首要因素,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鲁迅还曾把俄国文学的译介工作比喻为“给起义的奴隶偷运军火〞。
俄罗斯文学在五四之后中国社会的广泛传播,还与这样三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密切相关: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
当时的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自然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心目中的典范和圣地,包括文学在内的苏俄的文化和思想,也自然会成为他们的理论源泉。
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活动家中,有许多人都是杰出的俄罗斯文学的译介者,如瞿秋白、李大钊、蒋光慈等,他们的文学活动就是他们政治活动有机的组成局部,这在世界文学关系史上可能是不多见的。
人们曾认为,法国的启蒙思想、德国的马克思主义和俄国的文学,是五四运动的三大思想来源,由此不仅可以感觉到俄国文学在当时中国思想界的重要地位,而且也能让人意识到俄国文学和马克思主义在步入中国时可能存在的某种互动关系。
其次是中国新文学的兴起。
开始于五四前后的中国新文学运动,与俄罗斯文学的传入中国大致同时,包括俄罗斯文学在内的外国文学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者的鲁迅、郭沫假设、巴金、茅盾等人,都是俄苏文学的翻译者和积极推广者,这个史实最好不过地说明了俄罗斯文学在中国新文学形成和开展过程中所曾发挥的巨大作用。
最后是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中国的抗战开始后不久,苏联也开始了反法西斯的卫国战争,那些再现苏联人民可歌可泣战斗精神的俄罗斯文学作品,如西蒙诺夫的?日日夜夜?、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格罗斯曼的?人民不死?、戈尔巴托夫的?不屈的人们?和肖洛霍夫的 ?他们为祖国而战?等,极大地鼓舞了战火中的中国人民,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军火〞,同时,这些作品也进一步拉近了苏俄文学与中国社会的关系。
“我们的导师和朋友〞鲁迅曾在?祝中俄文字之交?一文中称“俄国文学是我们的导师和朋友〞,但俄罗斯文学真正成为中国人和中国文学的“导师和朋友〞,恐怕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在中苏蜜月时期的20世纪50年代。
在“走俄国人的路〞、“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的社会大背景下,“老大哥〞苏联的一切都成了我们的模仿对象,苏联文学也成了最主要的阅读客体。
在那短短10余年的时间里,大量的俄语文学作品被译成中文,陈建华教授在其?20世纪中俄文学关系?〔学林出版社,1998〕一书中提供了这样一组统计数字:“从1949年10月至1958年12月,中国共译出俄苏文学作品达3526种〔不记报刊上所载的作品〕,印数达8200万册以上,它们分别约占同时期全部外国文学作品译介种数的三分之二和印数的四分之三。
〞〔第184页〕“其总量大大超过前半个世纪译介数的总和〞,其作品被翻译成中文的俄苏作家多达上千位!与此同时,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刻苦学习俄语,其中许多人都开始阅读原版俄苏名著。
在50年代,苏联文学的影响还不仅仅表现为对俄苏文学作品的广泛阅读,其巨大的辐射力至少还表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在文学体制和创作方法等一系列问题上为中国提供了借鉴,如建立具有官方色彩的作家协会,将文学纳入国家意识形态领域进行管理和监督,为作家的创作制定一个总的创作方法,让作家在社会上既享有崇高的地位、同时又受到严格的监督等等,可以说,中国文学界的组织管理模式根本上是苏式的。
二,在整整一代中国人世界观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50年代的中国青年很少有人没有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青年近卫军?等“苏维埃经典〞,视文学为“生活教科书〞、视作家为“灵魂工程师〞的苏联文学,与当时弘扬共产主义理想的中国社会大背景相照应,极大地影响到了中国青年的个性塑造和精神成长,那一代人身上后来所谓的“苏联情结〞,在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俄苏文学的长期熏陶。
三,在创作上对中国作家的直接影响。
当时的中苏作家往来频繁,相互之间非常熟悉,在苏联发表的每一部稍稍有些名气的文学新作,几乎都会被迅速地翻译成中文,这使得两国的作家和读者似乎在过着同步的文学生活,再加上,苏联文学所再现的现实又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国,苏联作家的创作方法又被视为毋庸置疑的典范,因而,中国作家在自觉和不自觉之间所受到的苏联同时代作家之影响的程度,也就不难揣摩了。
然而,如果说,俄罗斯文学在五四时期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就整体而言是正面的,有益的,那么,它在50年代之影响的结果,那么呈现出一种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相互混杂的复杂态势。
中国在接受俄罗斯文学时所表现出的政治化和社会化这两大特征,在20世纪50年代得到了最为典型的表达,其结果,一方面,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作为教育人民的思想武器,被赋予了崇高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文学的审美特性和作家的创作自由相对而言却遭到了削弱;一方面,文学因为官方的倡导而获得了空前的受众以及他们空前的阅读激情,文学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普及,另一方面,过于沉重的社会负担也往往会成为文学前行的包袱。
作为反面教材的“黄皮书〞自斯大林逝世后不久即已露端倪的中苏意识形态分歧,终于在20世纪60年代初公开爆发,赫鲁晓夫终于在1961年撕毁中苏友好条约,撤走苏联专家,两国间的关系彻底决裂。
与此相应的是,中国对苏俄文学作品的译介也突然中断,两国的文学交流也完全停止,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近20年。
而在稍后开始的“十年浩劫〞时期,不仅俄苏文学,就连整个外国文学,或者说全部的文学,都成了“革命〞的对象,都成了被打入冷宫的“禁书〞。
可是,俄苏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恰好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颇具戏剧性的场面。
从50年代的反右时期开始,在有关方面的授意下,局部译家和学者开始在俄苏文学中寻找“反面教材〞,50年代中期出现的苏联“解冻文学〞以及其中的“人性〞、“阶级调和论〞等成为“批评〞对象。
更为奇特的是,在1961-1966年期间,由作家出版社和中国戏剧出版社“内部出版〞了一批“供批判用〞的外国小说,因其装帧简陋,只用稍厚的黄纸做封面,因而被称为“黄皮书〞。
苏联文学作品在“黄皮书〞中数量最大,先后出版的有特瓦尔多夫斯基的?山外青山天外天?和?焦尔金游地府?、爱伦堡的?解冻?和?人·岁月·生活?、索尔仁尼琴的?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和?索尔仁尼琴短篇小说集?、阿尔布佐夫的?伊尔库茨克故事?、阿克肖诺夫的?带星星的火车票?、艾特马托夫的?小说集?等40余部。
让决定出版这套书的人士料想不到的是,这套“黄皮书〞在出版之后却成了非常抢手的畅销读物,在那个精神食粮空前匮乏的年代,这些苏联小说被悄悄传阅,人们或在灯下偷读,或逐字抄写,俄罗斯文学竟然以这样一种非正常的状态保持了其在中国的传播和被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