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反思
《开创外交新局面》是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第二课,内容和时间维度上紧密联系上一节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的内容,在结构设置上比较清晰,学生在学习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以后,对于新课内容理解的没有太大问题,学习难度适当。
在课堂活动中整体效果良好,学生紧跟课堂,师生共同合作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后作业反馈情况也比较理想。
在完成这节课的学习后,结合课前教学设计和实际课堂教学,总结如下:
课前和以往的每节课一样,从教学资料、教学设计、媒体课件设计到课堂扩展内容补充,练习题目选择和课后作业布置都做了充分准备,确保学生良好完成基础知识学习,自学能力、阅读材料的能力方面都能得到提升。
教学活动设计也较合理,切合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课本内容为依托,环环紧扣,使学生能紧跟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在学生自主学习和问题探究方面做了较为合理的设计,并且在其中穿插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图片,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然而实际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记忆情况不太理想。
在课前设置了上节课知识回顾,有针对性的提问,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对上节课的内容没有记忆清楚,在做选择题时不知道该选什么。
学生在上课的时候确实认真听讲,讨论了,但是动手能力欠缺,没有在课本上标注知识性的问题的习惯,没有及时的将知识巩固记忆,下课以后复习,就不能将完整的课堂学习内容梳理清楚,这样就在一
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于旧知识的记忆情况。
为了使学生能将这一节内容和上一节联系起来,在练习题目的同时又将上节内容简单串讲了一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进度,使得最后一个环节——本章小结的内容没有进行完全,最终以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来完成。
二、探究学习阶段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
设置的两个探究问题是:“为什么用‘恢复’而不用‘加入’”以及“中国能够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其中第一个问题需要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中国与联合国的渊源)来解答,大部分同学忘记了以前学过的知识,对这个问题一筹莫展,在参考课本后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另一方面因为有老师听课,学生整体都比较紧张,气氛不如以往活跃,平时比较喜欢发言的同学也没有表现出该有的积极性,导致讨论的情况不太理想,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整节课的基本思路就是教师出示基本框架,主要内容由学生填充,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但是在实际上课中还是出现了直接灌输的情况,对于一些需要学生理解的问题,由于时间关系,并没有深入研究,而是直接出示,比如影响中美关系最大的障碍——台湾问题,在出示材料以后直接进行了讲述,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但是在最后的中国外交政策调整中,又只是简单地出示了三个方面的表现,对于亚太经合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没有做更加详细的介绍,学生对这两个组织的理解只能停留在概念的阶段,不利于他们更好的理解中国的外交活动。
三、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动态发展情况。
一方面没有能够考察到大部分同学的学习情况,在有些问题上只提问了一两个同学。
另一方面学生回答的时候,对于回答的情况的评价不太完
整,在学生回答出现了困难的时候没有及时引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比如果小艳同学在回答“为什么用‘恢复’而不用‘加入’”时,本来基本意思她自己理解,但就是说不清楚,如果这个时候能及时的引导她,应该就能顺利的把这个问题解决,一方面帮助她纠正口头表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节约课堂时间。
综合这节课,由于本身经验和课堂出现的情况,虽然是完成了教学知识目标,但是在学生积极性调动,参与探究方面和教学评价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应注意这几点,首先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现有知识储备,合理安排课堂讨论的探究题目,力求探究题目适合学生现阶段的学习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并适当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点,穿插一些相关的历史信息,设计可行的活动方案,使课堂不枯燥,保持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在课堂中要及时引导学生,把握整个课堂,使学生不管是在听课还是讨论,都能紧紧围绕课堂。
并及时提醒他们注意重点内容或者需要记忆归纳的问题,不光在课件上展示,而是反映到学生的课本和笔记中,做到知识的有效接收和巩固。
最后应及时发现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做到合理应对。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给予适当的纠正和引导,注意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发展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他们出现的问题能得到良好解决。
在新课程的指导下,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动起来,教师只有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学生一起进入课堂,才能更好的完成这一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