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级月考一语文试题说明: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请将所有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的指定位置上,否则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什么是人文?什么是人文科学与人文精神?《易经》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即理,即道,即法则,即常性。
人文,即人之理,人之道,即做人的法则,即人之常性。
人文科学即人的科学,即人心人性的科学,即关于人的法则与人之精神的科学,简单地讲,就是研究做人之道、做人之理的科学。
这些人之道、人之理,都显示着人心人性的本质,都透露着一种人的精神,故称之为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培育、充实、大化,无疑要靠道德教化,要靠人心人性的涵养培育,特别是礼乐文化及整个教育的发展。
但人文科学能否担当得起培养国家民族人文精神的重任,是需要深思的。
现在人文科学门类很多。
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人口学、文学以及艺术等,无不属于人文科学。
经济学原属历史哲学的一部分,自然也应属于人文科学。
可以说人文科学几乎等于整个哲学社会科学。
这些所谓的人文科学,虽然门类很多,但由于受浅薄的知识论哲学的影响,已经很少阐明人性的本质,很少具有人的精神了。
例如,伦理学已不把人伦看成是天理,看成是人性的自然法则,而把整个伦理道德从属于经济活动与社会集团的利益。
心理学已经没有“理”,而把人看作生物有机体,把心看作一块血肉,在进行刺激反应的观察实验。
历史学撇开人性、人的精神,大谈经济活动作为整个社会历史存在的本质与基础。
人口学变成出生率、死亡率一类的统计,更是缺少人性,缺少人的精神。
凡此种种,我们从这些所谓的人文科学中,哪里还看得到人性的存在呢?哪里还感觉到人的精神存在呢?不研究人心人性,不研究人的本质,只是在“物”的层面上游说,算不得科学!因为它舍去了根本。
因此,发展人文科学,必须以人心人性为基础,必须以人的灵明之心与永恒的道德本性为基础。
这个心,是仁心、义心、理心。
这个性,不是食色之性,不是情欲性欲之性,而是仁义礼智之性,是符合天道法则的“天命之谓性”,是继善成仁的性,是人生下来就具有的追求美好事物与品德的本性。
我们只有把人心人性看作是美好的、永恒不变的,又把人的具体存在看作是与宇宙万物浑然一体,浩然同流,日日以新,共同迈向更加完美的生命境界,才能看到人人性之美、生命之美、精神之美,才能用人文科学以满心的赞叹展现雄浑、波澜壮阔的生命气象,谱写出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新的生命圣歌。
(摘自司马云杰《论文化复兴》,社会科学文献)1.下列关于原文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文”一词源远流长,古老的《易经》已经提出这个词并对其涵作了具体阐释。
B.人文科学门类繁多,囊括了哲学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经济学也属人文科学的畴。
C.当前人文科学研究之所以把研究对象全“物”化了,是因为受浅薄的知识论的影响。
D.伦理学研究,不仅要看到伦理道德的社会属性,更要把人伦看成是人性的自然法则。
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段先对人文等关键概念作了清晰的界定,这为后文的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B.第二段末用反问等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现在人文科学研究存在的不足的不满。
C.人性之“性”是“天命”,联系后文,“天命”是人先天就有的追求美好的本性。
D.末段的总结指出,只要研究人心人性,我们就能看到人性、生命、精神之美。
3.根据原文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文、人文科学、人文精神三者概念有别,但彼此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
B.因为只关注社会历史存在的本质与基础,历史学忽略了对人性人心的研究。
C.对人灵明之心与永恒的道德本性的深入研究,是人文科学得以发展的基础。
D.如果能谱写出人类新的生命圣歌,人文科学就担起了培养人文精神的重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马嘶吕翼一匹马正在奔跑,它坚硬的铁蹄叩在青石板上的声音,仿佛带着火星,还带着江河奔腾的气息。
马威武的身材,枣红的皮毛,深炯的目光,还有它汗液的咸涩和腥臊,让乌铁深感亲切,振奋不已。
他真实地感觉到,他的马老表又回到了身边。
他热血喷,抓住马鬃,一跃而起,试图跳上马背。
不料他跳得太高,扑通一声,重重着地……乌铁伸了伸并不存在的脚,摸了摸冷硬的床板,才知是梦。
乌铁出生于夷族土司世家,从小以马老表为伴,二十岁时,就已久走江湖,练得一身硬骨。
当年,开杏住在夷族部落山外的树村,她本有着自己的心上人一一在古城里教书的胡笙,不想被路过树村的乌铁看中,一抢成婚。
乌铁深深地爱着开杏。
他为了她,大把地花着自己用命换来的银两。
他挑水、洗衣、做饭,甚至帮着开杏买布、打底、做布鞋。
但开杏却发誓不理他。
乌铁虽然得到了开杏,却未得到她的爱,听说鬼子打进来,满腹惆怅的他就去报名当了兵。
后来,开杏的哥哥找到了开杏,想让妹妹跟他回家,开杏拒绝了。
在战场上丢了脚回来,乌铁的情绪跌入了低谷。
但他意外发现,开杏还生活在这个家里,并打理得井井有条。
刚安顿下来,乌铁突然心慌。
他感觉中少了一样重要的东西,他生命里非常非常重要的东西。
他没有看到他的马老表。
马老表是一匹枣红马,乌铁亲切地叫它为马老表。
和乌铁在一起,它能奔跑,能抗争,能表达,能诉求,乌铁懂得它的心,它懂得乌铁说的意思。
它累了困了饿了,不用说乌铁都能知道。
乌铁要到哪,速度多快,它也知道。
他们如影随形,他们相互依赖,他们一起干了很多常人干不出的痛快的事。
它的风采,成就了他的粗犷豪迈。
他怒火中烧,双目圆瞪,牙齿咬得咯咯作响。
他举起手里的拐杖,将开杏正在做的鞋子打落在地上:“告诉我!我的马老表呢?”开杏满眼泪花,但她还是不说,乌铁就将剪刀戳在自己脖子上:“开杏!我所有的财产,我丢掉双脚的抚恤,给你!但马老表,你不能卖它,你不能杀它!活要见马,死要见尸!”开杏大惊失色。
她一把将乌铁手里的剪刀按住:“冤家!别这样!我告诉你……”原来,乌铁当兵走后,开杏的哥哥牵走了马,他想杀掉马祭奠死去的父亲,是胡笙的妹妹金枝用自己养的猪换下了马老表。
乌铁满心感激,热泪盈眶。
大半年后的一个黄昏,乌铁正在低头收摊,突然看到摊前有四只马蹄。
马老表!果然是马老表!马背上扑通跳下一个人来,他警觉地看了看左右,才回过头来,声音低沉而小心地说:“乌铁!我们回屋说话!”乌铁十分意外,这个人居然是胡笙!胡笙说:“你们,还好吧?”乌铁认真地看了看胡笙,虽然黑了些,粗糙了些,但他手足完整,眉眼清楚。
“你们没啥不好,我就踏实了。
”胡笙說。
乌铁抬头说:“对开杏,我问心无愧。
”胡笙弯下腰,给乌铁鞠了一躬,深深的。
他说,“兄弟,你给了我一条命。
”胡笙说的是在抗日战场上。
两个情敌居然编在了一个班。
识文断字、遇事冷静的胡笙当了班长,有作战经验、不惧生死的乌铁成了他的助手。
那一天,一颗炮弹呼啸着落在身边,他们同时跃起,又同时落地。
在那一瞬间,他们所努力的,是想把对方捂压在自己的身下。
结果是胡笙下落不明,乌铁失去双脚。
胡笙看了看门外,小声说:“我已决定去……陕北。
”乌铁隐隐听说过,这个叫胡笙的教书先生,在上前线之前,就已经秘密地加入了一个特殊的组织,据说,那个组织很可靠,很有希望。
“我是来告诉你们,我还活着。
同时来看看,如果乌铁你没有问题,我们就一起去陕北但你这情况,只能我一个人走啦!”乌铁瞬间明白了这个男人的大义。
他突然对开杏说,“胡笙还活着,而且好好的!你,你还是跟他走吧!”开杏低声哭泣。
“乌铁,我不是来找你要开杏的,你就妤好待她吧!”胡笙的脸猛然上霜,“还有你最心爱的马老表,我想物归原主。
”“兄弟,马老表你骑走,去干大事,它跟着你,就是我跟着你!”“好!”胡笙纵身一跃,矫健地落在马背上。
马老表驮着胡笙,腾空而起,向着陕北奔去,阵阵马嘶,震荡山谷。
(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将人和马结合起来写,使人物形象更鲜明,并将故事放在战争的背景下,表现了人性的美好。
B.小说巧妙地通过开杏交代了金枝救下马老表这个情节,使后文胡笙和马老表同时出现不显得突兀。
C.在抗日战场上乌铁明知胡笙是自己的情敌,还是奋力营救对方,是想弥补对自己抢亲行为的愧疚。
D.小说写胡笙奔赴陕北前看望乌铁和开杏,使这个抗日志士的形象更丰满,牺牲儿女情更显英雄义。
5.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乌铁的性格特点。
(6分)6.小说第一段和最后一段都写到了马,分别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深入空间,去探索那些困惑着我们的重大科学难题,如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等。
尤其是,人类起源这一令人迷惑不解的难题一直激励着我们探索的热情。
我们总会发问,我们来自何方?是否存在地外文明?利用空间技术,去探索发生在空间的物理、化学和生命等自然现象,将获得在地面上无法得到的崭新知识,把科学推向新的前沿。
利用空间环境中高真空、超洁净和飞行器运行获得的微重力等特殊条件,有利于电子材料、光学材料、金属材料、高纯材料、玻璃金属、薄膜和生物制品等的研究,从而生产出在地面上难以产生的多类产品。
特别是,利用运行在地球空间的各类应用卫星,如气象卫星、海洋卫星、资源卫星、导航卫星和通讯卫星等,为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服务,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多种社会需求。
(摘编自空间科学和技术综合专题组《2020年中国空间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材料二2010年,在中国进行月球探测的历程里,“嫦娥二号”发挥了承前启后、持续发展的先导作用,“嫦娥二号”发回的分辨率为7米的全月球地形图,是全世界覆盖最全、精度最高的一全月图。
2013年,“嫦娥三号”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联之后第三个实施着陆器和月球车软着陆月面,开展“就位”和“巡视”联合探测的国家。
2017年,“嫦娥五号”即将启程,在月面铲取和钻孔取样并带回地球。
2018年,“嫦娥四号”的轨道器、着陆器和月球车将对月球背面开展联合探测。
在地球上水远看不到月球背面,人类也没有实施过月球背面的专项科学探测,“嫦娥四号”的探测预计将获得一系列的新成果。
(摘编自欧阳自远《深空探测未来可期》)材料三:截至2016年底全球实施的空间探测任务次数(摘编自卢波《2016年国外空间探测发展回顾》)材料四:近年来,深空探测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推动深空探测发展的原动力则是科学探索与技术进步。
技术发展是人类破解科学难题的手段和工具,而距离遥远是实施深空探测任务所面临的首要技术难题。
该难题主要表现为:长时间飞行的能源动力问题、远距离飞行的测控通信问题、深空飞行的精确导航与控制问题以及对深空环境的适应性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