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述评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有关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体育消费心理的文献进行梳理。
分析近15年来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剖析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心理,梳理就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行合理的体育消费行为,形成良好的体育消费行为习惯提出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体育消费心理引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体育价值观的改变,以及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体育消费在人们的生活消费中已占据了一定的位置,并有扩大的趋势。
随着市场经济对高校的影响,大学生体育活动的经济行为是不可避免的,对有着较高的文化修养、深远的思想和强烈的主体意识的当代大学生,他们作为体育运动开展的主要群体,其体育消费的水平、结构、评价和消费的价值观念是值得深入调查和分析的。
本文通过对20篇近15年来关于体育消费行为的调查和分析,旨在为发展和改善的体育产业,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稳定发展,开发高校体育健身市场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正文:相关概念基本涵义1体育消费我国关于体育消费的概念有很多释义,但还没有形成具有共识性的观点。
朱柏宁等人认为体育消费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需求。
张玉华等认为:体育消费主要是指个体为了满足生活和身体的各种需要,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与各种生产的实物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体育消费直接相关的体育消费现象。
吕树庭和卢兀镇认为体育消费是改善社会健康消费结构的重要手段,可以优化个人的生活方式,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
总结和分析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将体育消费界定为:人们购买或使用体育有形产品与无形的体育劳务用品以满足自身体育需求的活动,它包括有形的实物消费和无形的劳务消费两种。
2体育消费行为对体育消费行为概念的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论述:孙汉超等认为:“体育消费行为是指居民在理解体育功能价值的基础上,根据自身需要和条件,寻求、购买和使用体育用品、劳务或服务的过程。
体育消费行为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下而产生的一种消费类型,是在体育达到一定程度的社会化和普及化的情况下所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消费方式。
”宋亨国等在《体育消费行为的系统动态学分析》一文中认为:“体育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为了满足自身生理、心理和社会需要而进行准备、选择、决定、购买、使用和评价体育商品(包括物质、精神产品和劳务)等一系列脑力和体力活动的总和”。
车建平认为:“体育消费行为已不仅仅是经济行为,其消费过程除涉及经济领域外,更与作为‘社会人’的消费主体的社会群体、社会阶层特征,以及消费价值观、消费审美取向、消费时尚与潮流、消费的风俗、习惯等背景相联系,是一种渗透力极强的社会活动。
它是一种既有物质载体,又浓缩了心理和社会内涵的符号系统的活动过程”。
总结和分析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将体育消费行为界定为消费者为了满足自身生理、心理和社会需要,而进行准备、选择、决定、购买、使用和评价体育商品(包括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劳务)等一系列脑力和体力活动的总和。
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1体育消费水平体育消费水平是指每月平均用于购买体育器材、服装及门票等。
林少娜在2001年《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一文中调查发现大多数四川大学生只能一次消费20元以下,超过40元以上的人只是极少数。
刘高福在2004年《成都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一文中表明,成都市大学生的年消费大约为300元以上,共有的大学生认为其月体育消费在30元及30元以下。
成都市大学生体育消费“恩格尔”型系数约小于0.1(30/300)。
孙雷再2004年《江苏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特征分析》一文指出,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受各类因素影响:男生体育消费水平比女生要高。
大、中城市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高于小城镇高于农村。
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高于普通大学生。
何敏学等在《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中研究结果表明:普通高校大学生年人均年体育消费总额为220.14元,占大学生年人均生活消费的9.2%,体育实物消费占66.4%,体育信息消费占13.1%,体育劳务消费占19.3%,其它占1.2%。
关金永在《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调查研究》中指出11—30元是大多数学生能够承受的月平均体育消费水平,仅占他们月平均生活支出的 3—10%。
黄允政在2007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分析》中也有类似的研究结果,85.6%的大学生每月平均可支配费用在400-800元,79.7%的大学生用于体育消费的费用在40元以下。
易正兰在2013年《长沙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特征分析》中调查发现,长沙市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表现为随着年级的上升,体育消费水平呈现逐步上升再稍微下降的规律。
综上所述,大学生体育消费额度基本相当于大学生平均每月可支配的10%左右,具体消费水平受性别、地理环境、专业、经济发展水平等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及体育消费占总消费比例都在稳步上升。
2体育消费结构体育消费结构,是一定体育意识和消费层面的具体反映。
人们的体育消费结构可划分为直接性和间接性两部分。
直接性体育消费结构的主要特征为经济上的投入。
左新荣在《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消费结构的研究》指出,大学生当中有58.62%的人表现出了直接性的体育消费,男女体育消费结构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男生对运动服消费大于女生,而女生对健身辅导类的消费大于男生,且女生间接性体育消费大于男生。
孙雷指出当今大学生体育消费在体育服装及运动饮料两项上的支出是主要的,大学生对校园运动场馆的适当收费无法接受,宁愿不活动也不愿进收费的场馆,不愿支付一定数量的费用于学习更加适合自己的活动技能。
此外,现代女大学生有偿健身意识较强。
何敏学等人也有相似的研究结论:运动服装和运动饮料是占体育消费的最大比重。
关永金发现关于大学生群体在体育信息类消费投入较少,原因有可能是大学生对竞技体育等一些重要信息一般从电视、广播或网络中得知,而且在高校图书馆内都订有体育书刊、报纸可供阅读,也就没有必要花费。
不及国外品牌,有73.2%的大学生认为款式是主导其体育用品消费的重要因素。
品牌、款式、价格三个结合才是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价值观念的最大因素。
宋亨国在2005年的研究中表明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研究节俭观中看重体育类商品的实际效用、看重体育类商品价格高低、受朋友和同学影响趋于大众化,广州市大学生对节俭观有一定认同度。
需求消费价值观、奢侈消费观在广州市大学生中也占据着一定的位置,但持奢侈观的大学生较少。
综上所述,在我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节俭观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绝对的位置,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市场机制逐渐步入正轨,西方消费价值观念的涌入以及我国政府消费政策的引导,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的消费价值观形成了冲击。
对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建议唐岚晖、郑军、刘高富和欧阳江琼在个自的研究中都表明,从实际出发,加强体育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学校的报刊、广播、网络等宣传形式,让大学生明确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的重大意义。
大力宣传体育消费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促进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
陈英军等人认为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全社会的健身及体育消费意识。
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经济收入,间接使大学生的经济支付能力得以提高,不断提高体育消费水平。
孙雷提出,重视女大学生、注重来自小城镇和农村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及目的,提高他们体育消费支出的回报率。
充分重视大学低年级学生体育消费目的的盲目性,提供体育消费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尽快找到自己体育消费的出发点。
重视不同专业学生体育消费内容的差异,尽量使他们做到平衡消费内容,全面提高对体育活动的认识,完善运动技能认知体系,多方位吸收体育运动、生理保健知识。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要靠学校的积极引导,着重重视女大学生、来自偏远地区的大学生,关注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异。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对待每一个大学生。
参考文献[1] 王朝军. 开发我国大学生体育市场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 2004.[2] 张辉,罗建英. 大学生体育消费心理与行为的调查分析[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2: 74-76.[3] 宋亨国,王亮. 广州市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调查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 2006: 23-26, 31.[4] 何敏学,都晓娟. 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 体育学刊, 2004: 29-31.[5] 林少娜. 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 浙江体育科学, 2001: 12-14.[6] 陈英军. 湖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及价值取向调查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466-468.[7] 孙雷. 江苏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特征分析[J]. 体育与科学, 2004: 78-80.[8] 易正兰. 长沙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特征分析[D]: 湖南师范大学, 2014.[9] 郭文,黄依柱,朱建伟,等. 消费价值观对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体育消费心理预期与行为的影响[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0: 86-90.[10] 杜国如. 大学生体育消费需求的健康引导研究——以江西部分高校为例[J].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4: 7-13.[11] 左新荣,姚丽琴. 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消费结构的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 24-27.[12] 黄允政. 长江三角洲地区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分析[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7: 39-41, 47.[13] 宋亨国. 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研究[D]: 华南师范大学, 2005.[14] 欧阳江琼. 湖南省女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06.[15] 汪现义. 广西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现状与分析[D]: 广西师范大学, 2007.[16] 姚丽琴,左新荣. 大学生体育活动现状与体育消费结构的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0: 34-38.[17] 郑军. 深圳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J]. 特区经济, 2007: 46-47.[18] 刘高福. 成都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四川大学, 2004.[19] 唐岚晖. 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研究[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162-163.[20] 关金永. 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调查研究[D]: 河南大学,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