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道路病害种类

常见道路病害种类

城市道路病害种类及管理内容
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基础建设速度的高速增长,城市道路设施的水平等级数量较以往有了成倍地增长,面对如此庞大的城市道路养管设施,如何做好日常的小修养护维修和设施管理工作便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新的课题.
首先城市道路养护管理工作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坚持“养早、养小、养全、养好”的原则,加强路况巡视,实施对城市道路设施的动态管理.根据路面的实际情况和交通、道路类别等具体条件,确定合理的道路养护周期,加强以路面为中心的全面养护,使道路各部位的设施处于良好的技术状况,提高城市道路设施的完好率.
一、城市道路按技术等级的分类(五类)(图片)
1.快速路是指城市道路中设有中央分车带,具有4个以上机动车道,全部或者部分采用立体交叉与控制出入,供机动车以较高速度行使的道路.
2.主干路指以交通功能为主,与城市各区和与国道、省道相通的主要干路.一般应分幅行驶.
3.次干路指以区域性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服务功能,与城市主干路组成道路网,广泛连接城市各区与集散主干道交通的交通干路.
4.支路指以服务功能为主,连接次干路与街坊路的道路.居民区及工业区或其它类地区的交通路线多属支路.
5.街坊路即胡同里弄路.指以服务功能为主,满足居民出行,以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行为住的道路.
二、城市道路养护等级分类(三个等级)
按照城市道路在城市中的重要性,本着保证重点、养好一般的原则,将
城市道路分为三个养护等级.
1.一等快速路、主干路、金融、商贸主干、旅游路线和特殊重要道路.
2.二等次干路、一般性商业街道、重点地区道路、外事活动与旅游路线之间的联络线、工业区的主要道路.
3.三等支路、居民区及工业区内道路、街巷与主、次干路的联络线、重点地区及重点企事业所在地的街坊路.
三、城市道路养管的内容
城市道路养护管理分三个阶段,即病害发生前,为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性养护(养早);加强巡查,发现病害的及时经常性养护;通过所掌握的路面使用品质衰变规律和技术水平,进行的周期性养护。

城市道路养管内容包括车行道、人行道、侧石、缘石、树穴石、盲道、桥面、路名牌及其他附属设施(如景观灯、步道桩等)
四、道路常见病害的种类
(一).车行道
1.裂缝:沥青砼路面建成初期会产生各种不同形式的裂缝,随着表面水分的侵入,会使路面基层至路面的承载里下降,加速沥青路面的破坏.主要原因是由于基层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基层开裂,反射到沥青面层,形成裂缝. (图片)
★ 2.脱皮:产生饿主要原因是封层之间与面层之间或者面层与底层之间粘结不良,降低了层间的抗剪强度,在车轮荷载的水平作用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剪应力使面层产生了推移,沥青砼面层病害深度小于等于2.5cm。

(图片)
3.麻面:由于集料与沥青之间的粘附性不足,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集料从
路面剥落,使路面形成麻面,进而可能发展成为坑槽、松散等病害。

(图片)4.龟裂:通常是沿轮迹带出现单条或多条平行纵缝,逐渐在纵缝间出现横向或斜向连接缝,一般多发生在行车道轮迹形成龟裂。

主要由路面结构强度不足引起。

(图片)
★5.松散:原因主要是采用的沥青粘结力差,沥青用量偏少,或随着路缝的发展也会形成路面大面积松散。

(图片)
★6.沉陷:一般是由基层局部成形不足,强度不够,在行车载荷和自然因素等作用下形成的。

对于大面积沉陷往往是由于路基不均匀沉降或局部滑移面引起的。

主要原因是路基压实度不足引起。

(图片)
★7.坑槽:主要原因是面层的网裂、龟裂后不及时养护而逐渐形成的。

另外基层局部强度不足,在行车作用下也易产生坑槽。

是由龟裂和松散等其它损坏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沥青砼面层病害深度大于2.5cm以上。

(图片)8.车辙、波浪::车辙主要是在行车载荷重复作用下,路面产生累积永久性的带状凹槽。

主要是由于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不合理、稳定性差或由于基层及面层施工时压实度不足,使轮迹带处的面层和基层材料在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出现固结变形和侧向剪切位移引起。

波浪,主要原因是路面组成材料设计不合理或施工质量差,导致路面材料不足以抵抗车轮水平力的作用。

(图片)
9.翻浆:这种现象主要是土基水源的补给和气温的变化所造成的。

, 路基凹槽中大量水分不能排出, 甚至变成稀泥, 就使道路失去承载能力。

道路在行车作用下路面被进一步压坏, 泥浆从路面裂缝里挤出来, 产生翻浆的现象。

(图片)
10.检查井:主要是检查井的下沉及井边沥青砼的松散。

(图片)
(二).人行道和分隔带
★1.人行道面砖短缺及破损(图片)
★2.人行道面砖拱起及塌陷、错台(图片)
★3.侧石的短缺、破损、下沉、倾倒: (图片)
★4.缘石的短缺、破损、倾倒: (图片)
5.树穴石的短缺和残损:(图片)
6.各类检查井的下沉、松散:(图片)
7.盲道及无障碍坡的破损和不规范:(图片)
8.附属设施:路名牌:分为灯箱式路名牌、立柱式路名牌、景观式路名牌,主要是存在短缺、倾斜、污染不洁净等病害。

(图片)
(三)道路上的其他设施:道路上除存在以上各类设施外,还存在一些景观设施、交通设施及其他的附属设施如电话亭、公交站牌等。

(图片)(四)道路上各种设施占压:包括由于拆迁不到位的遗留占压以及各种设施如电箱、报亭、园林等占压(图片)
常见道路病害种类介绍
一、常见的道路路面病害
1.裂缝
2.松散
2.拥包
3.沉陷
4.车辙
5.坑槽
7.脱皮
8.啃边
9.磨光(麻面)
10.检查井
二、常见的人行道病害
1.人行道缺损、短缺
2.人行道下沉、拱起
3.侧石、缘石、平石残损、倾斜、错台
4.检查井井边松散
5.树穴石残损、短缺、突起
6.盲道
7.无障碍坡
8.路明牌
三、附属设施
2.景观灯
3.路灯灯箱、消防栓
四、设施占压
1.围档占压
2.报亭占压
3.电箱占压
4.退线占压
2.2.1横向裂缝,横裂缝横向裂缝可分为荷载性裂缝和非荷载性裂缝两大类。

荷载性裂缝是由于路面设计不当和施工质量低劣,或由于车辆严重超载,致使沥青面层或半刚性基层内产生的拉应力超过
其疲劳强度而裂缝。

非荷载性裂缝是横向裂缝的主要形式,它有两种情况:沥青面层温度收缩性裂缝和基层反射性裂缝。

2.2.2纵裂缝纵向裂缝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由于路基压实度不均匀,路面不均匀沉陷而引起的。

另一种情况是沥青面层分幅摊铺时,两幅接茬未处理好,在行车载荷作用下,易形成纵缝。

纵向裂缝,多发于半填半挖路基处,主要由路基的不均匀沉降造成;
2.3龟裂龟裂又称网裂,通常是沿轮迹带出现单条或多条平行纵缝,逐渐在纵缝间出现横向或斜向连接缝,一般多发生在行车道轮迹形成龟裂。

主要由路面结构强度不足引起。

2.4车辙,车辙变形车辙是在行车载荷重复作用下,路面产生累积永久性的带状凹槽。

主要是由于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不合理、稳定性差或由于基层及面层施工时压实度不足,使轮迹带处的面层和基层材料在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出现固结变形和侧向剪切位移引起。

2.5波浪,主要原因是路面组成材料设计不合理或施工质量差,导致路面材料不足以抵抗车轮水平力的作用。

2.6松散,原因主要是采用的沥青粘结力差,沥青用量偏少,或所用的矿料过湿,铺撒不匀,或所用的嵌缝料不合规格而未能被沥青粘牢。

2.7坑槽,主要原因是面层的网裂、龟裂后不及时养护而逐渐形成的。

另外基层局部强度不足,在行车作用下也易产生坑槽。

是由龟裂和松散等其它损坏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2.8沉陷,一般是由基层局部成形不足,强度不够,在行车载荷和自然因素等作用下形成的。

对于大面积沉陷往往是由于路基(高填方地段)不均匀沉降或局部滑移面引起的。

主要原因是路基压实度不足引起。

2.9剥落,如果沥青混合料中使用了中性或酸性石料,将会造成集料与沥青之间的粘附性不足,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集料从路面剥落,使路面形成麻面,进而可能发展成为坑槽、松散等病害。

翻浆是寒冷地区道路的一种冻害现象。

这种现象主要是土基水源的补给和气温的变化所造成的。

当冬天气温降低, 路基上部土体温度降低到- 3 ℃~- 5 ℃时, 土体内的毛细水和薄膜水都开始冻结。

如果冻结线暂时停留在某一深度处, 下层未冻区内的毛细水和薄膜水会源源不断地向冻结线处聚集, 并随即冻结形成一个含有大量冰晶体的聚冰层。

随着冻结线的逐渐向下推移和停留, 在更深处还可能形成新的聚冰层。

与此同时, 路基土体发生不均匀冻胀, 路面被抬高, 甚至出现冻胀裂缝, 严重者可能隆起几十厘米。

春天气温回升, 路基的冰晶开始从冻层上部融化, 或从上、下两面融化。

因而路基中部化冻比两侧快, 并形成一个凹槽, 路基凹槽中大量水分不能排出, 甚至变成稀泥, 就使道路失去承载能力。

道路在行车作用下路面被进一步压坏, 泥浆从路面裂缝里挤出来, 产生翻浆的现象。

直至冻层完全化冻, 水分疏干后, 路基才逐渐恢复承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