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解析 解题关键是“15~16世纪”,此时的西欧经历了文艺复 兴和宗教改革,人们思想获得解放,从中世纪的黑暗中走出来, B项正确。
• 材料一: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 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 在法国,决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 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 的变迁》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各自深刻 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
(1)历史条件: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古典 文化遗存丰厚;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罗马教 廷的精神控制与经济掠夺;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 度较高,典型的君主专制激发了资产阶级的强烈反抗。 (9分)
• 材料二: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财富 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 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 书籍和健壮的马匹。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须 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 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 的“选民”。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 经济也存在一套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 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 得最好。 •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增订版) (2)概括材料二的基本观点及其共同精神。(14分)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标要求】知道马丁· 路德等人的 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 主义的含义。
经济: 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政治: 天主教会与欧洲各国及社会各阶层的矛盾 背 思想: 文艺复兴运动和人文主义思潮的传播, 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 景 天主教会腐败,基督 1、德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发展; 宗教: 2、政治上国家四分五裂,阻碍社会 人文 徒要求振兴基督教 经济发展 ;没有强大的王权,有利 导火线:教会兜售赎罪券 于各种反教会思想的存在。 精神 3.教会剥削沉重,罗马教廷与德国 马丁路德:因信称义 的发 代表人物 加尔文:先定论 的矛盾异常尖锐; 展: 主要是指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否 宗教 人文主义 定教皇权威,提倡人的个性解放和信仰 自由,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 改革 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实质: 西欧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一、马丁· 路德发起宗教改革运动
3、德国宗教改革的地位和影响
①改革后创立的新教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 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②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 裁。 ③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对后来资产 阶级革命产生重大影响。 ④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⑤在政治上、经济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了 新兴的民族国家。
1.罗马教会
因行称义
马丁· 路德 因信称义、信仰得救
教徒
神职人员
间接对话、得救
上帝
(信仰上帝) 教徒
上帝
本质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 的绝对权威,是为封建宗教 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
直接对话、得救 使人获得精神自由 和灵魂得救自主权 ——人文主义色彩
考点一
挑战教皇的权威
(2)
2.[辩析比较]
“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
1、加尔文的思想学说
著作——《基督教原理》
材料一 上帝的恩典并不是毫无分别地把得救的指望赐 给所有的人,却是将救恩赐予某些人,而对另一些人则加 拒绝。……上帝藉着他的预定拣选了一些人,叫他们有生 命的盼望,对另一些人,则判定归于永远的死亡,这预事 实上包括着整个宇宙,和一切被造之物。……所谓预定, 乃是上帝的永恒旨意,他早已按照自己的意旨,决定了要 将谁接入他的救恩中,并将谁贬入灭亡。 材料二 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 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人所想的 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这两则材料反映了加尔文什么宗教思想?这有何意义?
这三种主张是基督教不同教派的主张, 都属于基督教的教 义。
“因行称义”的本质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 为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
“因信称义”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简化了宗教仪式, 解放了人的个性。
“信仰得救”是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为资产 阶级的发财致富进行辩护,是对“因信称义”的继承和发展。
②广泛传播于西欧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地区, 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史料 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 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 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 宗教改革时,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没收教会财产出售给贵 族和租地农场主,得到土地的人往往以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土 地。这部分教会土地的资本主义化加速了英国的资本主义发 展。 西欧由中世纪向近代迈进的转型时期,宗教改革运动的 发展对西欧社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引发了思想领域的 变革,为社会转型奠定了思想基础。 ——《世界通史》 从现代史观的角度,分析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
基本观点:鼓励追求财富;主张适应现世生活,提倡 个人奋斗;反对政府干预经济。(3分) 共同精神:人文主义。(2分)
• 材料三:当物质活动作为基础性的东西决定精神 与制度发展的同时,后者也通过影响物质活动的 目的性和倾向性来制约物质活动,使物质生产方 式服从精神(或文化观念)的引导。 •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3)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阐述的 观点。(12分)
[开放课堂——运用学科思维活学历史]
史法研究(七) 历史比较研究:横向比较

[方法阐释]
历史比较研究,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史实进行鉴别、分析 的一种思维方法。比较法包括以空间为准的横向比较和以时间为序 的纵向比较。 横向比较,是对同时并存的同类事物的不同对象在同一标准的 条件下进行比较的一种手段。主要是从空间角度,对不同民族、不 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通过以上的横向比较,从 相同之处出发,寻求其中的差异,进而揭示其内在的规律,从而促 进自身知识同化和能力的形成,以便从整体上来把握历史的发展。
2.(2014· 日照模拟)关注时代特征,是把握历 史的核心。如果把15~16世纪西欧社会发 生的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或现象加以归纳 概括,其最基本的特征是 中世纪(约476年~1453年), • ( )。 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 (主要是西欧),自西罗马 • A.在动荡中进入中世纪 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 东罗马帝国灭亡(公元1453 • B.在演变中走出中世纪 年)时期。另有说法中世纪 结束于文艺复兴时期 • C.在革命中实现民主化 • D.在变革中实践工业化
1、加尔文的思想学说
著作——《基督教原理》
加尔文继承了路德的“信仰得救”学说,并进 一步发展为先定论。 2.宗教观核心——先定论
认为人是否得救皆由上帝事先决定,与本人努 力无关;上帝的选民注定能得救,上帝的弃民一定 要遭殃。 ①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活动和个人奋斗的必要 3.意义: 性和合理性,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辩护。
①否定了教皇的权威,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支柱
作用
天主教会,极大地解放了人们思想;②促进了近代 国家的形成;③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④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
在路德“因信称义”的潜台词里包含着解放人的个 “因信称义”的实质——否定教皇的权威 性的革命主张。它从神学角度论证了宗教的和现实的 人身依附的不合理性。——罗竹风《宗教通史简编》
[开放课堂——运用学科思维活学历史]
史法研究(八) 历史比较研究:纵向比较

[方法阐释]
纵向比较主要是从时间角度,对同一民族、同一区域、同 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层次的历史 现象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形态,从而认 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比较是理解此 事物不同于彼事物的“钥匙”,它既是一种高考测试所需的能 力要求,更是一种进行历史研究的思维方法。
比较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时间 兴起 对象 性质 文艺复兴 14-16C 意大利(最早) 封建神学 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 宗教改革 16C 德意志(最早) 天主教会 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 直接否定教皇权威


对教会 的态度 根源 内容 影响
资本主义萌芽及其发展 都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指向天主教会天主教会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了 一些精神枷锁
• 1.(2014· 北京丰台模拟)英国学者韦尔斯认为: “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 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 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 由此可见宗教改革的本质是 ( )。 •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 B.反世俗君主的民主革命 •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 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史论形成]
宗教改革的意义
(1)政治上: 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 有利于民族国家 的形成发展。
(2)经济上: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3)思想上: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 解放。
(4)总之,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人文主义的内涵
古希腊时期 (起源) 文艺复兴 (复兴) 宗教改革 (发展) 启蒙运动 (成熟) 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提倡人性,反对神性,倡导个性 解放,追求现实幸福的人文主义。
解析:一方面物质决定意识(精神),另一方面意识(精神)反作用于 物质。经济的发展会改变精神世界,如资本主义萌芽或资本主 义经济的发展促使出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反 过来不同的价值观也制约和促进经济发展,如文艺复兴强调人 欲,对物质追求;宗教改革鼓励人们追求物质财富,启蒙运动强调 经济自然法则,这有利于资本家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发展。
[运用感悟]
在近几年高考中, 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有考查这 种比较思维能力的试题,因此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区别 各种历史现象或历史发展的异同是运用比较法的基本目的。 通 过历史比较,让我们更好地学习乃至研究历史,从历史的纵向 联系中发现、揭示社会历史的演变规律。从纵向与横向的综合 比较中,从更高的全方位角度整体把握历史的进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