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后进生从现在做起
“后进生”这个名字相信对所有的老师而言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后进生”也是我们老师最害怕提起的名字。
对于后进生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班的好坏,如何管理后进生是老师们始终讨论的一个话题。
我个人认为,要管理好后进生就要从了解后进生产生的原因开始。
后进生其实并不是天生的,他们之所以变成后进生,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一、社会原因的影响。
目前,在改革开放的这个大环境下,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因素,当前的报刊、广播有关教育工作的报道,时常出现错误的导向。
诸如:对一所好学校的评价基本是以升学率作标准,对升学率高的教师给予重奖,对成绩好的学生进行大肆的宣扬。
新的“读书无用论”和“体脑倒挂”现象的存在也会对学生产生学习无用的思想,从而对学习失去信心。
社会上的电子游戏室、网吧、低级趣味的杂志、书籍、情歌情曲、宣扬封建迷信的非法出版物等,再加上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或流氓团伙的诱骗、腐蚀和教唆。
都导致一些学生形成不良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从而变成后进生。
上述种种,无疑会波及到校园,影响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后进生的心理防线本来就不移稳固,极易被不良诱因所引起的欲望所驱使。
一旦难以自拔,就会导致品行不佳、成绩滑坡沦为后进生。
二、家庭原因的影响。
事实告诉我们,多数后进生的产生和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
农村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父母大都出去打工,从小他们就跟着祖父母生活。
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容易产生自由散漫的心理。
再加上祖父母一般比较痛爱自己的孙子,从小就对他们过分宠爱。
而过分受宠爱的孩子,往往骄纵恣意,放纵不羁,自私任性。
孩子闯祸时,家长不是软弱无力,听之任之,就是打骂造成感情破裂。
还有些是生活在优裕的家庭环境中,在生活自理上完全包办代替,不让孩子做家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形成懒惰的习惯。
他们在班上什么事都不愿做、什么习也不愿意学,没有求知欲、没有上进心、没有集体荣誉感,对班级里面发生的事情漠不关心,缺乏强烈的责任感。
有的孩子是父母离婚,孩子在家得不到父母亲的关爱,自己不能管理好自己,有没有人及时进行指导,于是就产生了孤僻的性格,不喜欢与人交往,做事缺乏自信心,很容易被生活上的不良少年迷惑,从而走上不良的道路,成为后进生。
三、来自学校的影响。
我国现在的教育模式并未彻底地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教育仍围绕着升学这一硬指挥棒转,教育的目的还是想法设法让孩子考上好大学。
分数不仅成了学生的命根,也成了教师、学校的命根。
分数成为考量学生、老师、学校的唯一工具。
这就促使一些教师和学校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让老师只注重成绩好的学生,而放弃后进生,甚至放弃一些基础差的学生的教育培养。
也有个别的教师工作不负责任,放任自流,厌弃“后进生”等等。
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对后进生存在着很多错误的教育方法。
这些错误的教育方法包括:不论任何场合,老师随意的批评学生;在课堂上,大肆挖苦学生;轻者大骂、撵出课堂,不准听课,重者大打出手,不讲一点老师的情面;只知道训斥学生,却从来不用说服教育的方式来教育学生;还有的总是喜欢给家长告状,用家长的权威来威胁孩子;……上述种种做法,造成的后果是学生与老师之间形成了敌对情绪。
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讨厌老师、讨厌学习。
慢慢的他们就变成了后进生。
四、来自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自身没有端正好学习的态度,没有培养起进取的精神,他们并没有从根本上了解“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真正用意,不懂得“梅花香自苦寒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再加上学生思想上理解的偏差和误区,对学校的教育和家长不停训斥产生了逆反的心理,甚至是对立情绪,不愿接受教师和家长的正面引导,没有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习惯,成天沉醉于低级趣味的东西,甚至接受完全错误的东西,知错不改,破罐子破摔,自甘堕落。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
我们教师如果不去痛爱我们的学生,不去不关心我们的学生,学生也不会去和教师亲近。
如果我们不去关心后进生, 后进生就会对老师敬而远之,让他们在同学面前感觉抬不起头,容易让他们产生自卑感。
既然他们是我们是班级里的一员我们教师就要尊重他们,让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老师的信任。
只有这样,后进生才有可能有新的发展。
表扬的力量是无穷的。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信赖,后进生也不例外。
积极寻找每一位后进生的闪光点,适时适度地表扬他们,有时一两句赞扬之词胜过一顿严厉的说教,使他们记忆终生。
让我们一起努力,为改变后进生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