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教案
任课教师: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建筑
第一节史前时期的建筑
韩非子·五蠹》中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
中国史前建筑分穴居和巢居两类。
由于北方比较干旱,所以多穴居;南方比较湿润,林木多,所以多巢居。
根据考古发掘,在陕西的西安附近的半坡村,挖掘到许多事前的建筑遗址,这些聚落距今已达5000年,属于仰韶文化。
为半穴居形式。
巢居在我国南方较多。
最早人们是住在树上。
开始时只是在一颗大树上居住,后来变成数棵树合一个居所。
最后发展成人工插木桩建屋,形成典型的巢居。
后来又演变成如今尚存的“干栏式”住宅。
巢居建筑最典型的例子是1970年在浙江余姚的河姆渡(今设镇)所发现的建筑(构建),它们距今已达7000余年。
这种木构方式至今仍在用,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
第二节殷、周时期的建筑
在此分析三个殷代建筑(遗址)。
一是位于河南二里头的“一号宫殿”。
从遗址平面图可以看出,中间一个院子是主体建筑(宫殿),四周用回廊。
这种格局可以看出已是内向性的空间形式了,与后来的许多朝代的宫殿,在空间布局上是一致的。
二是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
建筑群可以分为北、中、南三部分,据考古学家分析,北部为王宫居住区,中部似有庭院式布局痕迹。
南部建筑基址均比较小,可能是统治者的祭奠场所,后来的朝代有南郊祭礼之说,也许就来源于此。
三是墓葬。
从考古角度看,西周最详尽的建筑很像后来的多进四合院住宅,但后来进一步分析,认定它是西周初期的一座宗庙,不过我国古代的宗庙建筑形式,也很像住宅。
《周礼》中也记述着一些与建筑有关的宫廷制度。
如其中有“天子诸侯皆三朝”,即“外朝”、“内朝”、“燕朝”。
燕朝之后,则是“六宫六寝”、“天子五门”、“诸侯三门”,五门即自南至北的皋门、库门、稚门、应门、路门;三门即库门、稚门、路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