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律意识调查报告.doc

法律意识调查报告.doc

篇一:《公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公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以禹州市市区居民为例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弘扬五四精神,传播法治理念”实践团队摘要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对关于法的各种现象的感知、情绪和意志的总和,从内容上看,它包括人们对法律规范和法律行为的把握、评价和态度;从形式上看,它表现为人们对法律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公民的法律意识是作为独立主体的社会成员在生活、工作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心态、观念、知识和思想体系的总称。

我们“弘扬五四精神,传播法治理念”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禹州市市区居民为例展开调查,公民法律意识是一个国家法治化的标准之一,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作为一种自觉的精神力量,公民法律意识的社会作用是巨大的,正确认识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找出形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对于我们深刻认清和增强法律意识必要性、迫切性、艰巨性,对症下药,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市区居民法律意识一、市区居民法律意识基本情况调查(一)调查方法我们“弘扬五四精神,传播法治理念”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禹州市为范围通过访问、发放调查问卷形式进行了一次比较深入的的调研。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100份、收回72份、有效72份,极高的有效回收率表明了公民对其自身的法律意识的普遍关注,对其自身及周围人的法律意识程度讨论态度是积极的。

(二)受访公民基本信息42%16-2930-3940-4950以上本次调研的对象性别差异不大,在回收有效调查问卷里男性42名,女性30名。

这表明男性公民和女性公民对自身法律意识乐于讨论的程度基本一致。

在年龄方面16—29岁公民人数40、30—39岁公民人数16、40—49岁公民人数10、50岁以上公民人数6人,不难看出16—29岁公民所占比例高达56%,说明三十岁以下的青年自身法律意识关注程度最高。

在文化程度方面,小学9、初中24、高中(含中专、技校)18、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有21人;政治面貌上,受访人员为中共党员11人共青团员21人群众39民主党派成员1人;受访公民职业上,在校学生13人、国家公务员3人、私企工作人员2人、科教文卫人员3人、自由职业21人、其他20人。

3000以上2001-30001001-20001000元以下05101520253035月收入情况为1000元以下32人、1001—2000元21人、2001—3000元9人、3000元以上4人。

可见,公民的收入水平还是相对较低,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仅占6%,公民收入有所增长,但收入水平不高。

(三)对公民法律意识的相关调查法律现状及作用在“法律与您工作、学习和生活关系”中有39人认为关系非常密切,23人认为关系不大,6人认为没关系,4人认为说不清。

也就是超过一般的人都认为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法律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中,有31人选择了“非常重要”、24人选择了“比较重要”、10人选择了“重要”、7人选择了“不清楚”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3%、33%、14%、10%。

可见,公民对于法律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作用表现出一种肯定的态度。

通过“我国目前法律制度如何”的统计,有5人选择“已经很完善能够保证公民的权利”、56人选择“不够完善,很多权利无法得到保障”、11人选择“不太了解”。

我们可以了解到,公民对我国的法律现状还不满意,我国法律需要完善的地方还很多。

在“法律在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如何”问题中,受访者中31人认为“比较重要,有时会尝试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23人认为“非常重要,有麻烦会首先想到法律途径解决”、14人认为“基本不会除非事情特别重大”,4人认为“没觉得有多大用。

”以上数据表明法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起到很大作用。

然而对于“与人发生纠纷”通过“和平协商解决”的占67%、“向法院诉讼”占14%、“找中间人解决”占18%,72人中只有一人选择了“其他”。

这表明,人们虽然承认法律在生活中其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上还是不会直接选择“法律手段”,这与我国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

公民对立法等工作的关注程度在“您是否会关注立法等法律热点”问题中,有42人表示“会关注”,30人表示“不会关注”。

这表明了乐于去关注立法热点的人还是多于不愿意关组立法热点的人,我国普法有了一定成效。

而在“若法院公开审判,您是否愿意去旁听”的选项里,有41人“愿意旁听”、20人“不愿意旁听”、11觉得“与我无关”,也表明人们乐于去接受普法教育。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由于经济发展问题,人们必须在解决经济问题的前提下才会估计法律等意识上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经济,与此同时保证普法工作和法律建设与此协调发展。

对法律现象的认知在“生活中往往有‘人情大于国法’的现象,您的看法”,有11人表示赞同,22人表示反对,39人表示“不完全对,看情况而定”占到了接受调查的54%。

这也说明了公民对于“国法”的认同还是比较高的,但是也不排除个别情况下“人情”的作用。

因此我们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让公民对“国法”的信任达到一个新高度。

问题“您认为犯罪应不应该得到律师的充分辩护”问题中,40人认为“应该,每个人都有得到充分辩护和公正判决的权利”、21人认为“应当受到一定限制,不能喝其他公民一样”、6人认为“基本不应该,他们罪有应得”、5人认为“绝对不应该,就是要严厉打击犯罪分子”。

其中认为绝对不应该的仅占7%。

我们不难看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

意识到罪犯也应享有的合法权益也应受到法律保护,更加的注重人权,认识到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一样有着重要意义。

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出,公民们的法律观念还不是特别正确、完善,我们要不断加强普法工作来框正公民的法律思维。

对于法律的态度有时会反映在对法律机关的态度上。

此次调查中“对于公、检、法机关的态度”有35人比较信任,7人充分信任,23人除非不得已不跟他们打交道,7人表示对于这些机关“不信任”。

不信任的人仅不到10%,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公众的这种心态“除非不得已不跟他们打交道”。

由此看来法律机关应当树立好自己的亲民形象,为民谋福利,同时加强普法宣传工作,将公众从几千年来的对法律工作者的思想桎梏中解放出来。

关于对法律执行方面的看法公民对于影响我国法律执行的因素有自己的看法。

有47票选择了“执法机关执法不严”、31票选择了“法律条款本身存在缺陷”、11票选择“法律本身没有足够权威”、33票选择“司法机关公信力不够”、46票选择“公民法律意识不强”、2票选择了其他。

通过对票数进行比较我们不难看出,在公众心中影响法律执行的前三大因素分别为“执法机关执法不严”、“公民法律意识不强”、“司法机关公信力不够”。

可见要将法律执行问题妥善解决,不仅要完善我国的法律条文,加强法律执行机关的建设,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也是很有必要的。

因此,在对“法律执行进行监督的有效性”比较中有56票选择了“群众监督”,是公众认为最有效的监督。

我们应该从中看出我国公民的公民意识的觉醒,自觉地将自己加入到我国的法治化建设中去。

同时46票选择应该进行报刊新闻广播等新闻舆论监督、23票选择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等行政机构监督、26票选择执行机关自我监督、6票选择说不清。

公民意识到舆论监督的强大力量,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清晰,依然有人将行政单位与司法机关连在一起,普法工作很有必要。

而关于“反腐败”,在受访者中有六成多的人(46人)认为应当加强法制严格执法、45票选择应当严刑峻法狠治贪官、39票选择应当加强教育提高道德水平,34人肯定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带头俩及勤政作用,18票选择应加快改革,发展经济、1票选择了“其他”。

反腐败是提升司法机关公信力的途径之一,要切实做好防腐败工作,将我国的法治化建设落到实处。

对于法治建设的期望和意见通过此次调查得知公民认为目前我国最大的法制建设问题在于“很多人不知法、不懂法,缺乏守法执法意识”。

可见,普法工作依然需要持续开展。

对此公民们也给出了他们的意见大多数人认为应当“组织观看法律知识视频”、部分人认为应“以海报、小册子等形式宣传”和“定期定点法律服务”,有的人认为要“定期开设法律讲座”,还人觉得有“其他”途径。

篇二:《居民法律意识调研报告》居民法律意识调研报告姓名吴佳分院管理分院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年级1001班实践单位海南省海口市华侨新村公寓区实践时间2012年2月7日至2012年2月12日实践目录1) 背景介绍2) 居民法律意识的现状{法律意识调查报告}.3) 居民提高法律意识的途径4) 居民法律意识提高的意义居民法律意识调研报告系部名称管理学院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年级___10级___ 班级___01班______ 姓名__吴佳__学号:_1010660013 实践单位海南省海口市华侨新村公寓区实践时间2012年-2-月-7-日至2012年-2-月-12-日共-6-天改革开放以来,党团结各族人民努力奋斗,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近几年来,华侨新村公寓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地提高,物质生活也越来越殷实,但是居民的法律意识并没有和人们的生活状况成相应的比例,不过现在居民的法律意识淡薄现象大有好转。

培养和提高我国公民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时代的呼唤和历史的责任,也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对于这种现状,我将对面前坡居民法律意识的变化做出调查。

一.居民法律意识的现状经过和部分居民的谈话采访中了解到,以前人民对法律这个名词很陌生,认为这是一个很遥远的事情,因为当时的人们生活并不很富裕没有把过多的心思放在如何增强法律的意识,而是如何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加好.加上大部分居民没有什么事情会牵及到法律方面的事情,就算是遇到问题也不会对簿公堂{法庭}觉得去法院的事情一定是见不得人的事,怕邻居怕其他社区内的人民的闲言闲语.总结以上种种原因便导致了居民法律意识的淡薄和陌生.不过在近几年中社区的委员会通过一些方法和途径提高了人民法律意识,使得人民对法,对法律拉近了距离.我总结了居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如下:(一)千年传统思想和现代思维的交织{法律意识调查报告}.中国是具有五千年传统封建的也是法律意识极浓的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和法制理论研究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公民的法律意识现状也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中国几千年封建意识以及建国后“左”的思想的影响,现在的大部分居民的思想依然是属于封建的,一些封建的不开放思想依旧根深蒂固,使公民的法律意识还存在着与时代精神相冲突的若干传统观念相交织的状况,特别是产生有法律制度的现代化与法律意识滞后的矛盾。

例如在建国初期人民对毛主席的崇拜,出现了“两个凡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