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思考题(摘自首都师大历史系教学大纲2005。
11,10、)1、私有制、阶级和国家是如何产生的?2、埃赫那吞宗教改革的原因、内容、性质及失败的原因是什么?3、试述汉谟拉比的统治和古巴比伦的社会经济制度。
4、试述犹太教的产生及其教义。
5、试述波斯帝国的建立和大流士改革的内容。
6、种姓制度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对印度社会的影响如何?7、古代印度的列国时代政治、经济和阶级关系有何特点?8、早期佛教产生的社会背景、阶级基础和基本教义是什么?9、斯巴达和雅典在国家形成的途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方面有何异同?10、试述梭伦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11、试述伯利克里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繁荣的原因、内容及其阶级实质。
12、叙述古希腊在文化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13、试述罗马对地中海区域的征服及其后果。
14、试述格拉古兄弟改革的目的、内容及失败的原因。
15、试述屋大维元首政治的内容及其实质。
16、试述罗马帝国公元三世纪危机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17、试分析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改革的性质、内容和结果。
18、试分析古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重要参考书1、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朱龙华著:《世界历史•上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5、摩尔根:《古代社会》,三联书店1978年版。
6、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上古部分),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7、《世界上古史纲》编写组:《世界上古史纲》(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8、《世界上古史纲》编写组:《世界上古史纲》(下册),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9、阿甫基耶夫:《古代东方史》,三联书店1965年版。
10、周一良:《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1、朱龙华:《千古名城巴比伦》,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12、塔帕尔:《印度古代文明》,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3、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4、希罗多德:《历史》,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15、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16、塞尔格叶夫:《古希腊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55年版。
17、朱龙华:《希腊艺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版。
18、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三联书店1958年版。
19、凯撒:《高卢战记》,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20、阿庇安:《罗马史》(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私有制、阶级和国家是如何产生的?【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的形成】农业革命后,生产力的提高使商品有了剩余,这就为私有制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私有财产的出现,诱发了对财产的争夺。
氏族中有地位的人利用自己的权力掠夺财富,于是出现了最早的"穷人"和"富人",从此,人类丧失了已享有百万年的平等,开始步入文明的阶级社会。
【最初的社会组织和家庭】一些学者认为,人类的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应是血缘家族。
但真正有考古材料作为证据的原始社会形式是母系氏族社会。
伴随母系氏族的出现,族外群婚也产生了。
互通婚姻的氏族组成了早期的部落。
母系氏族产生的原因可能是:1、无论是氏族内的群婚,还是是族外的群婚,它的婚姻形式使人们只识其母,难辨其父,所以血亲的系统只能按母系计算。
2、农业革命发生之前,女子从事的采集也比男子从事的狩猎业更加稳定而有保障。
3、在人口资源极为贫乏的当时,对女性的生殖功能的崇拜。
新石器时代族外婚逐渐向对偶婚演化。
对偶婚的配偶起初并不居住在一起,而各自居住在自己母亲的氏族里,婚姻采取丈夫对妻子的拜访形式,称"望门居"。
后来发展为丈夫前往妻方氏族居住,称为"从妇居"。
母系氏族首领往往由年长的妇女担任。
农业革命后,男子凭借强壮的体力在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母系氏族开始过渡到父系氏族。
"从妇居"转为"从夫居",氏族首领由女子变为男子。
氏族不再是生产和经济的基本单位,而代之以父系的大家族。
婚姻形式从对偶婚转入一夫一妻制的家庭。
父系家族的出现,促进了私有制的发展。
但只要土地的私有化没有完全实现,以公社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公社就始终存在,只是不再叫氏族公社,而改称农村公社了。
【军事民主制和国家的产生】原始社会最后瓦解时的政治组织形式是军事民主制。
这时既存在着军事首长的个人权力,又存在着氏族民主制的因素。
这种制度大多在部落的基础上构成,基本机构包括全部落成年男子组成的民众会、氏族贵族组成的议事会和军事首长三个部分。
军事首长往往由议事会推荐提名,民众会选举任命。
军事首长的重大决策也须得议事会和民众会的同意,但在战争期间他有较大的决断权,对战争所得也可占有较多份额。
军事首长的职位一般既非终身也不世袭。
当军事首长的权力范围扩大到部落联盟,它就企图使自己的职位保持终身,并得以世袭。
一旦军事首长或其他宪贵在原有的氏族部落之外,设立了维护自己利益的警察、监狱和法庭等机构,国家就产生了。
国家是人类组织中的最高形式。
所谓国家,就是指占有一定地域,拥有不依附于外部控制的政府和在政府统治下的、有组织的社会。
国家的本质是统治权,即立法、司法、惩治犯法者以维护社会秩序的权力。
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阶段的标志。
2、埃赫那吞宗教改革的原因、内容、性质及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新王国时期国内引人注目的事件是埃赫那吞改革。
埃赫那吞试图以太阳圆盘神阿吞神来代替对阿蒙神的崇拜,打击对自己统治不利的阿蒙祭司集团。
改革因反对派强大而失败,但这次改革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一神教思想。
一神教崇拜的出现或许是人类的文化或文明从原始、分散形态走向高级、集中形态的标志。
埃赫那吞的改革虽然失败了,但是意义却是深远而重大的。
埃赫那吞宣称阿吞是唯一存在的神,不仅是埃及的神,而且也是全世界的神。
他把这个神设想为人类利益的永恒创造者和维护者,设想唯一慈善之心关注一切创造物的天父。
这种一神教的思想,是古代社会进入帝国阶段在宗教观念上的反映,有利于形成一种超越地区和民族传统习俗局限的文化形态。
以后的犹太教进一步发展了一神教思想,其最初的渊源当与埃及的埃赫那吞有关。
3、试述汉谟拉比的统治和古巴比伦的社会经济制度。
大约在公元前1894年,1支阿摩利人占据了巴比伦城,建立起古巴比伦王国。
第六代王汉谟拉比统治时期(公元前1792--公元前1750年)才成为古代世界的大国。
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全境,创建了1个南尽波斯湾,北逾今土耳其南境,东起札格罗斯山,西至叙利亚的大帝国。
【汉谟拉比的文治---《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不仅建立了盖世的武功,还给以后的世界留下了1部完备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这部法典后来成为闪米特其他各族,如亚述人、加勒底人和希伯莱人制定法律的基础。
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结语3部分组成。
序言宣扬汉谟拉比受命于神;结语颂扬汉谟拉比的功绩;正文共282条,把当时已形成的奴隶制关系、等级关系、租佃雇佣关系、商业高利贷关系、家庭婚姻关系和财产关系用法律条文明确固定下来。
其特点是:1、施行同态复仇法,即奉行以牙还牙的原则。
"如果1个人伤了贵族的眼睛,还伤其眼。
"(法典第196、197条)2、公开维护不平等的阶级制度。
贵族打了贵族,罚钱了事。
奴隶打了自由民,要割掉耳朵。
(法典第203、205条)3、施行严格保护商业财产的规定。
如果1个人偷了商行的货物,处死刑。
(法典第6条)4、颁布了许多类似社会生活保障的法令。
包括:确定基本商品的价格,限制利率在20%,调整家庭关系,保证度量衡信誉,城市负责对未侦破的抢劫案或凶杀案的受害者做出赔偿。
5、较之苏美尔法律,增加了反对国家的罪名。
对诸如"游手好闲"和通奸行为,以及窝藏逃亡奴隶,皆可判处死刑,惩罚显然过重。
【巴比伦的政治、经济生活】汉谟拉比实行的是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君主统治。
汉谟拉比时代,巴比伦已广泛使用了青铜器。
《汉谟拉比法典》反映了巴比伦有3种不同的社会阶层:全权自由民(阿维鲁),无权自由民(穆什根努),第三个阶层就是奴隶。
4、试述犹太教的产生及其教义。
据圣经叙述,摩西在西奈山承接了耶和华颁布的"十诫",希伯莱人的宗教从此有了具体的教义。
"巴比伦之囚"时期是希伯莱人宗教发展的成熟期。
囚禁于巴比伦的犹太人,倍加思念故土,渴望返回家园。
他们在绝望之中,祈求能出现1个"救世主(弥赛亚)"帮助他们实现这个愿望。
当时,1位叫以西结的先知在被囚的犹太人中间宣传:犹太将在耶和华的神权之下复兴。
而后来波斯灭掉新巴比伦,将被囚的犹太人送归故土后,耶和华开始成为犹太人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真神。
崇拜一神耶和华的犹太教从此产生。
犹太教的经典是《圣经·旧约》。
它同时也是一部犹太民族的历史、犹太民族最引以自豪的文学作品。
5、试述波斯帝国的建立和大流士改革的内容。
【波斯的兴起】波斯位于伊朗高原西南部,靠近波斯湾。
在波斯帝国兴起之前,邻近地区先后建立了埃兰人和米底人国家。
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乘米底与巴比伦作战和内部发生叛乱之际,在阿黑门尼德氏族的显贵居鲁士(公元前558--公元前530年)的领导下,反抗米底的奴役,经3年战争,于公元前550年灭了米底,建立起波斯王国。
公元前530年,居鲁士率军远征中亚,很快占领了巴克特里亚、粟特和花刺子模。
居鲁士死后,其子冈比西斯(公元前530--公元前522年)继位,征服了埃及。
此时的波斯版图已包括小亚细亚、两河流域、巴勒斯坦、埃及、伊朗高原及中亚的广大地区,形成1个横跨亚洲、非洲的大帝国。
【大流士的新政】公元前522年,当冈比西斯在埃及时,僧侣高墨达发动政变,夺取了波斯政权。
冈比西斯闻讯回国,暴卒于途中,巴比伦、埃兰、亚述和埃及等地区乘机独立。
阿黑门尼德族的大流士(公元前522--公元前485年)联合其他波斯贵族,杀死高墨达及其追随者,夺得政权。
大流士和他的部将用了2年多时间,经18次战役,才把各地此起彼伏的暴动镇压下去,稳定了局面。
大流士把镇压的经过用波斯、埃兰、巴比伦3种文字刻在贝希斯敦大崖石上,这就是著名的"贝希斯敦铬文"。
大流士为加强其专制统治,从公元前518年起,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内容有:1、将全国划分为若干省,分别委派总督和军事长官管理行政和军事;2、制定统一的贡赋制度,规定贡赋的数额;3、将全国划分为5个军区,统辖各省军事、4、组建由波斯人组成的近卫军;5、制定统一的货币制度6、;修筑驿道,通达帝国各地;7、为适应帝国统治需要,将琐罗亚斯德教(祆教或拜火教)奉为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