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是指文章表情达意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它主要有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它们常常相互交织和渗透。
叙述叙述,是对人物经历、事件发展、情景空间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主要用于叙述时间中的事物发展和空间中的事物状态。
写人、叙事、写景、状物,都可以包括在记叙的范畴中。
记叙常常离不开描写,两者相互渗透,可以说叙述一中粗略的描写,描写是一种精细的叙述。
一.叙述的方法:顺叙,对人物和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所作的叙述。
它能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符合人们的传统接受心理。
倒叙,先写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断,后写事件经过的叙述方法。
所谓“倒”,是指把事件的结局或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重要断面提到文章的前面,写完结局和断面,行文仍按照时间顺序写。
这种笔法能够产生悬念、埋下伏笔,吸引读者,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过程中暂时中断线索,插入另一件事的叙述方法。
它可以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推动情节发展,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性格作简要介绍,或诠释某一情节,从而造成叙述时空的某种纵深感。
二.叙述的一般要求1.交代明白。
使读者对所叙述的对象有具体、全面的了解。
2.线索清楚。
脉络分明、井然有序地把客观对象叙述清楚。
3.详略得当。
适当剪裁叙述材料,浓墨重彩呈现与主题表达关系密切的材料;惜墨如金地运用起陪衬作用的次要材料。
4.生动曲折。
着重展现人物事件变化的内在节奏,处理好表现对象的动静、张弛、起伏、明暗、快慢等关系,“文喜看山不喜平”,产生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描写(描绘摹写)描写,是把某一对象的状貌、情态,生动、具体、形象地再现给读者。
描写运用的好,文章就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一.描写的对象:1.人物描写。
肖像描写。
对人物的外部特征进行描绘的笔法。
它具体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神态、姿势、衣着等的描写。
它对于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的完整体现,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
肖像描写可以让读者由表及里地想象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揭示人物身份境遇,突出作品主题思想等等。
外貌描写重点:通过外貌展示人物内心世界。
②动作描写。
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性格、品质、身份等,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完整和立体。
③语言描写。
具体包括对话、独白、旁白以及语气声态等。
人物语言要个性化,语言可以鲜明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表现人物的思想。
每个人物的语言要跟他的身份经历、文化教养、习惯爱好、心理状态及所处的特定场合相吻合,使读者能够闻其言而知其人、知其性。
④心理描写。
对人物在一定情境中的想法、感触、情绪意识等进行的具体刻画,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2.景物描写。
也称“环境描写”。
它一般包含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天气、自然景物等。
社会环境一般指社会背景、时代风貌等。
环境描写可环境是人物生活的土壤。
成功的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气氛,深化主题,推动情节、突出性格。
二、描写的方法:1.白描和工笔:白描,指使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勾勒出生动、传神的形象。
工笔,指用细腻入微、工整细密的笔触,对人物和环境进行精雕细琢现货的描写方法。
它文字细密、色彩浓郁,往往借助于对比、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方法,把客观事物复杂斑斓的状貌,具体而细致地表现出来。
在小说中常用来写景和展示人物的心理。
2.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直接描写也称“正面描写”。
就是对所描写的人物、事件等作直接的刻画,而不借助于任何媒介物来进行烘托。
间接描写也称“侧面描写”。
对所描写的对象不作直接的刻画,而是借助于媒介物来烘托索要描写的人或物。
这种笔法比较含蓄委婉,能给读者留下较大的自由想象空间,增加了描写对象的主题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情感,能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
具有主观化、个性化和诗意化的特征,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
一.抒情方法:1.直接抒情。
不借助媒介而直接抒发感情,常用于书法强烈的、直露的情感。
2.寓情于事。
也称“因事缘情”。
通过对具体事物和生活事件的叙述来抒发情感。
这种情感往往委婉、曲折地蕴含在叙事之中。
这种抒情方式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3.寓情于理。
作者把感情寄寓在某种道理之中,或渗透于通过事物叙述、描写所体现出来的某种情理之中。
4.寓情于景。
以眼前的景物为媒介,或者通过对某种象征性事物的描绘,来寄寓和抒发作者情感。
二.抒情的一般要求:1.流露真情。
感情真挚是抒情的生命。
2.注重品味。
抒情的品味,指的是作者所书法情感的格调和层次,它的艺术上的审美价值。
好的抒情应该是具有较高的品味,能奏出时代旋律,再现美好心灵,陶冶思想情操,提升人格境界,给人以艺术上的审美享受。
3.激发共鸣。
作者所抒发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回味、思索、联想和感悟,同读者的审美情感形成一个和音,达到两颗心灵的沟通和默契。
小说1.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典型环境)。
2.人物描写:肖像(外貌:身材、容貌、神态、姿势、衣着等)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3.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情节发展为塑造人物服务,更好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4.典型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5.小说和记叙文区别:小说所有一切都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
情节和环境都是为了写人,为了突出人物性格。
记叙文所有一切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
事件也可以展示人物性格,但叙事才是记叙文最主要的。
从表达方式来讲,小说一般用描写,记叙文一般用叙述。
议论文议论文(说理文):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
1.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议论文要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3.议论文种类:立论文(正面阐述自己的见解主张)、驳论文(批驳对方观点、阐述己方观点)。
4.论点:可以有一个,可以有多个,论点可并列可递进,但要确定中心论点。
5.论点确立:正确性(反映客观事实,最起码要求)、鲜明性(不可模棱两可、含混不清)、新颖性(独到、新颖、独特)。
6.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论据类型:①事实材料:具体事例、统计数字、经历感受;②理论材料:著作名言、谚语俗语、公理规律。
使用论据要求:确凿性、典型性、论据和论点统一性。
7.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证类型:立论和驳论。
论证方法:①归纳法(由个别到一般);②演绎法(由一般到个别);③比较法(类比法、对比法)。
说明文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功能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1.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由主到次、由原因到结果、由现象到本质、由一般到个别、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
2.说明方法:①举例子(代表性的、恰当的)、②分类别(条理清楚)、③下定义(通俗易懂)、④作诠释、⑤摹状貌(形状面貌:生动形象)、⑥打比方、⑦做比较(突出特征、印象深刻)、⑧列数字(准确科学有说服力)、⑨画图表(具体直观、一目了然)、⑩作引用(有说服力、生动、意蕴丰富)等。
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某一事物的某一个特点作出解释。
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
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内容可以互换就是下定义;不能互换就是做诠释。
3.说明文语言:①准确;②简明平实。
修辞格修辞格:1.比喻2.比拟3.借代4.夸张5.引用6.反语7.设问8.反问9.对比10.对偶11.排比12.反复。
文言实词1.文言实词(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形动、代名、数量。
双音节词语(特别注意:偏义复词、联绵词),通假字(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2.文言实词活用:①动词→名词: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曹刿论战》)②形容词→动词: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③名词→动词:名我固当。
(《种树郭橐驼传》)④名词→状语(比喻、态度、工具、处所、状态):我得兄事之。
(《鸿门宴》)⑤动、形、名的使动用法: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病梅馆记》)⑥形、名的意动用法:驼业种树。
(《种树郭橐驼传》)3.理解方法:朗读感悟法、凝炼通俗转换法、联系上下文理解法。
文言虚词文言虚词(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1.介词:把名词、代词、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或形容词的虚词。
常见介词:以、于(乎)、为、因、与。
2.连词:而、则、以、因、且、与、然、虽。
3.助词:附着在词或词组上来表示某些附加意义或具有某些改变那些词或词组的句法功能的作用。
种类:①结构助词(之、所、者);②语气助词(也、矣、耳、乎、哉、夫、其)。
4.兼词:兼有两个词的词义和语法作用的虚词,往往是两个字经常连用快读而成的。
①诸(之于);②焉(于之、于是、于何);③盍(何不)。
特殊句式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倒装句:①谓语前置:快哉,此风!(《黄州快哉亭记》)②宾语前置:而今安在哉?(《前赤壁赋》)③定语后置:蚓无爪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