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阅读理解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1. 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件发生、发展的脉络,继而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3. 记叙顺序顺叙举例屠格涅夫《树林和草原》,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有层次地写出各种景物从清晨到夜晚的变化。
倒叙定义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这样写更能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作用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举例郑振铎《海燕》,作者用倒叙的方法描写故乡的小燕子在“烂漫无比的春天”里活动的场景。
然后再回到现实,带着对故乡小燕子的深厚情感,对海上的小燕子进行了细致描写。
4. 记叙文语言的品析(1)修辞角度修辞项目内容比喻(3年4考)作用①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②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
辨析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举例杨朔《铁骑兵》中“他们想冲过来,可是鬼子的火力太紧,只好像流星一样,离开大队,单独活动。
”形容骑兵行动迅速,神出鬼没;“原来山下模模糊糊地显示出一座城,到处亮着电灯,好像星星。
”写出灯光的特点。
答题格式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景(特点),抒发(或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拟人(3年3考)作用将物人格化,描写形象,表意丰富,生动有趣。
辨析“物”具有“人”的行为和思想。
举例老舍《济南的冬天》中“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突出小山的可爱。
答题格式运用拟人的修辞,把……拟人化,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的情景(或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排比作用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更有气魄。
举例朱自清《春》最后三段以排比的形式分别将春天说成“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内容集中,使抒情更有气势。
答题格式运用排比的修辞,句式整齐,有力地写出了……的特点。
夸张作用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辨析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
举例贝利《第一千个球》中“观众的吼声几乎能把滂沱大雨压下去”用夸张手法表现观众吼声之激烈。
答题格式运用夸张的修辞,突出表现了……的情感/强调了……的特点。
反问作用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辨析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不需要回答。
举例黄蓓佳《心声》中的“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运用反问,表达了京京强烈的感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答题格式运用反问的修辞,突出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
反复作用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辨析同一个词语或句子多次出现。
举例刘大杰《巴东三峡》中“偶尔看见一只黑色的鸟,拼命地飞,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用鸟儿努力飞也不易越过山峰的直观感受从侧面烘托山的高峻。
答题格式运用反复的修辞,突出强调了……的心情(特点)设问作用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辨析为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自问自答。
举例黄蒙田《竹林深处人家》一文“回过头来,发现山麓的竹林上出现了缕缕轻烟。
那是雾还是山岚?都不是,那是竹林深处人家的炊烟。
”答题格式运用设问的修辞,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的特点。
(2)描写角度自然环境描写作用举例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空间、场景。
据说,那个季节,还不太冷,依稀有几片早落的黄叶,在风中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低低地打着旋。
(林莉《小巷深处》)作用:交代了小说中故事发生的季节。
②渲染环境气氛。
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
(鲁迅《风筝》)作用:渲染出早春轻松、富有生气的环境氛围。
③烘托人物心情。
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然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
两边地里的秋庄稼,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
(茹志鹃《百合花》)作用:烘托出“我”去包扎所时轻松的心情。
④烘托人物形象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
(鲁迅《故乡》)作用:烘托了闰土质朴的形象。
⑤结构上,为……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冬天;我整天地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鲁迅《孔乙己》)作用:为下文写孔乙己的落魄出现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答题注意:①以上五点作用,答题时尽量答全;②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同自然环境描写,此处不再赘述。
分类定义人物描写语言描写(2016衡阳、邵阳,2014邵阳)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
心理描写(2016邵阳,2014邵阳)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内心感受、意象、愿望、内心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
动作描写(2016衡阳)动作描写(2016衡阳)神态描写即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以突出人物性格特征。
外貌描写通过对容貌、姿态、服饰等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精神风貌。
作用①塑造人物性格;②推动情节发展;③揭示文章主题。
答题格式运用了(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写出了人物……的心理(心情、情感),刻画了……(人物形象),表达了对(人物)的……情感5. 记叙文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衬托(2015 邵阳) 特点文章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就是衬托。
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
作用特点鲜明,矛盾突出,形成强烈的反差,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举例季羡林《永久的悔》中“她家里饭都吃不上,哪里有钱上学,所以我母亲一个字也不识,活了一辈子,连个名字都没有”,衬托出母亲家境的贫穷。
前后照应(2016 娄底) 特点文章前后内容说的是一个意思,互相照应。
多用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举例朱自清《背影》一文开头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结尾又写道“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前后照应,自然表露出“我”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设置悬念(2013 衡阳) 特点设置疑团,不作解答,以唤起读者“穷根究底”的欲望和急切期待的心理。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举例杨朔《铁骑兵》在文章第二部分通过设置一个个悬念,使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又凸显了骑兵们艰苦转战敌后的精神风貌,并为下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对比特点对比分为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两种形式。
横向对比,就是将几个不同的人、事、物进行对比。
纵向对比,就是将一个(类)人、事、物不同时间点所呈现出来的物象、特征、行为等进行对比。
作用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本质;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举例《石榴》中作者通过将少数树木与一般树木对比,引出石榴,突出表现石榴树是少数开花树木中“最可爱”的,具有不畏炎热的非同寻常的品格。
伏笔特点①伏笔是“隐性”的。
埋下的伏笔,通常比较隐蔽,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应笔”之前,貌似“闲笔”;②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③前有伏笔,后有应笔。
作用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进行隐性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
举例鲁迅《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变得十分自然。
托物言志特点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作用间接表现作者之志趣,凸显表达的艺术性;增强表达的生动形象性;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举例茅盾《白杨礼赞》中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表现在民族解放斗争中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
借景抒情特点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
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用使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互相依托,从而创造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完整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可以使读者产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感受。
举例朱自清《春》中,作者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注: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的区别:借景抒情: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
作者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喜、怒、哀、乐、愁、怨、憎、惧,但是这些情绪不能看成是一种思想。
托物言志: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此“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小说小说的概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特征以叙述和描写手法为主,采用灵活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细腻完整的情节刻画人物性格;允许进行艺术虚构。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在三要素中居于第一的重要地位,小说通过外貌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等来刻画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是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
情节情节是小说中矛盾冲突的演变过程,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小说的情节贵在曲折、跌宕。
环境社会环境概念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
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
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
作用交代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交代时代背景,塑造人物典型性格。
自然环境概念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还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等。
作用衬托人物身份、地位、行动,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