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发生在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一)
发生在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一)
在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独立活动,采用模型、多媒体课件等作为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实验和交流讨论等活动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效果很好。但是在模拟膈肌运动得出结论: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而不是因为吸气后导致胸廓扩大。这是一大难点,因为牵涉到物理学上的相关知识,学生不易理解,只是让学生体验,感觉这点处理的不是很好,应该让学生充分的研究模型,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一些。
学生观察后填写表格。
②教师启发学生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肺容积的变化会导致吸气和呼气?
让学生观察教材49页中的演示实验,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①橡皮膜、两个气球、玻璃钟罩分别代表什么?
②手向下拉橡皮膜时,气体进入气球还是排出?
③橡皮膜回缩时,气体进入气球还是排出?
④是肺容积的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因为吸气后使肺的容积扩大?
教学后记
(包括达标情况、教学得失、改进措施等)
本课的教学以“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怎样进行的?”问题的解决为中心,围绕“胸廓变化”这一内容进行探究活动,由表及里,层层推进。这节课改变以前的常规教法,利用课前制作好的模型,在学生充分的体验之后,从体验中理解压力差的问题,突破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这个难点,理解了呼吸运动的原理,达到了这课预期的目的。
通过上述实验引导学生得出:①肋骨和膈运动的结果,使胸廓扩大或缩小。②肋骨和胸骨的运动,与肋间肌和膈肌的收缩和舒张有关。当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时,胸廓的前后、左右径和上下径增大,这时候胸廓扩大。反之,缩小。
③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肺容积的变化会导致吸气和呼气?
演示模拟实验:模拟肺容积的变化引起肺内气压的改变
高学生生物素养,并将情感态度与能力培养渗透于过程中。
教学
方法
观察、探研、讨论相结合。
教具
准备
教师:新鲜的猪肺、多媒体课件、模拟隔肌运动的模型。
注意
问题
采用“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乐学、会学;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动耳听一听、动眼看一看、动嘴说一说,让他们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达到课程目标。
板书
设计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一、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1.测量胸围差
2、外界气体是怎样进出肺呼吸运动时胸廓容积的变化
教学过程
(包括导引新课、依标导学、异步训练、达标测试、作业设计等)
一、导入
让学生深吸气后屏住呼吸,看能维持多久,引导学生说出气体交换的重要性。提出问题:肺是怎样实现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的?引入课题。
将气球口套住吸耳球口并绑紧,捏吸耳球时,气球胀大,松开吸耳球时,气球缩小。之后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了解在特定的条件下,容器变小时气体压力增大,容器内气体被压出去;容积变大时,气体压力变小,外界气体被“吸”进来。
肺的容积扩大—→外界气体入肺
肺的容积缩小—→肺内气体排出
学生分析、归纳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扩大和缩小,引起肺被动地扩张和回缩,形成肺内气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才使气体能够进出肺泡。
教师指出:吸气和呼气这两个动作合起来就是呼吸运动。那么,呼吸运动是怎样产生的呢?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探究呼吸运动时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对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作出假设。
教师做曲肘、伸肘动作,启发学生讨论、交流,作出假设: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是有关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
①教师演示肋骨运动的模型。说明所代表的脊柱,肋骨,胸骨,肋间外肌。提醒学生注意胸廓前后、左右径有何变化。
教师做演示实验:一手握住瓶颈,一手向下拉橡皮膜,同时说明这示意膈肌收缩。此时,请同学们观察“胸廓”上下径的变化和“肺”的变化。然后,一手放开橡皮膜,同时说明这示意膈肌舒张。提醒学生观察“胸廓”上下径的变化和“肺”的变化。
问题:当“膈”运动时,“胸廓”的上下径和“肺”有什么变化?
通过演示,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并归纳出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上下径的变化。
情感目标通过分析同学之间胸围差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外界气体如何进入肺?肺内的二氧化碳如何被排出?
教学难点: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由于学生未学到物理课中的扩散作用,且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是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此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
教学
措施
观察、探研、讨论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提
二、新授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提出问题:外界气体是怎样进出肺内的?
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描述肺的位置和功能。让学生用双手轻触自己胸侧的肋骨处,做深呼吸,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
问题:你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是否发生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引导学生得出:深吸气肋骨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深呼气肋骨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
教学设计
备课9月23日上课:20141017
课题
第二节发生在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一)
课时
一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1.概述肺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2.通过测量胸围差,阐述膈肌的运动,感知呼吸时胸廓容积有变化。通过演示实验说明胸廓容积变化与气体进出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探究外界气体是怎样进出肺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测量胸围差等活动,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
感觉不一定准确,引出测量胸围差的必要。
(1)测量胸围差
师生讨论测胸围差的用具、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达成共识,请学生示范操作后,三人一组做实验,将实验数据填在表格内。测量后引导学生讨论实验中提出的讨论题。
学生通过感知和测量,知道吸气时,胸廓扩大了;呼气时,胸廓缩小了,吸气和呼气都与胸廓变化有关。
(2)外界气体是怎样进出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