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推进行政区划改革试点典型材料工作汇报
一、基本情况。
X县位于X盆地南部,X下游,幅员面积X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X.X万人,原辖X个镇乡、X个行政村、X个社区。
全县人口少于X万人的乡镇有X个,占乡镇总数的X.X%,人口最少的乡镇为X.X万人;幅员面积低于X平方千米的乡镇有X个,占乡镇总数的X.X%,面积最小的乡镇为X.X平方千米;行政村平均人口X人,X人以下的行政村有X个,占行政村总数的X.X%,总体呈现“乡镇数量多、规模小、实力弱”“行政村数量多、村均人口少”等特点。
X县按照省委、市委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决策部署,结合实际,同步实施镇改街道、撤乡并镇、行政村建制调整。
截止X月X日,完成新组建镇、街道办事处挂牌和建制调整村党组织换届工作,将于X月X日前全面完成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工作。
调整后,全县撤销乡镇建制X个、减幅X.X%,新设立街道办事处X个;调减行政村建制X个,行政村由X 个调整为X个,减幅X.X%;幅员面积X平方公里以下的乡镇由X个减少为X个,乡镇平均幅员面积由X.X平方公里增加到X.X平方公里;平均户籍人口由X.X万人增加到X.X万人。
二、主要举措。
(一)坚持“三个同步”,加快区划改革进程。
一是科学制定方案。
厘清撤乡并镇、镇改街道改革和行
政村建制调整的法定程序和时间要求,找准工作和时间结合点,科学研究制定改革方案,将“三条支线改革”融为“全县一项改革”。
二是全面缩短进程。
同步推进三项改革,改革时间从程序上压缩了一半,做到“最大程度减少改革阵痛期、最大空间降低改革成本、最大限度消除工作影响”。
三是统筹改革推进。
坚持法律程序有机融合和无缝衔接,做到“调研论证、征求意见、风险评估、启动实施、完成时限”基本统一。
(二)聚力“三项支撑”,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一是优化机构支撑。
统一设置乡镇党政机构“六办一所”、事业机构“四个服务中心”,县政府驻地、人口超X万人的“三镇两街道”和X 个百镇建设试点镇适当增设行政和事业机构。
撤并乡镇设置便民服务站X个,撤并村设置便民服务点X个,确保区划调整后“撤镇村不撤窗口、减人员不减服务、少数量不少质量”。
二是做实产业支撑。
充分考虑资源禀赋、功能分区、产业布局、生态环境等因素,合理确定X个镇乡和X个街道办的规模和产业布局,加快建设X个省级经济开发区、X个X万亩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和X个文旅融合景区,提升产业支撑力。
三是夯实人才支撑。
每年县本级财政投入X万元,实施党群服务中心“建改提”工程,优化阵地建设。
坚持“总体谋划、县乡统筹,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合理利用职数空间、职务与职级并行政策,选优配强班子,X岁以下年轻干部占比近X%。
推行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一肩挑”,新设乡村振兴和乡
村治理专干,大力从优秀农民工中选拔村级班子,调整后全县优秀农民工村支书占比达X/X以上,村干部职数由X个减少到X个。
(三)重塑“三大板块”,建设县域经济强县。
一是做强城市区块。
立足于建设“双五十”中等城市目标,充分考虑城市发展需要,将原县城所在地X个镇和临近县城的互助镇优化设置为X个街道办,城区规划面积由X平方公里增加到X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由X.X万增加到X.X万,进一步做强城市经济,增强城市板块“主干”引领带动能力。
二是激活边远区块。
立足于防止边远乡镇边缘化,将X个边远乡镇重组合并为X个镇,合并后的政府驻地设置在区域交界位置,最大程度减少边远乡镇加剧边缘化的状况,稳定边远板块“远支”经济发展。
三是调优中心区块。
立足于打造区域发展极核,做优中心场镇空间布局,分别在县域东、南、西三面,合并X个镇乡,组建X个县域副中心,增强中心镇带动力吸附力,形成区域板块“多支”竞相发展局面。
(四)强化“三个保障”,确保改革有力有序。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
成立县委书记、县长“双组长”制的区划调整改革领导小组,确定X名县级领导一对一联系指导乡镇,抽调精干力量组建X个专班,通过镇村主要负责人一对一谈话、召开乡贤座谈会、群众代表大会等形式,多层次多领域进行政策宣传、思想引导、组织发动,举全县之力做好行政区划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