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女娲造人
教师专用教案(初备稿)
课题:女娲造人主备人:梁希俭辅备人: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扫清文字障碍。
2过程和方法:运用联想创编故事;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祖先大胆奇特的想像力,激发学生探求欲望,养成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1、体会神话故事中想像的魅力。
2、多角度合作探究文章主题,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1、把握想像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像。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解释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人是怎么来的?(提问激趣,同学们畅所欲言)(生答: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基督教的上帝创造了人、中国的女娲造人……)接着,板书课题《女娲造人》。
同学们还听过那些神奇有趣的故事呢?(生答: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明明知道这些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生答:故事有趣、神奇,有神秘色彩,想像奇特……)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像,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
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捏土造人的神奇。
题解:“女娲”---传说中的造人、补天的神,是本文的主要人物。
“造人”是本文的中心事件。
题目概括了全文的内容。
2、介绍作者及文体
袁珂,现代神话学家,作品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中国神话史》、《神话论文集》等。
其中《中国古代神话》是我国第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神话是远古人民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它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神话的主要特点是:1.神话把自然加以形象化,进行了不自觉的艺术加工;2.神话创作的基础是现实生活,创作方法则是浪漫主义的;3.神话表现了远古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信念。
正因为这样,所以神话具有丰富多彩的想像、奇妙的情节和感人的艺术力量。
正如马克思说,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
(借助想象或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
)神话的作用:远古时代人们用来解释自然现象或社会文化生活。
我国远古比较著名的神话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共工怒触不周山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注音并释义
女娲(wā):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
澄澈(chénɡchè):清澈透明。
幽光(yōu):昏暗的亮光。
灵敏:反应快。
灵机:灵巧的心思。
绵延:延续不断。
莽莽榛榛(mǎnɡzhēn):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原是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2.朗读课文感知内容(生分析,师点拨)
1)女娲为什么要造人呢?女娲用什么造人?女娲怎样造人的?(孤寂,黄泥,一开始捏然后用藤条甩)
2)女娲为什么能造人?2、她造人前后心情怎样?)
(因为她是神通广大的女神。
先是因寂寞而难过,后是造出人而
满心欢喜)
3)在你的心目中你认为女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工作勤奋、聪明、有智慧、考虑周全、具有人的情感、神通广大)
女娲是本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
她也有人的喜怒哀乐,她会笑,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有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
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样勤劳智慧。
她那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
从她的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象的,但又是真实地,是合乎现实生活情理的。
3、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试复述课文。
先分小组复述,再由各小组推荐1~2同学,举行小组赛,看谁讲得生动,如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人来到世间的描写。
4、比较神话故事和课文内容,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生回顾并总结,师点拨)
课文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的场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作者的评述。
其中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可见作者的想象力。
5、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是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女娲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象的。
神话是再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是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作出科学而准确地解释。
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的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象来解决这个问题,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三、合作探究
1、这篇神话真实感人的地方,在于女娲造人过程中的心理和神态描写,尝试分析“妈妈”女娲的形象。
(学生分析,教师点拨)神话中的主人公女娲是神,具有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手段、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而在细节的处理上,作者又赋予了她人的心理,人的情感,人的生活体验,从而使想像内容既显“神威”,又合人情事
理。
女娲所以要造人,是因为她感到寂寞孤独,造人的愿望自然而真实;采用模仿自己的样子造出人形的方法,是出于水中自己像的偶然诱发,极富于人类经验;“人”的产生,使女
娲得到做母亲的自豪和欣慰;晚霞里,星光下,女娲的忙碌疲倦,正显露出一位母亲勤劳、智慧、伟大的身影。
2、跳读课文,画出文中表现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人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妈妈”女娲的心理及神态描写,如:女娲“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从此,她再也不感到孤独、寂寞了”,“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
”等;女娲给孩子命名;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女娲的辛劳,如“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
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
”等。
感受: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
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
四、拓展与延伸
本文想像女娲造人的动机是“感到非常孤独。
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请发挥你天才的想像,试作另一种推测。
(此题目设计重在拓展想像力,能合情合理即予认可)
五、课堂小结
正因有了作者大胆新奇想像的演绎与扩充,女娲造人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溢着生活气息,
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人类感念造人神女娲,感念她带到人世间的爱与温情,现实中,人澄澈
的心湖底,有谁没有珍存母亲勤劳、质朴的身影?
六、作业:
情景一:借想像的翅膀,发挥一下你的创造力,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再编一则《女娲造人》的故事,去和袁珂比
一比。
情景二:运用创造性想像扩写《夸父追日》。
选择一处情节,写片断。
……夸父拄着杖,去追赶太阳。
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
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
他想去
喝北方大泽里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
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
时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1、在以上两项作业中
2、处理《导与练》“当堂达标”
七、板书设计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