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盛唐边塞诗与南宋爱国诗词的对比

盛唐边塞诗与南宋爱国诗词的对比

盛唐边塞诗与南宋爱国诗词的对比
文学院2008级汉语言班李嘉洁20080103041
盛唐的边塞诗是唐诗当中的一朵奇葩,因其内容描述了边地战争、塞外风光、军旅生活、外交活动和军民关系而得名。

而南宋的爱国诗词则是以婉约为主的宋代诗词当中的铁汉子,是民族精神之精魂,是豪迈的悲歌。

这两种类型的诗(词)其描写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有相似和不同之处。

现在,我将以一些经典的例子来分析这两类诗(词),探讨其中的奥妙。

谈起盛唐的边塞诗,不得不提起其繁荣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盛唐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不但财力雄厚,而且文化博大深厚,用现代的话来评价:盛唐是一个综合国力超级强盛的大国。

正是这种强盛的国力,孕育了盛唐人高昂的时代精神,我们称之为“盛唐气象”。

综合来说,边塞诗繁荣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1.盛唐强盛的国力和高昂的时代精神激励着一代士大夫文人积极投入建功立业的实践。

2.边塞战争的频繁和朝廷对军功的奖励。

3.幕府的建制和边帅招募文人。

4.文人对功名的渴求和对军旅生活得实际感受激发了他们创作的热情。

5.对边塞诗创作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虽然,边塞诗作为一种诗歌题材,它本身与“盛唐气象”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因为盛唐边塞诗具有悲壮有力的感人力量,因而成为“雄浑悲壮”的“盛唐气
象”的典型体现。

而这又离不开盛唐这一特定的时代土壤,以及在这种土壤上所产生的时代精神。

一旦时代土壤变了,时代精神变了,边塞诗的情调与精神也会发生改变。

高适的《燕歌行》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品。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全诗描写了一场边塞战役的全过程,但其重点不是写民族矛盾,而是征人思妇的离别痛苦、艰苦的战争环境以及战士忠君爱国的英雄主义精神。

虽然边塞诗并不等于战争诗,但是从这首边塞诗的代表作品中可以看出,战争诗在边塞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尽管如此,描写战争的边塞诗却不一定都是腥风血雨,相反那些关注由于战争而造成家庭破裂,战士思乡,思妇情怀的诗,则充满了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另一方面,更多的盛唐边塞诗展现的是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强烈地抒发战士将军们英勇杀敌、豪侠意气,渴望建功立业,甚至是崇尚光荣地战死沙场的情感。

如王翰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最后两句充分展现了一种豪壮的胸襟,那正是盛唐人面对艰险甚至死亡的洒脱与无所畏惧。

又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将军身穿黄金做成的战甲打过上百场仗,战甲也磨损了,但是倘若不能打败楼兰,死也不愿回长安。

就是这么一种风骨,这么一
个铁铮铮的将军,铸就盛唐的辉煌,同时,也是盛唐的精神塑造了这样的人才。

还有一些边塞诗,虽然也写到了战争的凄苦,写到了征人们离乡别井久戍边疆的强烈的思乡之情,但是,征人们却把这种悲伤融入历史的雄浑苍茫中,仍然为国尽节,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如王昌龄的《出塞》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尽管军旅生活艰苦无味,但是征人们还是崇尚大将的风范,即便自己再苦再累,也要保家卫国,决不让外敌入侵。

南宋的爱国诗词则是由“靖康之变”这个历史转折点酝酿而生。

金兵入侵宋朝,空前激烈的民族矛盾和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一大批充满爱国激情的词人、诗人。

恩格斯说过,愤怒出诗人。

所以,不少南宋爱国诗词当中,激越愤慨是其基调。

因而,南宋爱国诗词的思想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1.反映靖康之难以后的社会现实,抒发自己身经丧乱之苦。

2.力主抗战,抒发爱国激情和慷慨报国之志。

3.揭露与批判投降派的卖国求和行径,抒发爱国知识对南宋朝廷屈膝求和的强烈不满。

不得不谈谈的是爱国名将——岳飞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本乃马背上的英雄,应当是挥枪弄剑而不是奋笔疾书,但是,黑暗的政治现实和深重的民族灾难,使他满腔愤恨,于是,写下
了一首黄钟大吕般的,激越慷慨,如战斗号角的千古绝唱。

读过《满江红》的人,谁能不被其气壮山河,光昭日月,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英雄性格、大义凛然的豪壮气概和民族精神所激励和感动?
南宋时期,社会是黑暗的,一方面国家受外敌侵略,民不聊生;另一方面,朝廷却偏安一隅,妥协退让。

于是,文人们的创作便大胆犀利地鞭笞统治阶级。

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不只是词人之词,而且是爱国志士、民族英雄发自内心的战斗呼唤。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国难当前,多少仁人志士渴望承担起社会责任,击退外族,光复河山。

可是,政治的黑暗使得他们一生不得志,满腹的怨愤只能通过手中的笔来发泄。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词人人生悲剧的挽歌。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一腔孤愤、拳拳丹心,只能随这词传唱千古。

又如陆游的《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诗人忧国忧民,同样渴望为国出力,亲临前线,但是,那样的时代注定诗人的一生只能是一场梦。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盛唐的边塞诗和南宋的爱国诗词有一下一些共同的特点:
一、其内容都有许多是描写战争,批判统治阶级,揭露战争的残酷。

但是,批判统治阶级的原因却不尽相同,后面会作具体分析。

二、许多诗词的基调都是豪迈、激越,表现了渴望在沙场报国的壮志,但是其气概内涵又不一样。

但是,这两种不同时代的诗(词)又有各自鲜明的特点。

我们可以作以下的对比:
一、两种诗词都抒发了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但是盛唐的边塞诗更多的是突显一种开疆拓土,弘扬大国风范的一种强者的气概。

征人们之所以激情澎湃,那是因为从军是一种改变人生的机遇。

与之相对的是,南宋的仁人志士们身上饱含的应当是愤慨,他们的杀敌不是为了个人名利而是为了报仇、复国,如果没有外族的入侵,南宋的军民应该不会像唐人那样去主动挑起战争,开疆拓土。

某个层面上说,他们要杀的不仅是敌人,而是仇人。

那种强烈的仇恨情绪,不能通过血刃仇人来发泄,于是就通过口诛笔伐来斗争。

二、盛唐的边塞诗中表现壮志难酬的诗较少,相对而言,南宋的爱国诗词中就常常出现。

原因是和时代历史有关,但同时,也体现了盛唐人和南宋人不同的品质。

盛唐人拥有强烈的优越感和自豪感,而南宋人更多的是一种忠君爱国,重义恤民,忍辱负
重,百折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

无论盛唐人又或是南宋人他们都是爱国的,只是在不同的时代下,他们的表现不一样。

三、对统治阶级的批判,唐人是由于战争的残酷,而统治阶级却穷兵黩武,好大喜功,不顾士兵生死,批判的是统治者的无情。

而宋人对统治阶级的批判则是因为统治阶级懦弱无能,昏庸无知,面对民族危亡无动于衷。

一句话来说,战争是人间最大的悲剧。

最后,我想指出,任何一种时代精神都是独特的,不一定是自信才是好的,有的时候,那些被逼出来的愤慨也同样催人奋进,让人敬仰。

而在盛唐边塞诗和南宋爱国诗词当中,我读出了一种最强烈的情感,那就是爱国。

有国才有家,我们应当牢记我们民族祖先为这两个字所付出的血泪和收获的辉煌。

爱国的人,永远是时代的骄子!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文学》第三册曹础基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唐宋诗词文化解读》蔡镇楚、龙宿莽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