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荷马史诗:即《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欧洲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相传是公元前9至前8世纪由一个名叫荷马的盲诗人根据小亚细亚口头流传的史诗短歌综合编成的,因而被称为荷马史诗。

史诗形成时间很长,诗中包括了不同时代的成分,在行吟诗人被迎入宫后,又有符合贵族利益的倾向。

公元前6世纪,两部史诗正式形成文字,到公元前3至2世纪,又由亚历山大城学者编订,每部分各为24卷。

《伊利昂纪》是一部描写部落战争的英雄史诗,《奥德修纪》描写木马计的设计者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后,海上十年历险和他归家后夫妻团聚的故事。

教会文学:是中世纪初期封建文学的代表,是为适应封建统治者和基督教教会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其主要内容是宣传宗教教义,宣扬神权思想,艺术上多流于公式化、概念化缺乏真实性,成就不大。

但由于教会的神权统治垄断了中古文化教育故而一切文化艺术都染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骑士文学:是世俗的封建主义文学,它是封建骑士制度的产物。

它虽然宣扬封建道德,但其中所表现的锄强扶弱、保护妇女、尊敬老人的思想有一定的人民性。

此外,他们反对宗教的苦行主义,向往世俗生活的欢乐,要求突破禁欲主义的束缚,肯定世俗爱情的积极意义。

主要体裁有抒情诗和叙事诗。

城市文学: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称市民文学,是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一种反映城市内部复杂的矛盾斗争、表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愿望的世俗文学。

它在内容上现实性极强,在风格上也是生动活泼的,主要使用讽刺手法。

文学样式上,城市文学产生了韵文故事、讽刺故事等新型体裁,作品取材于现实生活,表现市民阶级的机智和狡猾,讽刺专横的贵族、贪婪的教士和凶暴的骑士。

《神曲》:是但丁流放期间费时14年创作的一部长诗,是他的代表作作品原名为《喜剧》,题目隐含了作品由悲到喜、由黑暗到光明的意义。

后人因对作品的赞赏,在原名之前冠以形容词“神圣的”故书名意译为《神曲》。

《神曲》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部,采用中世纪流行的梦幻文学的形式,描写了一个幻游地狱、炼狱、天堂三界的故事。

《神曲》是中世纪黑暗年代和文艺复兴初期的曙光相结合的产物,一方面它表现了鲜明的进步倾向,闪现着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芒;另一方面表现出浓厚的宗教神学和禁欲主义的观念。

文艺复兴:是从14世纪至17世纪初现在意大利产生,然后再在欧洲其他许多国家相继发展起来的一次思想文化运动。

这个运动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古典文学和学术的复兴;二是指艺术的复兴,这是一场在复兴希腊文化的名义下反抗希伯来文化的近代文化运动和近代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等等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流浪汉小说:16世纪中叶,西班牙产生的一种新的小说类型。

这种小说和中古市民文学有相通之处。

它多半描写城市下层生活,并从下层人物的角度去观察和讽刺一些社会现象。

主人公常是无业者,在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交替的时代,靠个人机智谋求生存。

他们没有什么道德标准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往往表现出玩世不恭的态度。

这种小说所采取的题材正与当时的骑士传奇文学相反,它反映的是下层生活,满足的是下层的阅读需求。

大学才子派:指16世纪英国文学史上出现的一群特殊的作家。

他们出身于中产阶级,受过大学教育,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倾向。

虽然他们都对英国的戏剧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倾向并不完全相同。

他们的戏剧创作不仅继承了前人的成果,而且在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颇有创新,促进了伊丽莎白时代戏剧的发展和繁荣,为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和演出奠定了基础。

其代表人物是马洛。

巴洛克文学:巴洛克原是葡萄牙语,是珍奇和奇妙的意思。

指17世纪人文主义衰落之时继之占据主流的一种文学思潮与创作,它诞生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

艺术上追求奇特的效果,采用奇特的比喻、夸张的意象、冷僻的典故、强烈的对比、梦幻的手法等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段。

惯用的主题是宗教的狂热,人类在上帝的残酷威严面前无能为力;常用极端混乱、支离破碎的形式,表现悲剧性的沮丧;用夸张、雕琢的辞藻,冷僻的典故,谜语似的词汇来玩弄风雅。

巴洛克文学的情况非常复杂,有各种各样的巴洛克,它们等等思想情形并不一致。

代表作家有意大利的马里诺、西班牙的贡戈拉、卡尔德隆和德国的格里美豪森等人。

古典主义文学:指提倡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学习古代作品和发扬古代理论的一种文艺思潮。

古典主义产生于17世纪初的法国,在17世纪三四十年代经过它的成长时期,于六七十年代达到鼎盛时期。

古典主义文学在思想内容上崇尚理性,拥护王权,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在艺术上,它要求符合规范化的艺术形式。

在法国,古典主义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文艺理论家和作家,如奥比尼亚克、布瓦洛、高乃依、拉辛、莫里哀等人,他们创作出了一批影响全欧乃至全世界的文艺理论著作和文学作品。

三一律:指在戏剧中,时间、地点和故事情节三者的单一:一出戏只演一件事情(情节单线索),剧情必须发生在同一地点,一昼夜之内。

古典主义的维护者说这一格律来源于希腊,由亚里士多德规定,其实不然。

三一律使戏剧作品结构紧凑,但也束缚了作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不好的影响。

启蒙运动: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所进行的第二次反对宗教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动,追求政治和学术思想上的自由,提倡科学技术,把理性推崇为思想行为的基础。

是当时的进步思想家提倡用近代文化“启迪”人们的理性和智慧,“照亮”愚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会,以消除教会和贵族统治所散布的迷信与偏见。

这一运动不仅在文学艺术中展开,同时也涉及法律、经济、哲学乃至社会制度及社会风俗等方面。

感伤主义文学:是18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发生在英国的一股文学潮流。

产业革命以后,现实矛盾加剧,人们开始对理性社会产生怀疑,但又无可奈何,只得寄希望于艺术和情感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逃避。

感伤主义这一潮流在文学形式方面将欧洲带入一个新阶段。

他不仅是19世纪初欧洲声势浩大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先驱,而且可以说是现代派文学的源头。

传统小说大都以情节为基础,遵循着因果规律重新组织现实生活,而感伤主义则开辟了一种以心理为载体掺和外部现实世界的投影的叙事方式。

这种新方式的产生对于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感伤主义是因斯泰恩的小说《感伤旅行》而得名。

狂飙突进运动:18世纪70年代起,在德国兴起了狂飙突进运动。

“狂飙突进”这个名称来源于作家克林格尔的剧本《狂暴突进》文学史称这一时期为“天才时期”。

这是一个具有德国特点的资产积极的文学运动。

不同于其他国家,这是一场民族文化运动,是启蒙运动在德国的继续和发展,也是反封建斗争达到高潮的标志。

参加这个运动的作家大都是青年,他们不满于启蒙运动的温和精神,不满于统治阶级,要求进行公开的斗争。

此运动并无明确的目标,往往带有个人反抗的狂热性质,领袖是理论家赫尔德儿。

其名称源于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狂飙突进》。

代表作是席勒的《强盗》和《阴谋与爱情》、歌德的《铁手骑士葛兹·冯·伯利欣根》和《少年维特之烦恼》。

湖畔派:18世纪末19世纪初,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在英格兰北部湖滨区进行诗歌创作,人称湖畔派。

他们醉心于湖光山色,讴歌自然之美,缅怀中古社会,向往宗法制社会,厌恶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诅咒城市文明,试图用中世纪宗法制下具有牧歌情调的宁静生活方式来抵制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

拜伦式英雄:《东方诗篇》中都有一个富于叛逆精神、不惜与命运抗争的主人公,不论是海盗还是异教徒、被放逐者,个个热情勇敢、意志坚强、骄傲孤独、心怀人间悲哀而不惜同命运抗争,他们是同现实尖锐对立的个人主义英雄,也是远离社会的孤独、高傲、阴郁的叛逆者,还是意志坚强、斗争坚决、英勇不屈的反抗者,更是目的不明确、结局悲惨的失败的英雄。

多余人:它是普希金开创的19世纪俄国文学人物画廊中的人物形象系列。

“多余人”是俄国19世纪青年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他们生活在沙皇专制农奴制下,在上流社会中感到窒息,不愿与腐朽的贵族同流合污,但因远离人民,找不到正确的道路,无所事事,成为社会上的“多余人”。

《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九十多部小说的总标题。

《人间喜剧》分为三大部分: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

第一部分风俗研究是《人间喜剧》主干部分,内容最为丰富,包括小说最多。

这一部分又分为六个门类: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队生活场景、乡村生活场景。

威塞克斯小说:哈代的性格与环境的小说包括了他全部重要作品。

其主旨是反映人在现实生活中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冲突。

性格与环境的小说都以作家的家乡道塞特郡为背景,反映英国西南部农村生活。

道塞特郡古称威塞克斯地区,因此,哈代又把这些小说称为威塞克斯小说。

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在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完成了思想转变,他由贵族地主的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

转变后,他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揭发批判俄国社会各方面的黑暗。

但同时他又宣传道德上的自我完善,提倡基督教的宽恕和博爱,主张勿以暴力抗恶。

社会问题剧:易卜生开创了社会问题剧的新形式,他以现实主义的态度,严厉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罪恶,重在揭露和探讨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法律、婚姻问题。

他把戏剧作为反映社会、讨论社会问题的工具,吧舞台当作讨论社会问题的讲坛。

他重在提出问题,而不直接在剧中回答问题,以此激发观众思考并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延长了戏剧效果,并引发了欧洲近代戏剧的改革。

易卜生也因此被后人称为“伟大的问号”。

自然派:指19世纪三四十年代由果戈理倡导的、经过别林斯基正面总结和阐述的、带有讽刺和批判倾向的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该派以果戈理的创作为楷模,极为忠实于自然即现实,抨击反动腐朽的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同情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呼吁舞女解放。

在文学题材上,多以描写“小人物”为主。

在体裁上,多以散文为主。

自然派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别称,主要作家有果戈理、屠格涅夫、冈察洛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

欧那尼决战:1830年2月,雨果的反封建主题的悲剧《欧那尼》上演,盛况空前,剧院成为浪漫派和古典主义者对垒交火的阵地。

观众席上掌声雷动,喝彩与喝倒彩声此起彼伏,戏剧演出活动演绎为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决战,文学史家称之为“欧那尼决战”。

最终演出获得极大成功,浪漫主义最终战胜古典主义成为法国文坛的主流文学。

奥林波斯神系是以宙斯为中心的神的家族。

他们居住在希腊最高的奥林波斯山上,称为奥林波斯神系。

其中天神宙斯是众神之主,统治天地万物。

天后赫拉掌管婚姻,波赛冬是海神,哈得斯是冥神,阿波罗是太阳神,阿瑞斯是战神,赫尔墨斯是神使,赫淮斯托斯是火与铁匠之神,雅典娜是智慧女神,阿弗洛狄忒是爱神,阿耳忒弥斯是月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