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物权的效力一、物权效力概述物权的效力,是指物权基于对物的支配权性质而产生的特定保障力。
物权的效力论题说明的问题是,同一物上确定的物权与其他权利(包括他人的物权、债权及非权利的占有)发生支配冲突时,确定物权能否排斥其他权利以及如何排斥的问题。
学者对物权效力问题有不同的学说如二效力说。
三效力说以及四效力说等。
依二效力说,物权的效力有优先性效力及物权的请求权效力;依三效力说,物权的效力有优先性效力、物权的请求权效力及排他性效力三种;而四效力说不仅包括三效力说所指的三种效力,还包括追及的效力。
二、物权的优先效力有的学者认为物权的优先效力仅限于物权优先于债权的效力,有的认为仅指先成立的物权优先于后成立的物权的效力。
更多的学者认为(即所谓的“通说”),此二者均为物权优先效力的范围,即认为物权优先效力是指先设立的物权优先于后设立的物权及物权优先于债权的效力。
物权的优先效力,其基本涵义是指权利效力的强弱,即同一标的物上有数个利益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权利并存时,具有较强效力的权利排斥或先于具有较弱效力的权利的实现。
这种物权的优先效力是物权因对标的物的直接支配权而具有的排他性的表现,是法律根据物权的特性而对之赋予的强烈的法律效力。
(一)物权相互间的优先效力1.“时间在先,权利在先”原则同一标的物上,凡数个性质相容的物权并存时,成立在先的物权优先于成立在后的物权。
该原则具体表现为:(1)先成立的物权,优先享受其权利;(2)先成立的物权可压制后成立的物权。
2. “时间在先,权利在先”原则的例外(1)定限物权优先于所有权。
定限物权是在一定范围内,限制他人所有权的权利,所以虽然定限物权成立在所有权只后,但其优先于所有权。
(2)法律对物权的顺位次序有特殊规定时,从其规定。
例如我国《海商法》第25条规定:“船舶优先权先于船舶留置权受偿。
”又如《物权法》第239条规定:“同一动产上已设立抵押权或者质权,该动产又被留置的,留置权人优先受偿。
”反对该“通说”的学者提出的主要理由是:第一,“先设立的物权优先于后设立的物权”的观点,在逻辑上有错误,将推导出后设立的物权无优先性或某些物权无优先性的错误结论;第二,该命题没有普遍性,只是个别担保物权特有的现象,不能以偏概全;第三,所有权与定限物权、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担保物权之间,有的可以并存于同一标的物上,但它们之间物权之位序或者说物权效力的强弱问题,而非何种物权优先行使的问题。
(二)物权与债权之间的优先效力1.物权优先于债权的效力(1)所有权优先于债权。
特定物为债权之标的物,该物上如又有物权存在时,无论其成立在先或在后,均有优先于债权的效力。
例如:在“一物二卖”场合中,因交付或登记而先取得标的物所有权的人,其权利优先于未取得标的物所有权的债权人之权利(无论其债权发生在先或在后);在所有权人将所有物出借、出租于他人时,如该他人陷于破产境地,则所有权人的所有物不得加入借用人、承租人的破产财产范围,所有权人有“取回权”; 财产共有人的优先购买权也优先于共有物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
(2)用益物权优先于债权。
特定物虽为债权给付之内容,该物上如有用益物权存在,无论其成立时间之先后,定限物权均有优先于债权的效力,债权人不得对物权人请求交付或移转其物,也不得请求除去该物上之物权。
反之,如债权的存在妨害物权的实现时,用益物权人得因其权利的行使而除去债权。
(3)担保物权优先于债权。
如:有物权担保之债权,得优先于一般债权人之债权而实现;债务人破产时,对债务人之特定财产有担保物权的人,就该项财产享有“别除权”;于标的物被征收时,担保物权人就该标的物之补偿费有较一般债权人优先受偿的权利。
2.物权优先于债权的例外(1)买卖不破租赁基于租赁权的物权化性质,成立在先的租赁权,租赁物交付后,可优先于后成立的物权,即该租赁权的效力不受以后租赁物所有权的转移或其它物权的设定的影响。
买卖不破租赁,是有条件的限制的:其一,此项规则中的租赁物,限于不动产或者系依法设有登记制度的某些特定动产,而非指任何租赁物;其二,租赁关系须成立于所有权变动或定限物权设立之前,否则,无此规则之适用;其三,租赁合同须依法办理的登记备案手续,亦即有了公示表征。
成立在前的租赁权之所以具有对抗后成立的物权的效力,正是因其登记备案而具有了公示性,因而成为了“物权化”了的租赁权。
而未有公示表征之租赁权,则纯属普通债权,得被物权所破除,物权优先于债权的一般规则仍得适用。
(2)法律基于公益或社会政策之考虑,规定某些物权不得享有优先次序如关于破产企业职工的工资与劳动保险费用优先权、税收优先权、国有土地出让金优先权、司法费用优先权等。
三、物权的物上请求权效力(一)物权的物上请求权的概念物上请求权是指法律为了保护物权人对物所享有的充分支配的权利,赋予物权人当其物权被侵害或有可能被侵害时,向侵害人主张返还原物、排除妨碍、恢复原状等的权利。
根据其产生基础不同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所有权及他物权而产生的请求权,另一种是占有人的物上请求权。
物上请求权的本质构成在于:其实施的前提条件是物权受到侵害,但其支配性的恢复尚有可能。
(二)物上请求权的性质由于物上请求权作为物权的效力,与债权、侵权行为、诉权等存在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其性质,因而有不同的观点:(1)物权作用说,认为物上请求权是物权的作用(效用),而非独立的权利,其依存于物权而存在、消灭;(2)纯债权说,认为物上请求权系请求特定人为特定行为(排除妨害)之权利,为行为请求权。
故性质上是纯粹的债权,应适用有关债的规定;(3)准债权说,认为物上请求权不同于债权,但又类似于债权,即为一种准债权之特殊请求权。
所谓类似于债权即物上请求权系请求特定的人为特定行为的权利,不是以直接支配标的物为内容,故不是物权的本体,而是一种类似于债权的独立权利。
所谓不同于债权,是物上请求权附属于物权,其命运从属于物权,因而又不同于债权。
就上述特性看,物上请求权系仅可以准用债权的规定之权利,故是一种准债权;(4)非纯粹债权说,认为物上请求权系对人的请求权,故非物权本身,而系独立的权利,但其命运与物权同,于物权的存续期间不断地派生,故不适用消灭时效。
这种请求权虽是对特定人的请求,但在破产程序和强制执行程序中较一般债权优先,强烈地表现出其系自物权派生的特征,故非纯粹之债权;(5)物权效力所生请求权说,认为物上请求权乃物权效力上所生之请求权,与物权不可分离。
物权如有移转,此请求权亦当然随之移转;(6)物权派生之请求权说,认为物上请求权是由物权所派生,而经常依存于物权之另一权利;(7)所有权动的现象说,认为这种请求权系观念的、绝对的近代所有权,对于特定人主张的一种动的现象形态而已。
以上诸说中,第一说与第七说完全否认物上请求权的独立权,而第二说又把物上请求权完全看作债权,这与物上请求权的性质是不相符的,均不足取。
至于其他诸说,都是从物上请求权的不同方面的观察得出的结论,只是各自的着重点不同而已。
例如第三、四说着重于物上请求权准用债权的规定,而第五、六说则是从物上请求权附属于物权予以观察得出的结论。
物上请求权产生的基础是物权,其具体构成要件和适用方法不同于一般的债权。
一方面,物权请求权是存在于物权上的独立的请求权,由物权派生,不能与物权分离。
另一方面,物上请求权是请求权的一种,所以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适用债权的规定。
物上请求权虽不是物权的权能,却是一保障物权人对标的物支配为出发点的。
物上请求权符合物权的需要,能够对物权提供充分的救济,是不能于物权分离的民事权利,因此物上请求权被看做物权特有的效力。
(三)物上请求权的行使物权的请求权是用益物权的效力表现,它以恢复物权人对标的物的支配状态为目的。
在物权存续期间,遇有妨害物权的情形时,物权人即得行使该请求权,以使自己的权利得到保护。
由于物权的请求权的特殊性质,其行使中有下列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1.物上请求权的行使方式我国民法学者对于物权的保护,尤其是物上请求权的行使,仅只是或主要是从公力救济这一角度出发的。
例如,对所有权的返还财产、恢复原状、排除妨害、消除危险等各项请求权的内容大都表述为“财产所有权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责令……”物上请求权的行使,不必非得以诉讼的方式进行,也可以意思表示为之,即物权人在其权利受到妨害后,可以直接向侵害人请求为一定行为,以除去其妨害。
同时,由于物权大都是以对标的物的占有为内容的。
基于物权的这种直接支配性质,物权人可以用一定的较意思表示更强有力的方式来行使其物权的请求权,例如自力取回被非法侵占的物,驱逐非法侵入自己的土地、房屋的人,搬走妨碍通行的物件,堵绝排注于自己土地的污水,等等。
物权人在其权利受到妨害后也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责令侵害人履行特定的行为(除去妨害)。
实践中一般都是物权人在直接向侵害人提出请求未得结果,仍不能实现和保护其权利时,物权人即依法请求法院裁判,责令侵害人返还原物、排除妨害、停止侵害、消除危险。
2.物上请求权的行使的费用负担物上请求权的行使所产生的费用应当由谁负担?这是一个在理论上和实务中都有很大争议的问题。
日本在实务上采取了由相对人负担的做法。
其理论依据就是"相对人负担说",即因物上请求权的行使所发生的费用是因相对人应为的特定行为(除去妨害)产生的,故自应由相对人负担。
但该说未考虑物上请求权的发生原因,如果是由所有人本身的责任或不可抗力引起的,仍由相对人负担费用,有违民法之公平原则。
而且该说在客观上有鼓励当事人抢先起诉,将费用转嫁给对方负担的不合理现象。
于是,日本民法学者对所有权的物上请求权的行使费用的负担,又提出了其他的见解:(1)所有人责任说;(2)容忍请求权说,认为物上请求权以其是否得请求相对人为积极行为,可以区分为积极请求权与容忍请求权。
如果相对人无故意或过失,则所有人仅有容忍请求权,这时应由所有人负担其费用。
此外的情况,则由相对人负担费用;(3)归责责任说;(4)共同负担说。
物上请求权的行使所产生的费用应当以相对人负担为原则。
这是因为物上请求权,无论是返还请求权还是保全请求权,都是以相对人负有应为返还原物或排除妨害、防止妨害的行为的义务为内容的。
既负有义务,当然亦应负担费用。
但是,还应当看到,这种费用负担与以恢复物权的支配状态的物上请求权在性质上是不同的。
它是因物上请求权的行使而产生的债权,因而还应当参照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的原理来确定其债务负担。
因此,还应当有以下的例外:(1)引起物上请求权发生的事由是由物权人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应当由物权人自己承担行使请求权所发生的费用;(2)引起物上请求权发生的事由是因第三人的行为造成的,应当由第三人承担行使请求权所发生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