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及启示 论文

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及启示 论文

金融学论文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及启示摘要: 2007年10月,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波及全球金融市场,进而将全球经济带入下降轨道,究其原因是美国对金融创新产品的过度运用和监管缺失。

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金融动荡已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扩散和深化,次贷危机已发展为金融衍生品危机,而且有演变为严重的银行信用危机的可能。

随着金融损失飞速扩大,在次贷危机的演化和发展中,已先后迎来三次大规模金融风暴,情况一次比一次糟糕,暴露的问题一次比一次严重,倒下的金融机构规模和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市场震荡程度持续升级。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在此次危机中受到的影响不大,但此次危机的严重后果却给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品以重要启示。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衍生品;成因;启示一、引言(一)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现状金融衍生品市场可以分为交易所市场和场外交易(OTC)市场。

自1980年代以来,两类市场的衍生品交易均取得了长足发展:1986~1991年间,交易所市场和OTC市场交易额的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36%和40%;1991年两市场的未清偿合约名义价值分别达3.5兆美元和6兆美元,其中利率合约在两市场均占据了主导地位;2001年末,交易所市场合约名义价值已增长至23.54兆美元,OTC市场增长到了111兆美元,并且全球OTC市场的市值达到了3.8兆美元。

交易所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巨幅增长反映了机构投资者对流动性增强型(即增加现货市场流动性)金融创新的需求,OTC衍生品交易的增长迎合了机构投资者对风险转移型金融创新的需求。

(二)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是大势所趋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现代金融发展集中反映在金融工程技术的应用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大发展上。

当前金融衍生品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被称为是广义资本市场的核心。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经济将加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中,但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品种单一,结构与功能很不完善,金融业务基本停留在传统业务上,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因此,开展金融衍生品交易,发展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已经时不我待。

首先,我们要清楚金融衍生品市场作为金融市场重要部分在金融发展乃至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二、美国次贷危机概况(一)证券化资产的连锁反应美国贷款市场对不同的信用金融机构区别对待,信用低的只能寻找次级贷款。

它的首付款比例优惠,利率通常比优级贷款高2%到3%,对放贷机构来说是高回报业务。

次贷危机本身是一个信用危机,由于美国金融机构将次级贷款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和流通债券再证券化,使得抵押贷款的结构更加复杂化,造成了对信贷风险的重新定价。

这些金融机构通过信用违约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CDS)对资产证券化债券进行保值,从而产生了金融风险的放大机制。

由于次级贷信用等级低,存在很高的风险,而美联储为了抑制经济过热,不断上调利率,贷款客户负担增大,还不起贷款而违约,引起金融坏账。

担保债券凭证(collateralized bonds obligation,CBO)是一群以债券为基础,从事证券化后所发行的证券;担保贷款凭证(collateralized loans obligation,CLO)则是一群以贷款为基础,从事证券化后所发行的证券,若在证券化过程中,作为证券化标的物的资产包括债券和贷款,则称之为担保债券凭证(collateralized debtobligation,CDO)。

CDO等衍生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分散次级贷款的风险,但其自身也存在结构性缺陷。

金融机构间存在打包销售的行为,将次贷打包成证劵出售给投资银行转移风险,投资银行又将抵押贷款进一步打包出售给基金投资者。

(见图一)CDO、CDO平方、立方等产品在同一份基础资产上衍生出众多衍生证券,当基础资产面临信用风险时,由于这样的再贷款业务,就出现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波及了大批的金融机构。

(二)美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缺失美国次贷的快速增长,相关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泛滥和政府的监管有着很大关系。

OTC金融衍生品市场在美国既不属于美国期监会CFTC的监管,也不属于美国证监会SEC监管。

1974年美国的商品交易法正式免除了美国商品与期货交易委员会对场外市场金融衍生品的监管责任。

因此,如高风险抵押担保债券、信贷资产的证券化、市场流通债券的再证券化、信用违约互换等市场完全不受监管,也没有公开的记录显示债券违约卖方是否拥有资产进行支付。

由于这种OTC交易市场中交易商相互之间持有大量头寸,从而在该市场上蕴含着极大的交易对手违约风险。

从本质上说,这场危机,大量资本无法创造利润,和新自由主义所倡导的自由市场也不无关系。

美国的挥霍无度,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充满欺诈的次贷市场纵容了金融泡沫,并掩盖了实体经济中的矛盾,以及各国劳动分配的不平均,分配结构不合理等因素,最后导致了虚拟泡沫的破灭,引发次贷危机,使全球各国经济混乱、倒退。

总的来说,金融衍生品是把双刃剑。

此次次贷危机,究其原因是衍生产品的创新过度,同时缺乏足够的监管造成的。

在对待金融衍生品的态度上,我国不能因噎废食,应引以为鉴,深刻反思。

三、对我国发展的启示(一)金融衍生品可以分散风险在成熟有效的证券市场上,投资者规避证券投资系统性风险主要有两种策略:①随着股市波动,在多头套期保值交易和空头套期保值交易之间,通过投资头寸调整实现投资组合风险管理;②运用其他金融工具,进行风险对冲。

美国大量地使用简单的金融衍生产品,规避了很多不必要的风险,如汇率风险、利率风险、价格风险等等。

这样使得企业把自己仅有的资金集中在承担行业或者企业内部风险上,让企业能够更有效率地运转。

对于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中国证券市场而言,投资工具较少,缺乏内生稳定市场的套利机制与“做空机制”,市场系统性风险偏高,资产价格传递市场信息的效率就比较低。

我国要保证证券市场有序发展,需提供一个有效的市场供给。

为此,一方面应推进证券市场稳定发展,逐步建立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代办股份转让市场、甚至是柜台交易市场在内的完整的证券市场体系。

另一方面,我国有必要推出风险对冲机制,对市场系统风险进行对冲,降低投资者的证券投资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

2010年4月16号我国推出了股指期货,初步迎合了投资者规避风险需求,特别是规避系统性风险的需求。

(二)金融衍生工具完善金融市场过去通常把市场简单区分为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而把金融市场进一步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08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明确指出,当前要把满足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作为推动金融市场体系建设的基础,加快推动金融市场建设,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经济中的核心作用。

衍生产品的普及改变了整个市场结构:它连接起传统的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

金融衍生品市场不仅具有价格发现的功能,而且提供了风险管理的职能。

通过利用衍生产品进行风险管理,与传统风险管理手段相比,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衍生工具操作时多采用财务杠杆方式,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具备更大的灵活性。

如果没有完善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融资规模不可能得到有效扩大,融资效率也不可能得到显著改善。

适时推出金融衍生产品,为投资者提供风险对冲和套期保值的工具,才能完善金融市场,使之更加健康的发展。

(三)加强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当金融衍生品蓬勃兴起之时,已经引起了一些金融精英和投资者的警惕。

股神巴菲特五年前就称金融衍生品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以此次次贷危机为鉴,对微观个体分散风险有利的衍生工具,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金融风险的源头,反而可能引起风险总量的净增长,在特定条件下可能酝酿出巨大的金融灾难。

因此,强化对金融衍生品的政府监管、信息披露以及市场参与者的自律是必要之举。

四、个人总结的启示危机的起因是利率调高所引起的房地产价格下跌,及其由此导致次级按揭贷款债务人的违约。

归根结底,次贷危机源于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风险起于价值链的源头而非中间环节,如果美国宏观经济运转良好,房地产价格稳定,资金贷给有信用的人,就不会发生这种连锁反应。

而且这些中间环节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风险分散工具存在。

从目前的市场分类来看,CDS属于金融衍生品,但作为一种债券仍属于原生品。

CDS相当于一种金融资产的违约保合约。

以期货、期权、远期、互换等为代表的金融衍生品都是有效管理和降低市场参与者的风险的工具,金融衍生品设计的初衷绝不是为了扩大风险。

事实上,金融衍生品作为风险转移工具,其良好运作离不开投机者的参与。

因为,投资者正是风险的承担者。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金融衍生产品的杠杠性会放大投机风险,需要监管部门严格控制。

在次贷链条中,CDS因属于场外交易产品而被疏于监管,才导致市场扩大和反复转让后的权责混乱,违约率上升。

因此,我们认为,次贷危机不是金融衍生品惹的祸。

相反,如果次贷链条中有充足的风险转移工具,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

不能因为金融衍生品本身具有的风险而否定它的价值。

只要加强监管,提高金融创新过程中的透明度,强化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利用金融衍生品可以极大地减少投资与经济中不确定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走向世界是大势所趋。

金融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同时作为管理商品经济的一个基本手段,必然要随正逐步走向世界的中国经济一道走向世界。

()金融国际化内涵所谓金融国际化就是指金融活动超越国界,从局部地区性的传统业务活动发展为全球性的创新性的业务活动。

其具体内容包括:金融机构的国际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金融业务的国际化,金融资产和收益的国际化等方面。

2.金融市场国际化指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联成一体,使国内金融市场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组成部分,使国内资金在更广阔的市场上优化配置,同时吸收利用国外资金,参与国际资金大循环。

我国金融国际化存在的问题1、宏观政策欠佳、综合环境欠协调政策和环境是金融国际化的两大基石。

目前,我国的对外金融政策总体上是有所松动,但离国际化的标准还有一段距离。

封闭已久的中国金融业不熟悉或不习惯国际通用惯例,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要求。

人才问题是业务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其表现在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真正懂得国际金融和现代投资的人不多。

同时在人才使用方面,缺乏一套合理有效的人才竞争机制。

我国要实现金融国际化,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对我国金融国际化的几点建议深化国内改革,按国际惯例改造金融业,建立开放式的金融体系,完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

加强与香港金融市场联系,培育本国金融中心。

参考文献:[1]叶振勇.美国金融宏观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运用分析[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5):195-205.[2]张炜.从美国次贷危机看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J].武汉金融.2009:61-62.[3]黄达.金融学[M].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89-92.[4]张宗新.金融资产价格波动与风险控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0):165-181.[5]《经济热点面对面》编委会.追问美国经济[Z].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2):58-79.[6]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市场基础知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5):135-140.[7]周春英.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09(.9):157-158.[8]田晔,麦元勋.从美国次贷危机看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J].财政金融.2008(.5):160-162.[9]李寿华,卢敏.从次贷危机看我国金融衍生市场监管路径的选择[J].财务与金融.2009(.6):1-4.[10]田超.金融衍生品:发展现状及制度安排[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41-17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