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招聘考试 名词解释

教师招聘考试 名词解释

教育学教育;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的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与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要求。

教育的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的结果。

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

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狭义的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育行政体制;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

校长负责制;我国公办中小学的内部领导体制,指上级机关领导,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监督保证,教职工民主管理。

学校;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所建构的,以专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为核心任务的社会组织和机构。

校园文化;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师生关系;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在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课程;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学科课程(学科中心课程);是以本门学科的知识体系为中心,或者说以学科为中心而编制的课程。

活动课程(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即包括课程体系结构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

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教科书;根据学科教育大纲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教育大纲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课程资源;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校本课程;学校课程;学校在确保国家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泰勒(课程评价之父)原理;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课程实施;指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将已经编好的课程付诸实践。

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教学原则;根据对一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教学组织;指有关教学内容应按何种方式组织、依次应如何排列以及具体教学活动应如何安排的策略。

班级授课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它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辅助形式。

分组教学;指在按年龄编班或取消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按学生能力、成绩分组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

现场教学;指教师把学生带到事情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活动的形式。

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

有效教学;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德育目标;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式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育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原则;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导向性原则;指进行德育是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疏导原则;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因材施教原则;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德育方法;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陶冶教育法;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方法。

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的,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

教育研究;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是指人们运用科学的方法探求教育事业的本质和性质,摸索和总结其教育规律,取得科学结论,解决教育问题,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研究活动过程。

教育研究方法;就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

行动研究;是教师和研究人员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以改进教育工作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

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过程中源于社会政治及经济需求的宏观变革。

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方法。

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力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

注意的转移;是人们根据新活动、新任务,及时、有意的调换注意对象,即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的现象。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道德感;根据一定的社会的道德标准,对人的思想、行为做出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创造性思维;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手段—目分析法;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个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而最终达到总目标。

定势(心向);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

原型;对问题解决起启发性作用的事情。

原型启发;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再造想象;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的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意志;指人自觉的确定目的,有意思的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需要;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并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

晶体智力;是以学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

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

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着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气质;是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经典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性格;指人的比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人生的全程发展;指个体从生命开始经过新生儿、婴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中年以及老年各个时期直至生命完结的发展全程。

关键期;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同化;指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

顺化;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图式;指主体的一种内部认知结构,是可重复而概括化了的动作模式。

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边事物关系的认识。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了满足各种需求而建立起来的相互的心理关系。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景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强化物;能增强行为频率的刺激或事件。

发现学习;是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先行组织者;即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

自我强化;个体对自己表现出的符合或超出标准的行为进行的自我奖励。

知识;指主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学习迁移(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陈述性知识(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后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

精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理解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