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租理论综述

地租理论综述

地租理论综述摘要:地租是土地所有权的实现形式,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有不同的性质、内容和形式,体现着不同的生产关系。

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形态有着不同的理论,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萨缪尔森、马克思等人对地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描述。

关键词:地租理论绝对地租土地引言地租是土地所有权的实现形式,一切形式的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自己、增值自己的形式。

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由于所有权性质的不同,地租的性质、内容和形式也不同,体现着不同的生产关系。

在封建制度下,地租反映的是地主剥削农民的生产关系,包含了直接生产者的全部剩余生产物;资本主义地租是从封建地租中产生的,它以货币地租为主要形式,所反映的是土地所有者和产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工人的经济关系;社会主义地租反映的是在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对土地收益的分配关系;同时也是国家用于调节社会生产与分配的经济杠杆。

西方经济学回避地租所反映的经济关系,把地租定义为物主将其所有的土地、房屋或任何财产租给他人使用所获得的报酬,并不一定专指出租土地而获得的租金。

按照这个定义,把地租分为契约地租和经济地租两类。

契约地租又称商业地租,是指物主将土地或其他财物出租给承租者,承租者按租赁契约支付给物主之租金。

经济地租又称理论地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讲,经济地租是指人们使用任何生产要素所获得的超额利润。

狭义上讲,经济地租是指人们利用土地所获的超额利润,即土地总收益扣除总成本的剩余部分。

一般所谓地租,是针对狭义地租而言的。

1.当代西方地租理论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和现代经济学家分别在各自的主要经济学著作中,对地租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早在17世纪后期,英国重商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1]在其名著《赋税论》中首次提出,地租是劳动产品扣除生产投入维持劳动者生活必须后的余额,其实质是剩余劳动的产物和剩余价值的真正形态。

法国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杜尔哥在1766年发表的《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一书中指出,由于农业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自然生产力,所以能使劳动者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扣除为自己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数量还有剩余,这就是自然恩赐的“纯产品”,也是土地对劳动者的赐予。

这种“纯产品”是由农业劳动者用自己的劳动向土地取得的财富,但却为土地所有者所占有,这就是地租。

美国当代土地经济学家雷利·巴洛维,在他所著的《土地资源经济学—不动产经济学》一书中指出:地租可以简单地看作是一种经济体系,即总产值或者总收益减去总要素成本或者总成本之后余下的那一部分。

各类土地上的地租额取决于产品价格水平和成本之间的关系。

2.亚当·斯密的地租理论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系统地研究了地租。

他认为,地租是作为使用土地的代价,是为使用土地而支付给地主的价格,其来源是工人的无偿劳动。

亚当斯密说,“什么东西增加了生产食物的土地的产出力,它就不仅增加了被改良土地的价值,而且也给许多其他土地的生产物创造了新的需求,从而使这些土地的价值也增加了。

由于土地的改良,许多人都有自己消费不了的剩余食物,因而对贵金属和宝石有了需求,对于衣服、住宅、家具和设备方面其他一切便利品和装饰品,也有了需求。

食物不仅成为世界上财富的主要部分,而且使许多其他各种财货具有主要价值的,乃是食物的丰富。

”[2]比如,斯密论述了葡萄和土壤的关系。

好的土壤可以提供更加优质的葡萄,而[1]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623-1687)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统计学家。

著作主要有《赋税论》(1662),《献给英明人士》(1664),《政治算术》(1672),《爱尔兰政治剖析》(1674),《货币略论》等。

[2]亚当斯密.《国富论》.第一篇,第十一章,第二节这种葡萄的需求更大一些。

因此,土壤的肥沃是表面原因。

同样,我们还可以得出结论,人们对土地的改良不是因为花费了费用就因该得到报酬,而是有了市场的需求才有了改良的冲动。

斯密对地租进行了类,他指出有些生产物总能够提供地租,比如食物;而有些生产物比如衣服和住宅有时能提供有时候不能提供地租,其实就说明了长期中需求的变化趋势。

因为食物我们总是有很大的需要,但在食物有了剩余之后,转向对其他需求的变化是不确定的。

3.大卫·李嘉图的地租理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完成者大卫·李嘉图,运用劳动价值论研究了地租,他在1817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一书中,集中地阐述了他的地租理论。

他认为,土地的占有产生地租,地租是为使用土地而付给土地所有者的产品,是由劳动创造的。

地租是由农业经营者从利润中扣除并付给土地所有者的部分。

他把劳动价值论作为理论基础,着重研究了级差地租的问题。

他认为级差地租有两种形态:第一种形态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位置远近的不同而产生的地租。

他认为,最初人们总是先去耕种那些离自己比较近,而且又很肥沃的土地。

随着人口的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多,这时人们就要去耕种次等地。

当优等地、次等地还不能满足需要时,人们就会去耕种劣等地。

显然,在不同的土地上,如果投入等量的劳动,农产品的产量肯定会存在差异,而对农产品的需要必须保证耕种每种土地的人都能获得平均利润率。

这样,当人们开始去耕种次等地时,优等地高出次等地的产出就是一种超额利润,这个超额利润就会转化为地租。

地租的第二种形态是由土地报酬递减所带来的。

也就是说,当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入同样的资本和劳动时,它的产出是在逐渐下降的。

这样即使大家都耕种优等地,产出水平也是有区别的。

土地报酬的递减实际上意味着生产成本的提高。

由于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农产品的产量不能减少,这样农产品的价格就必定要上涨,这时,同样是耕种优等地,产出水平高的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这部分超额利润也要转化为地租。

李嘉图的理论观点是,各种工作的利润在通常状况下保持一种完全平衡,因为,一旦某种工作的利润比其它工作少,从事这种工作的人就会放弃它;相反地,对于利润较高的工作,人们就会趋之若鹜。

他认为,通过人和资本的这种流动,就可以保持利润的平衡。

因此他断言:所有的农场主在每一块土地上所获得的利润都是一样的,因为如果种坏地不能和种最肥沃的土地获得同样利润,那就谁也不肯种坏地了。

在他看来,在所有农场主中间的这种平衡,是通过他们所支付的地租而获得的。

他假设耕种最坏的土地的人是不付任何地租的,而且收入较多的土地的地租通常是根据其他土地和这块土地的比例来计算的,在李嘉图看来,当使用一定的劳动和资本使这块土地生利的时候,人们所耕种的最坏的土地生产一百升谷物,而同样的劳动和资本使质量较高的土地生产一百一十、一百二十、一百三十甚至一百四十升谷物,他认为这些土地的地租都分别等于十、二十、三十和四十升谷物的确定的价值。

李嘉图在把地租归结成对各种土地的生产力之间的差别的最简单的估计以后,他从中得出社会中的不同阶级缴纳纯收入、总收入和产品税的方式的不同结论。

李嘉图和其他所有英国经济学家一样,认为地租是经营领土财富的唯一手段,但他的本国就实行着可能比地租优越得多的经营方式。

然而,各种工作间利润的永恒平衡是不可能的,固定资本的持有人有时不能实现这些资本或改变这些资本的用途,在这些资本已经比从事其他工作的收入更少的情况下,仍然要在这种工作里继续长期使用这些资本。

他们之所以坚持从事一种工作,是由于他们不肯放弃他们所获得的熟练技术,同时,由于对另一种职业的不了解,他们会更加坚持这样做。

一个阶级人数越多,这种困难也就越大。

另外,在任何国家地区里,全部土地,无论好坏,无论已耕地或荒地都是有主的,要么属于私人,要么属于公家,因此如果得不到主人的同意任何人也不能垦殖这些土地,而经土地所有者同意所支付的价格,人们称为地租。

土地的所有权是必需考虑的,而李嘉图却假设土地所有权毫无价值。

李嘉图的地租理论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垄断是形成地租的根本原因,并且否认了绝对地租的存在。

因此,按照他的理论,耕种最劣等土地、产出水平最低的就可以不支付地租,显然,这是错误的。

不过这一理论也揭示了地租和利润的对立,从而揭示了地主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对立,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前提资料。

4.萨缪尔森的地租理论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权威代表人物之一保罗·A·萨缪尔森认为,地租是为使用土地所付的代价。

土地供给数量是固定的,因而地租量完全取决于土地需求者的竞争。

他还认为,可以利用地租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来分配稀缺的资源,而不收取地租会造成缺乏效率的以及不适当的使用方法。

萨缪尔森认为地租是土地要素的相应的报酬,其大小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互相依赖的边际生产力,决定于供求关系形成的均衡价格。

由于供给缺乏弹性,所以需求就成为唯一的决定因素,即地租完全取决于土地需求者支付的竞争性价格,也就是说地租在更大程度上是土地产品的市场价格的后果,而非市场结果的原因。

萨缪尔森认为,可利用地租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来分配稀缺资源,对稀缺资源征收地租有助于取得资源的一种更有效率的配置。

这一理论指出了可用地租来优化配置稀缺的土地资源,强调供求关系决定土地资源的价格,但是却没有论及土地资源的价值,只能解释在市场上表现稀缺的土地资源,对于不能在市场上体现其稀缺性的土地资源,特别是人类没有涉足的土地资源,无法根据此观点进行判断。

5.马克思的地租理论马克思在其《资本论》第三卷第六篇: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中详细的论述了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及其体系。

在《资本论》第三卷第六篇中用11章的篇幅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问题,重点回答了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土地价格问题,对工业化和城市化下的地租应用和延伸作了说明,提出了建筑地段地租和矿山地租理论。

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土地的发展和地租的表现形式:劳动地租、产品地租、货币地租。

重点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两种农民土地所有制:分成制和农民小块土地的所有制问题。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地租是以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为前提的,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不劳而获的收入,其特点在于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他在《资本论》的开篇指出:“我们只是在资本所产生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归土地所有者所有的范围内,研究土地所有权问题”[3],“我们所考察的土地所有权形式,是土地所有权的一个独特的历史形式,是封建的土地所有权或小农维持生计的农业受资本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影响而转化的成的形式”[4]。

“只要水流等等有一个所有者,是土地的附属物,也把它作为土地来理解”。

土地所有权的前提是,一些人垄断一定量的土地,把它作为排斥其他一切人的,只服从自己个人一致的领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