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气现象的观测

天气现象的观测


11.冰针“ ” ,漂浮于空气中微小的片状或针 状冰晶。多出现在高纬和高原地区的严冬季节。 降自高云,一般风速微弱。 12.冰雹“ ” ,坚硬的球状,锥状或不规则 固态降水。内核不透明,外有透明冰层。层多而 大者则产生于强对流云,直径在2.0到数十mm。 降自积雨云Cb。产生在强烈上升和下沉气流的云 系中。
降雪等级 强度mm/h 小雪 ≤2.5 中雪 2.6-4.9 大雪 >5.0
水平能见度m ≥1000
500≤∽≤1000
< 500
8.霰“ ” ,白色不透明的球形颗粒固态降水, 直径约2-5mm,着地常反跳,松脆易碎。常见于 降雪前,或与雪同时降落。霰出现于扰动强烈 的云系中。由过冷水遇雪花或冰晶凝结而成, 具有阵性降水特征。多降自积雨云Cb, 层积云 Sc,雨层云Ns,和高积云Ac。 9.米雪“ ” ,白色不透明的扁状固态降水, 直径d<1mm.落地不弹跳。一般降自层云St。气 层稳定。 10.冰粒“ ” 透明不规则固态降水,有时内 有未冻结的水。直径一般1-5mm.降自雨层云Ns, 高层云As,层积云Sc。
例如:16:00听到雷声,16:06,16:21,16:40,16:48听 到雷声; 记为:16:00——16:06——16:21;16:40——16:48
&4.4 天气现象及其电码
WMO基本系统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制定,WMO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的 “地面气象站天气报告通用电码”。
一.电码格式及说明
IIIiii iRixhvv Nddff ISnTTT 2SnTdTdTd 3P0P0P0 4PPPP 5aPPP 6RRR1 7wwW 1W2 8NhCLCMCH

围绕太阳或月亮的光晕(环) 日月晕
由卷层云中的 冰晶折射形成
5.月华 ,月光经云滴、冰晶衍射而成的 光学现象,常出现在环绕月光的高积云Ac 上。 6.霞 无符号, 由阳光经气层折、反射而成 的光学现象,常出现在太阳附近或太阳对 面。 7.极光 ,由太阳粒子流受地磁场影响 折向极地激发高层大气而成光学现象,多 见于高纬地区。

五.雷电现象
雷雨云中出现的闪电和雷声的天气现象。 1.雷暴 ,强对流云的云中云间或云地之间出 现的放电现象。一般有积雨云Cb出现,兼有 雷声。 2.闪电 ,云中云间或云地之间放电时产生的 光学现象。常出现于积雨云Cb中。
雷电
六.特征风及其他现象
1.大风 ,指瞬时风速≥ 17m/s(风力8级)的风。 常与飑、龙卷风同时出现。 2.飑 ,突然出现的强风天气,风向突变,风速突 增,气压猛升,气温骤降,常伴有雷雨出现。 3.龙卷 ,具有强烈涡旋的局地强对流天气,能吸起 地面上的尘土、沙石及建筑材料等,危害几百米至 数千米,风速极大甚至超百米/秒,持续时间几分 钟至几十分钟。 4.尘卷风 ,由地面局部强烈增温而形成的强对流 天气,形成涡旋垂直运动。常见于华北及西北地区 夏季,出现时,地面尘土及其物体随风卷起,形成 尘柱。
温度垂直分布与降水

冰丸
冻雨

冰雹的形成机理
冰雹结构切片
三.视程障碍现象
由固体或液体微粒漂浮于大气中造成的视程 障碍使能见度降低的天气现象。有: 1.雾 ,指接地大气中悬浮的小水滴或冰晶的 聚合体。水平能距离<1km。常在早晨出现, 呈乳白色,工业区常呈黄、灰色。大气中相 对湿度接近100%。 2.轻雾 ,由细小水滴组成的稀薄雾幕。水平 能见距离<10km。呈灰白色。早晚较多出现。
暴雨
50.0~99.9 ≥16.0
大暴雨
100.0~199. 9
特大暴 雨 ≥200.0
<10 10.0~24.
4.雪“ ‫, ” ٭‬由水汽凝华而成的固态降水。多呈白 色,不透明的雪花结晶状。在气温不太低时,雪 花常(似棉絮状)成团降落。一般降自雨层云Ns, 高层云As和卷云Ci中。气层较稳定。 5.阵雪“ ” ,具有阵性特征的降雪。主要降自 积雨云Cb,雨层云Ns。气层较不稳定。 6.雨夹雪“ ” ,半融化的固态降雪(湿雪),或 雪和雨同时下降。低云温度0℃以上 。主要降自 雨层云Ns,高积云As。气层较稳定。 7.阵性雨夹雪 “ ” ,具有阵性特征的雨夹雪, 主要降自积雨云Cb,雨层云Ns,高积云As。气层较 不稳定。 降雪强度和能见度如表4.2所示
&4.3 天气现象的观测和记录方法
1.同一天天气现象继续出现两次以上,只记一个符号, 出现时段依次记录在符号后面。 例如:一天中如下三段时间中出现小雨天气,记为:
3
02
10 14
10
01
16 17
15
09
19
27
2.同一天天气现象出现转变时,可按时间顺序连续记录。 例如:一天中出现降小雨、雨雪和雪时,记为:
3. 霾 ,由大量极细微沙尘均匀漂浮在空气 中,使空气混浊,能见距离<10km。常出现 在气团稳定较干燥时期。 4.扬沙 ,由于本地或附近的沙尘被吹起,使 能见度显著下降,能见距离一般为1-10km。 天空混浊,风力较大。在北方春夏,冷空 气过镜或空气不稳定时出现。
露和霜

是一层灰尘层或盐粒层
逆温层影响视程和空气质量
地形作用影响视程和空气质量
浮尘示意图
1983年澳洲沙尘暴
四.大气光学现象
由于日月光线在空气分子或悬浮在空气中的水珠 上折射、反射、散射或衍射而产生的天气现象。有: 1.虹 ,由日光或月光经水滴反射、折射而成的天 气现象,出现在日月相反方向的低云或雾层中。 2.日晕 ,由日光经冰晶折、反射而成的光学现象, 出现在日周围卷层云Cs或卷云Ci中。 3.月晕 ,由月光经冰晶折、反射而成的光学现象, 出现在月周围卷层云Cs或卷云Ci中。 4.日华 ,由日光经云滴、冰晶衍射而成的光学现象, 常出现在环绕日光的高积云Ac(卷积云Cc, 层积云Sc)上。
电码 00 0.1 0.2 . 49 50 51-55 56 57 . 80 81 . 88
水滴与冰晶表面的饱和比较
水面饱和水汽压>冰面饱和水汽压
原因:分子逃离水面比冰面容易。
水面与冰面饱和水汽压的差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水汽转移过程
大气中雪花的增长过程
固体降水与温度和相对于冰面 的过饱和度的关系
在-12C左右,冰水 饱和水汽压差异最大, 枝状冰晶增长最快。
雪花形状
冻雨
地面温度低于零度,水汽和过冷水滴,遇到物体 时结冰。在树枝上形成树挂,或称雾凇。
辐射雾
低处的辐射雾:山谷雾
辐射雾的消散
平流雾
热空气移到冷表面形成
夏天:太平洋沿岸
5.沙尘暴 ,成因与扬沙相似,但能见度<1km。 风力很大。常伴有强对流或雷雨过境。 6.浮尘 ,出现在冷空气过境前后无风或风小时, 由远处沙尘经高空气流传播而来。或由 或 天气过后尚未下沉的沙尘浮游在空中所致。能见 距离小于1km,垂直能见度也很差。 7.烟幕 ,在早晚气团稳定、有逆温时出现,由 城市,工厂,乡村排出的大量烟粒悬浮在空中所 致。 8.吹雪 ,本地或附近有大量积雪时,强风将积 雪吹起所致。能见度<10km。 9.雪暴 ,本地或附近有大量积雪,强风将地面 积雪成团卷起,不能分辨是否在降雪,能见度 <1km。
天气现象观测
• 天气现象:发生在大气中、地面上 的一些物理现象。包括降水、地面 凝结、视程障碍、雷电、风的特征 等现象。 • 需要随时进行观测和记录。 • 天气现象以符号形式记入观测簿, 有些需要记录开始与终止的时间
天气现象记录符号出自形象想象理念
&4.2 天气现象的特征和符号 一.降水现象
1.毛毛雨 “,” ,由微小雨滴组成的细而均匀的 液态降水,雨滴难辨,迎面有潮湿感,落地无雨 斑,地面慢慢均匀湿润,落在水面无波纹。多降 自层云St,层积云Sc,雨滴直径一般小于0.5mm。 气层稳定。 2.雨 “.”,从云中降落的滴状液态降水,雨滴清 晰可辨,落在地面上会留下雨滴湿斑,落在水面 上会激起水花和波纹。降自雨层云Ns,高层云As, 和层积云Sc,高积云Ac。有连续性、间歇性、阵性 降雨之分。雨滴直径d>0.5mm。一般气层较稳定。
第四章 天气现象的观测
&4.1 &4.2 &4.3 &4.4 &4.5 概述 天气现象的特征和符号 天气现象的观测和记录 天气现象及电码 雷电监测
&4.1概述
天气现象:
是指发生在大气中和近地面层的物理现象。 包括降水现象、地面凝结现象、视程障碍现象、 大气光学现象、雷电现象以及风的特征现象等。 这些天气现象是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产生 的。反映着大气中不同物理过程,是天气变化 的体现,是临近、短期预天气预报的基础。 因此, 天气现象必须按观测规范进行观测 和记录。有时为了正确判断某一天气现象,还 要结合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记 录。
二.地面凝结现象
水汽从空气中直接凝结在地表或物体上的凝 结现象。有: 1.露 ,由于夜间辐射冷却,水汽在地面或物 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 气温>0 ℃ 。霜融化成 的水珠不记露。 2.霜 ,由于夜间辐射冷却,水汽在地面或物 体上凝华而成的冰晶。气温<0 ℃ 。由露冻结而 成的冰珠不记霜。 3.雨凇 ,过冷却液态降水在物体上直接冻结 而成的坚硬冰层。也称冻雨。气温<0 ℃ 。参见 《中国云图》P332-333。 4.雾凇 ,由过冷却雾滴直接冻结而成,或由空 气中水汽直接凝华而成的冰晶物。一般出现于物 体的突出部位和迎风面上。多在有雾和静风天气 时出现。参见《中国云图》P324-329。
8
03
13
00
17
30
19
35
3.天气现象出现时间不足一分钟即终止,只记开始时间不记 终止时间。
例如:14时出现大风50秒钟;18:02出现小雨45秒; 记为: 14:00 ● 18:02 4.大风的起止时间:时间间歇在15分钟或以内时,应作为一 次记录;间歇时间超过15分钟,另记起、止时间。 例如:12时出现大风,12时12分止;12时18分起,12时30 止;14时出现大风,14时35分止; 记为: 12:00—12:12,12:18—12:30; 14: 00—13:35 5.雷暴:第一次听到雷声为开始时间,若雷声间隔>15分钟, 则重新记为开始时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