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及影响[摘要]:人类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就不可能构成社会。
人口是促进与制约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与影响,但当人口规模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会对经济、资源等方面产生不利的影响。
[关键词]:人口因素作用影响人类自身繁衍生息的活动一代代地持续着,周而复始地生产出人类自己,因此产生了人口因素,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也是构成一定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
包括: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发展速度等等。
对社会的发展有着制约和影响的重要作用。
一、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第一、人口因素是构成社会的主体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体。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就不能构成社会。
人类社会的存在,既要进行生产劳动,又要战胜自然的侵袭。
但是,个人的劳动能力和自卫能力总是有限的,只有在一定数量人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物质生产,才能与自然抗争,也才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第二、人口因素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人口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最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
不同的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首先,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口数量应是同社会的生产和科技水平要求相适应的人口数量。
其次,人口素质越高就越能适应生产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就越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人口的数量和增长速度,人口的质量和构成,影响着社会生产力的状况,对社会发展的进程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当人口状况同物质生产状况相适应时,就能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当人口状况同物质生产状况不相适应时,就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例如,在生产力比较低下的情况下,物质生产的发展主要依靠劳动力的增加。
如果人口数量多、密度大、增长快,能够为物质生产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就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人口数量少、密度小、增长慢,劳动力不足,就对社会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在物质生产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不是主要依靠劳动力的增加的情况下,就对人口数量的需求相对减少,对人口质量的要求比较高。
如果人口的数量、密度、增长速度适当,人口素质较高,就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人口数量过多、密度过大、增长过快,就对社会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第三、我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问题主要突出地表现为人口数量多,一段时间内增长过快,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比例严重失调,从而导致了人口生产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尖锐矛盾,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每年增加的大量劳动力适龄人口与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的就业机会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相当多的人就业困难。
(二)人口增加与消费品的增长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
人口过多地对农业、工业、交通、住房及其他消费品的生产构成了巨大压力。
(三)人口增长与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之间矛盾十分尖锐。
我国科技文化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大,青壮年文盲较多,适龄学生升学率较低,生产过程事业存在的诸多困难,无一不与人口过多有直接或间接联系。
(四)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增加了国家、集体、家庭的负担,既拖了经济建设的后腿,又极大地限制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口是制约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对社会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影响: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一,人口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人口因素中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关键的因素是是人口规模的影响,人口规模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无非有以下两种:一是人口规模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相协调时,这种人口规模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
二是当因人口规模过大过小而与经济增长不相适应时,便对经济增长起制约作用。
从我国国情来看,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巨大的人口规模明显对经济增长起制约作用。
(1)巨大的人口规模对于积累产生不利的影响,制约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一个不断扩大的再生产过程,要扩大再生产,有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要扩大积累的总量。
国民收入最终用于积累和消费。
在每年新增国民收入一定的条件下,积累与消费存在着此消费彼长的关系。
为了满足现有和新增人口的需要,并使人民的消费逐年有所提高,必须增大消费基金的比率,从而大大减少了作为扩大再生产源泉的积累基金的比率,对国民经济产生制约作用。
不仅如此,过大的人口规模还迫使积累基金较多地投向公共设施等非生产性基本建设,致使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的扩大再生产基金更为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
(2)巨大的人口规模造成过量闲置劳动力,制约经济增长。
基于巨大的人口规模,使中国目前的劳动力供给远远超过需求,造成大量劳动力闲置,制约经济增长。
首先,劳动力人数的增加,因与其他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很难匹配,必然使劳动生产率不易提高,制约经济增长。
虽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很多,但毫无疑问,劳动力人数增长是一个重要因素。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劳动力人数增长速度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呈反比关系。
因为中国的大部分生产部门对新劳动力投入的吸纳度很小,有的部门甚至不需要新劳动力的投入。
在此情况下,当然是投入劳动力越多,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越慢,越不利于经济增长。
其次,劳动力的供给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从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现代产业结构转轨,从而很难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制约经济增长的质量。
最后,闲置劳动力不仅是劳动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还要别人来抚养,从而成为整个社会的负担。
更为甚之,一部分劳动力因没有工作收入而沦为盲流,引发违法犯罪活动,扰乱社会秩序,从而破坏了经济增长所依赖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3)巨大的人口规模势必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制约经济增长。
现代经济发展证明,就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而言,物质资本的多寡固然重要,但人口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物质资本的增加更加重要,一方面反映在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可以弥补物质资本的不足,另一方面反映在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可以发挥倍数效应。
更为重要的是,人力资本随着其积累的增多而边际收益递增,而物质资本则存在着使用过程中边际收益递减的缺陷。
(4)巨大的人口规模使自然资源相对紧缺的矛盾更加突出,制约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离不开自然资源的供给,土地资源为农业提供劳动对象,为经济增长提供食品和原料。
矿产资源为经济增长提供能源和原材料。
环境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清洁的地面,洁净的水源和新鲜的空气不仅有利于健康,还能使经济增长在特定的限度内有效地实现。
中国自然资源绝对量居世界前列,但由于人口增长的均分效应(或称分母效应),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人均耕地占有量、人均石油储量、人均天然气储量、人均淡水占有量分别仅有世界水平的1/3、1/9、1/20和1/40。
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如果不能控制巨大的人口规模,必将对耕地、矿产和淡水等自然资源构成巨大的压力,形成自然资源的全面危机,制约经济增长。
此外,伴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必然是基本需求的膨胀。
当基本需求超过承载力时,就会有“竭泽而渔”、“杀鸡取卵”之虑。
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一)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压力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可以从下面六个方面进行分析:就我国的情况来看,1950年人均耕地0.18公顷,1980年降到0.1公顷,仅为世界人均耕地面积0.37公顷的1/3,到2000年将只能人均拥有耕地0.08公顷了。
[1]也就是说,每公顷耕地需要养活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1950年为5.5人,1980年增到9.8人,到2000年每公顷耕地将养活12人。
而按中国目前的生产力,需要人均0.2公顷左右的土地,才能最低限度养活全部人口和支持经济和工业的适度发展。
然而,由于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工业和城市发展蚕食耕地等种种原因,至使我国的可耕地面积正以每年47-67万公顷的速度减少。
1984-1987年间平均每年减少耕地65.5万公顷。
(二)人口对森林资源的影响森林是保持人类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更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人口过分增长势必毁林造田、毁林盖房……,结果使越来越多的森林资源受到破坏。
(三)人口对能源的影响人口的增长使能源供应紧张并且缩短化石燃料的耗竭时间。
(四)人口对城市环境的影响随着人口的激增,城市的人口密度加大,由家用燃烧以及生活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也更加严重。
[2]同时,城市绿地面积的缩小使城市环境自净能力下降,从而进一步加重了对环境的压力。
(五)人口对工业发展的影响人是具有创造能力的劳动者,在一定条件下,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但是,人口增长过快,反而不利于工业的发展。
首先,不利于在企业中采用自动化技术与设备来减少职工人数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六)人口对气候的影响人口增加,会因呼吸、燃烧和工业发展使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硫化物等增加,可能引起酸雨和光化学烟雾事故。
第三、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人口问题是导致环境退化的重要方面,也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因此,在可持续发展中,人口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心,人口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条件,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前提,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基础,人口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3]总之,"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问题。
当前,我国人口与发展的矛盾依然尖锐,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是规模巨大且继续增长的人口数量给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全国总人口为129533万人。
其中大陆人口共126583万人。
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时的113368万人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了13215万人,增长11.66%,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
[5]二是相对贫乏的人均资源和生存空间占有,使我国发展经济、改善生活质量的任务艰巨。
三是人口素质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
我国每十万人中,受初中以上教育的只占48.7%,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口也只占3.6%。
四是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迅速增大。
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有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6%,比1990年的5.6%上升了1.36个百分点。
[4]标志着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开始步入老年型社会。
五是城乡就业矛盾突出,结构性失业严峻,劳动力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劳动力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合理配置。
作为一个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人口政策成功与否,不但对我国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有巨大影响,而且对世界人口的发展和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