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韦伯、胡佛和艾萨德等人对工业布局的运输指向作了那些理论分析和应用发展,请系统阐述之。
(25分)二、论述大型城市商业服务业的类型、功能、区位及空间分布变化的一般规律。
(25分)三、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谈谈对“工业化和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出路”这一观点的认识。
(25分)《区域分析与规划》习题第一章绪论1.区域、区域分析、区域规划和区域科学;2.区域研究的主要领域;3.区域与城市的关系;4.区域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区域发展条件分析1.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2.自然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3.自然资源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4.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5.我国人口年龄组的划分;6.老年指数、抚养指数、生育率、劳动力资源率、劳动力资源利用率、适度人口(人口承载力)、人口惯性、技术转让、适用技术;已开发的劳动力资源、已投入使用的劳动力资源、潜在的劳动力资源;7.通常将人口自然增长划分为哪四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8.为什么说技术进步会推动区域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并为劳动就业开辟广阔的出路?9.简单技术转移和吸收型技术转移、垂直技术转移和水平技术转移的区别。
第三章区域经济分析1.名词概念: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刘再兴9指标体系、自然资源贡献度、工业化进展程度、人力资源规模、结构影响指数、效益超越系数、区位商、原始多样化指数、精确多样化指数、极化效应、规模经济、区位经济、城市化经济、反波效应、空间成本、工业区位优选原理、空间要素替代原理、劳动地域分工。
2.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的内容;3.第三产业的四个层次划分;4.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5.SSM法的基本原理;6.绘出部门优势分析图和部门偏离分量分析图,并说明各扇面含义;7.分别说明规模经济、区位经济和城市化经济的主要来源;8.绘图说明增长极扩散效应与反波效应叠加作用过程;9.增长极的基本含义;10.主导部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11.绘图说明某一空间要素成本对赢利空间及最小成本点区位的影响;12.绘图说明等产量线上任意点的变化规律。
第四章区域发展分析1.劳动地域分工、绝对优势说、比较成本说、相互需求论、资源禀赋理论、地理分工论。
2.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优势有何不同,把有利条件转化为区域优势必须具备哪些前提?3.区域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4.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
5.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的区别。
6.投入产出表及其基本结构;7.投入产出表的基本特点。
第五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1.画图说明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与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2.据点开发理论、轴线理论和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概念;3.如何选择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城镇)。
4.试说明圈层结构中中间圈层的基本特征。
第六章区域规划及其发展1、区域规划的综合性、战略性和综合性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2、区域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那些方面?3、区域规划的工作程序主要由哪些步骤?第七章区域发展战略1、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目标通常要注意哪些问题?具体目标设置包括哪些内容?2、确定区域发展战略重点通常从哪几方面考虑?3、如何提出区域发展战略构想?4、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主要有哪些?高速度增长战略与变通经济发展战略有何不同?5、结合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实际,谈谈你对平衡发展战略和不平衡发展战略两种空间发展战略模式的理解?6、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实际,谈谈你对梯度推移战略模式的理解?第八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1、简述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2、扩散效应的作用过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3、反波效应主要从哪几方面起作用?4、画图说明扩散效应的动态过程?5、画图说明扩散效应与反波效应叠加的动态变化过程?6、按照核心—边缘理论,说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7、按照核心—边缘理论,说明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8、试说明核心—边缘理论在处理城乡关系方面的实际价值?9、在区域规划中运用点—轴开发模式,分析和确定点与轴的位置与等级的工作步骤有哪些?10、区域重点开发轴的选择,通常应考虑哪几方面?11、如何选择区域重点发展城镇?12、说明圈层结构中各圈层的主要特征?第九章区域土地利用规划1、试说明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公布的区域土地利用一级类型?2、建设部1990年颁布的城市用地分类标准的10大类型包括哪些?3、土地分区的依据及分区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4、风景名胜区必须具备的几个条件?第十章区域产业发展规划1、第三产业的四个层次是如何划分的?2、试述区域经济各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3、简述农业发展的几个条件?4、区域规划中如何选择和布局林业生产基地?5、简述加工制造业的生产特点与布局要求?6、如何选择高技术区的区位?7、试述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特点?8、对旅游规划有直接影响的旅游市场预测包括哪些内容?第十一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1、试述基础设施的性质及其作用?2、区域交通规划的内容与步骤?3、我国现行的公路等级是如何划分的?4、水运港口规划中应重点考虑哪些问题?5、机场位置选择应满足哪些条件?6、如何选择区域运输结构?干线网布局的主要依据是什么?7、如何进行区域需水量预测?8、区域给水系统主要由哪几部分构成?如何选择水源地和水厂位置?9、如何进行区域电网规划?确定高压线走向的一般原则是什么?第十二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1、简述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的发展及意义?2、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主要有哪些?3、城镇体系历史演变与现状特点的分析包括哪些内容?4、一般主要从哪些方面确定城镇发展战略目标?5、简述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的基本方法?6、试说明城镇人口规模规划的主要依据?7、试述城镇体系等级规模规划的思路?8、简述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的发展阶段?9、如何构思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的总体框架?10、试说明城市经济区划的基本原则?11、说明大城市圈城镇群体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12、如何确定卫星城镇的规模、职能和区位,并体现卫星城镇的相对独立性?第十三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行政地域的分割性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区域环境规划主要包括哪些内容?3、根据区域经济与其中心城市发展的关系,以及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行政地域的分割性等,试论当前我国行政区划调整的必要性?4、选择任一区域,试用增长极理论说明其经济发展过程?一、区域规划的发展过程从二次大战以来,世界的经济社会重建,到八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城市体系的建立,作为一种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统一总体部署的区域规划,可以认为经历了三个不同的过程或不同的目标取向。
在二次大战后,世界各国,尤其是受战争破坏严重的国家,如前苏联,着力于战后经济重建,而其中重要的内容是对资源,尤其是未开发或少开发地区的资源开发。
当时的区域规划的重点就是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生产力布局,其着眼点是经济、是开发。
日本的第一次全国的国土规划也可归之于这一类。
经过了50年代到60年代的繁荣和发展,各国内部各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了各区域之间政治、经济、社会的尖锐矛盾。
于是60年代以来,以法国、联邦德国为代表,以加快落后地区发展、加强地方城市建设、解决区域之间平衡问题为中心的区域(国土)规划得到迅速的开展,其目的是消除或减少区域差异,促使人口和经济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流动,达到区域共同发展。
70年代起至80年代,各国在发展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尖锐,引起了各国的普遍关注。
人们离开城市,向往自然,追求宜人环境,强调生活需求,从而对区域(包括城市)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PRED的协调为中心,以为人民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为目的的区域规划成为当前区域规划的主流。
同时,规划的开放性、系统性也进一步加强。
关于区域规划的具体内容,从本书第六章起,将作系统阐述,这里不再赘言。
区域规划是一项综合性极强,包括物质、非物质部门,集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多项要素,包容从历史到未来的时间跨度的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种学科,它需要科学方法论对其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因此,区域分析是区域规划的前提、基础和主要组成部分。
二、区域分析的内容和方法(一)区域分析的概念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它涉及到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生物学等许多学科。
它并不是一门独立学科,而是作为一种科学方法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为有关学科研究区域问题和为进行区域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
区域分析是随着区位论和区域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
在区位论产生以前,无论是地理学还是经济学对区域的研究都主要停留在观察、记录和统计描述上,区位论的产生及其发展,使区域分析开始运用数学方法对区域要素进行统计、归纳、演绎乃至模拟。
50年代,区域科学的产生,使区域分析在运用数学方法和经济学与管理学、社会学的结合上更加成熟,并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毋庸置疑,区位论和区域科学的创导者是经济学家,对区位论和区域科学作出重大贡献的也首先是经济学家。
虽然,地理学者对区位论和区域科学的贡献也不少。
然而,早期的区位论和区域科学对区域问题的分析研究虽然也涉及到社会学、地理学等其它学科的理论方法,但还是以运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为主,研究内容是以经济问题为重点。
进入80年代以来,人口、资源、环境及区域发展问题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这使得区域分析的内容更加广泛和综合,也使得以研究区域资源与环境问题见长的地理学者对区域问题的研究有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更大的发言权。
区域分析和相关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1.区域分析与经济学。
如何合理(经济)地利用稀缺资源(广义的资源),以最小的成本(代价)取得最大的收益(利益、利润),是经济学研究核心。
经济原则是区域分析的核心原则,因此,经济学的原理就成为区域分析的基石。
经济学中与区域分析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区域经济学,它是从古典区位论中发展演化出来的,它主要研究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地理分布规律,地区优势的发挥,产业结构的优化,劳动地域分工的组织等问题。
区域经济分析是区域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有人认为,区域经济学处于区位论和经济学的结合点上,是区位论向应用研究方向的发展。
也就是说,区域分析与区域经济学有很密切的关系。
2.区域分析与地理学。
一方面,区域自然及社会经济地理背景条件是区域分析的基础内容,区域自然及社会经济地理要素的分析和发展演化规律又是区域分析的基本理论依据之一。
另一方面,区域分析中的一些分析方法又可用来揭示区域内部的各种自然以及人文要素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增强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对现实人文地理过程的仿真和预测研究能力,从而使地理学在区域发展问题上的研究更加深入、全面,促进地理学特别是人文地理学研究向综合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