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园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摘要:经济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聚化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园区经济发展相关理论有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和点—轴理论,其思想内核离不开集聚。
园区经济促进区域发展的作用机理不仅体现在产业集聚、人口集聚、知识与技术外溢等方面,基于外部性和权力寻租等视阈创新性地提出了:园区企业集聚形成的良好社会关系网络和分工在降低运行成本的同时,还能减少单个企业的权力寻租成本。
基于区域经济的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相应思路为:加强政府在园区产业集聚形成时的引导作用、加强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建设以降低“权力寻租”和规避园区发展“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老路。
关键词:集聚;园区经济;区域发展;作用机理克里斯塔泰勒早在1968年就指出所有经济活动都是在空间关系中进行的,而经济园区正是这种空间载体之一。
我国经济园区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和经济增长极。
作为区域经济的有效组织形式及重要载体的经济园区,已显现出了强大的创新优势和竞争优势。
各具特色的经济园区,在促进人口和产业集中、发展现代工业以及提高区域竞争力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集聚经济效应,己经成为其所在各区域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力量。
但经济园区在产业快速集聚化带动GDP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再生资源的迅速耗竭和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等生态问题,相当部分园区已成为或正在成为高污染、高能耗的“重灾区”,如何避免园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模式,是区域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国外许多学者对集聚视角下园区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作用进行了探讨,乌尔曼[1](1957)认为空间的互相作用是指区域之间要素的相互交换过程,后来克鲁格曼和藤田昌久对人口和经济集聚的内在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迈克·波特(Mi-chaelE.Porter,1998,美国)从竞争优势和创新视角阐述了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Martin(2001)建立了经济活动空间集聚与园区经济增长之间的自我强化模型。
我国学者也日益重视园区经济与区域经济两者关系的研究,如吴勤堂(2004)、向世聪[2]、孙丽芝(2009)、仇保兴(2004)等。
这些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启示,本文创新是:基于外部性和权力寻租视阈提出了园区企业集聚形成的良好社会关系网络和分工在降低运行成本的同时,还能减少单个企业的权力寻租成本。
一、经济园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理论的思想内核(一)经济园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园区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
一是“增长极理论”,其基本涵义是:市场经济主体在特定城市或区域的集聚而促使经济高效发展,同时在这种集聚基础上又进一步向外围地区扩散,带动这些地区的发展。
从增长极理论内涵可看出,其主要是通过集聚对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作用。
二是J·R·弗里德曼于1966年提出的“核心—边缘理论”,该理论阐述了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和扩散的机理,认为城市空间发展核心区与边缘区相互依存,但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核心区,它能产生和吸引大量的革新,边缘区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核心区,核心区和边缘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
三是点轴开发理论。
该理论认为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于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并形成斑点状分布,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点逐渐增加并形成轴线,吸引人口、产业向轴线两侧集聚,进而形成新的增长点,点轴贯通,形成点轴系统。
上述三种理论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园区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指导作用[3],在经济园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上述几种理论的思想内核本质上都与产业集聚分不开。
(二)集聚是经济园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理论的思想内核上述相关理论的思想内核表明园区经济本质是集聚经济。
产业集聚就是特定产业在一定地理区域范围高度集中,各种要素在特定空间范围内逐渐汇聚的过程。
最早关注产业集聚现象的是马歇尔,他在1890年就提出了“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
在他之后集聚理论涌现出影响较大的理论有:区位集聚论(韦伯)、创新产业集聚论(熊彼特)、产业集聚最佳规模论(E·M·胡佛)、企业竞争优势与钻石模型(波特)等[4]。
目前产业集聚研究缺乏统一的概念与研究范式,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一般多用“产业集聚”;管理学科则多以“产业群簇或产业簇群”、“产业群”、“产业集群”、“地方企业集群”等;而经济地理学科多用“产业区”或“区域集群”。
尽管不同学科所用概念名称不同,且各学科概念外延也有所差别,但内涵基本一致,就是相关产业与机构在特定区域的集聚,既是产业在某一特定区域集中,又是企业与机构在特定区域的集中,大量的集中形成网络、并集结成群。
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和点轴开发理论的核心思想都涉及到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定产业与各种要素在特定区域集聚的现象。
集聚形成的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市场自发创造型,二是资本迁入型。
市场自发创造型是指专业化市场在某一特定区域首先形成,为集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信息和市场交易条件,从而使专业化市场附近出现更多的制造业,从而形成产业集聚。
资本迁入型是指资本的迁入或流入而产生的产业集聚。
这是当前我国产业集聚形成的主要形式。
上世纪沿海产业集聚主要是外商投资而形成的,现在许多靠近沿海的内陆地区因承接其产业转移而形成集聚。
产业集聚形成类型可分为两种:指向性产业集聚和联系型产业集聚。
前者是利用区域的特定优势吸引并形成产业或企业集聚[5],这种区域优势可以表现为原料产地、燃料产地、区域交通枢纽,也可以是劳动力密集地、市场集中地;后者是为了加强特定区域企业间的相互经济联系,进而为企业发展创造更有利的外部条件,这种联系可是前后向关联,也可是横向联系。
产业聚集影响园区经济发展的水平[6],是园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手段,园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
二、基于集聚视角的园区经济促进区域发展的作用机理(一)基于集聚经济视角的经济园区促进区域发展的作用机理。
本文主要从如下三方面研究集聚经济视角下园区经济促进区域发展的作用机理:1.经济园区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的作用机理。
园区经济的发展要以交通便利、设施配套完整、环境优美为前提。
园区各种硬件条件具备后,如果有良好的经营环境和发展所需要的软实力,那么一定能吸引大型企业进入园区。
产业关联性是产业集聚形成的基础,没有关联性的企业在特定区域空间上的“扎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集群或集聚。
集群竞争优势的源泉和集聚产业组织演化的依据也与产业前向、后向和旁侧关联紧密相关,而特定区域内产业集群的关联性是动态发展的,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会出现新的集群,这种集群效应可能就越显著。
园区经济与区域经济相互促进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
园区经济的产业集聚以其内含的组织关系与交易,使得大企业提携、牵引中小企业向高层次的生产空间发展,产业结构变动方向与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向保持了较高的相关性,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助推器。
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良性互动发展,会进一步带动与之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经济园区内的产业集聚有助于所在区域产业组织中的不同规模企业在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过程中保持合理有序的竞争状态[7]。
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也不一样,从而影响与制约了园区经济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的过程。
因为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可以使不同产业紧密联系与协调发展,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转换能力,进而增强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
增强的区域产业结构系统功能,对区域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增强大有帮助,进而可以促进园区经济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发展。
园区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可用图1上部分来表示:图1基于集聚经济视角的经济园区促进区域发展的作用机理2.经济园区人口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
园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大量的就业人口进入园区。
进入园区的人才包括多种:管理层、高级技工、研发人员和普通工人等。
园区要取得成功,必须要做好人口大量进入后的规划和管理。
如园区内要有较好的学校与之配套,还需有大型购物中心、医疗机构和休闲设施,为园区工作的员工解除生活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这样又会进一步带来园区人口的增加。
工业化和城市化让更多的非城市人口进入城市,但他们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城市里很多能享受的公共服务他们没有,如医疗卫生服务、子女教育和自身的教育培训、信用支持、最低保障等。
所以,要促进园区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公平的园区长效发展机制,要有长期包容发展的社会理念。
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好因产业集聚而带来的新增人口的安居乐业,进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与创造力,带动园区经济发展,进而吸引更多的人进入园区。
因此,园区人口集聚能提升园区实力的同时,还能促进所在区域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园区人口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可用图1中间部分来表示。
3.园区知识与技术外溢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
科技进步是推动园区产业结构变化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园区内企业的集聚具有知识与技术溢出效应和学习效应。
集群内部企业由于地理位置的靠近,一个企业新技术的出现,会很快被其它企业模仿或学习;同样新知识同样很快会在他们之间传播开来;同样,一个企业先进管理方法的应用,也会很快被集群内其他企业学习与模仿;市场方面,一个企业发现新的市场需要或开发新的潜在市场,也迅速被其他企业学习和扩散开来。
企业家的创新方面,一个处于领先地位的创业者或企业家客观上也扮演了示范者角色,其他跟随者通过学习与模仿获得企业新建时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从而使示范者与模仿者在相互竞合中快速发展。
园区的产业结构通过一定的生产技术结构表现出来。
而生产技术结构的变动与进步会导致产业结构的相应变动;一旦技术变革发生,与之相适应产业结构将会发生。
不同技术水平所形成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也会有差异,园区内企业技术进步会导致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是产业结构转换的动力,生产要素从比较生产率低的部门向比较生产率高的生产部门转移;园区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主要取决于部门间劳动生产率增长速率的不同。
园区知识、技术的外溢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可用图1下部分来表示。
(二)基于集聚视角的经济园区成本降低对区域发展的作用机理分析产业集聚能在多方面降低企业的成本,本文将重点从社会关系网络和单个企业“权力寻租成本”的降低两方面进行。
1.经济园区企业集聚形成的良好社会关系网络和分工能降低成本。
集聚网络的外部化是经济园区产业集聚形成的内驱机制。
经济园区企业集聚一旦形成,就会通过其良好社会关系网络扩大规模。
(1)良好社会关系网络可降低集聚企业的交易成本。
相互间的信任和较可靠的承诺是经济园区内企业社会关系网中的基本行为规范,由于集聚在特定区域当中,业缘、亲缘和准亲缘等社会关系网为企业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信任和较可靠承诺更容易取得,因此降低了企业交易过程中的成本,推进了企业向更高效的方向发展[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