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管理规程》(2011征求意见稿)

《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管理规程》(2011征求意见稿)

《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管理规程》(2011征求意见稿)江苏省地方标准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管理规程Management specification of Green Production of Ready-mixed Concrete(征求意见稿)目次1 总则2 术语3 基本规定4 厂区建设5 设备设施6 预拌混凝土7 生产管理8 运输要求9 施工现场要求本规程用词用语说明条文说明1 总则1.0.1 为了实现本省预拌混凝土生产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促进环境质量的提高,规范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管理,特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预拌混凝土生产厂区建设、设施设备选配以及混凝土生产、运输、浇捣成型、养护等全过程的绿色生产管理。

本规程适用于江苏省行政区域范围内的预拌混凝土生产、运输企业(含原材料运输)及施工现场的管理。

1.0.3 混凝土生产、施工除符合本规程外,还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术语2.0.1 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以节能、节水、节材和减排以及提高混凝土耐久性为目标,以管理和技术为手段,实施混凝土生产全过程控制,使混凝土生产、运输(含原材料)及使用的全过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最少化的一种综合管理要求。

2.0.1 生产废水处理系统生产废水处理系统是指能实现生产废水回收、沉淀、循环利用等功能的设施。

3 基本规定3.0.1 新、改、扩建企业必须在建设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3.0.2 混凝土企业在在新、改或扩建应严格按“三同时”的要求进行3.0.3 建成的混凝土企业应通过当地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

3.0.4 新建混凝土企业生产厂区应避开环境敏感区,宜远离居民集中居住区。

3.0.5预拌混凝土企业应将混凝土绿色生产的内容纳入内部管理体系文件。

3.0.6 预拌混凝土企业应定期组织混凝土绿色生产管理相关的业务培训。

3.0.7 预拌混凝土企业每年至少应委托有相应资质的检测单位对粉尘、噪声、污水排放进行一次监测,并接受当地环保部门的监督。

4 厂区建设4.0.1 厂区道路及生产作业区的地面应采用混凝土、沥青混凝土等材料进行硬化。

4.0.2 厂区建设时应做到雨污分流,并配备必要的生产废水处理系统。

4.0.3 保持厂区道路清洁,车辆行驶时应无明显可见扬尘。

4.0.4 厂区内未硬化的空地应进行绿化。

4.0.5 厂界噪声应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要求,必要时应安装隔声设施。

4.0.6 厂区门前道路、环境按门前三包要求进行管理。

5 设施设备5.1 一般要求5.1.1 应选用低噪声、低能耗、低排放等技术先进的生产、运输、泵送、试验等仪器设备。

5.1.2 生产、运输设备宜使用清洁能源。

5.1.3 配备相应的清洗设备,保持设备设施清洁、整洁。

5.2 搅拌站5.2.1 搅拌楼(站)生产过程中的上料、配料、搅拌等环节应进行封闭。

5.2.2 搅拌楼(站)一层宜采用混凝土结构,主体二层及以上部分应密闭,其内部应采用防尘的采光设备。

5.2.3 搅拌层、称量层平台均应设有冲洗设施,冲洗废水应与生产废水处理系统联接。

5.2.4 搅拌主机卸料口应采用防止混凝土喷溅的设施,保持地面清洁。

5.3 搅拌主机、筒仓5.3.1 搅拌主机、筒仓应配备收尘设施,收尘设施应保持完好,空气滤芯等易损装置应定期保养或更换。

5.3.2 粉料筒仓吹灰管应采用硬式密闭接口,不得泄露。

5.3.3 粉料筒仓应有料位控制系统。

料位控制系统显示部分装置位置应便于上料人员吹灰控制。

5.4 材料堆放5.4.1 应采用封闭式骨料堆场,不同材料应分仓堆放。

在条件许可时,可优先选用高塔式料仓。

5.4.2 配料仓应进行空气净化处理,配置强制除尘设备。

5.4.3 应配备混凝土回收设备,对废弃的尚未固化的混凝土拌合物进行回收、分离和再利用。

6 预拌混凝土6.1 一般规定6.1.1 应以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设计理念进行预拌混凝土的原材料优选和配合比设计。

6.1.2 预拌混凝土质量应符合《预拌混凝土》(GB/T 14902)标准的要求,同时也应满足《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预拌混凝土》(HJ/T 412)标准中技术内容的要求。

6.1.3 硬化后混凝土的内照射指数不大于0.9,外照射指数不大于0.9,水溶性六价铬不大于0.2×10-6,游离甲醛释放量不大于0.08mg/m3,苯释放量不大于0.03mg/m3,氨释放量不大于0.2mg/m3,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不大于0.4mg/m3。

6.2 原材料6.2.1 水泥入罐温度不应大于80℃。

6.2.2 细骨料的含泥量应不大于5.0%、氯离子含量不大于0.06%,对于有抗冻、抗渗等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用细骨料的含泥量应不大于3.0%;对于清水混凝土用细骨料应选择连续级配良好的河砂或人工砂,细度模数应不小于2.6,含泥量不大于1.5%, 泥块含量不大于1.0%。

6.2.3 粗骨料的含泥量应不大于2.0%、氯离子含量不大于0.06%,对于有抗冻、抗渗等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用粗骨料的含泥量应不大于1.0%;清水混凝土用粗骨料应选择连续级配良好,颜色均匀、洁净,含泥量不大于1%,泥块含量不大于0.5%, 针片状颗粒不大于15%。

6.2.4 砂、石材料的颗粒级配不合格时应通过混掺方式实现颗粒的连续堆积和空隙率的降低,含泥量偏高时应对砂、石进行冲洗。

6.2.5 混凝土外加剂中释放氨的量应不大于0.10%。

6.2.6 生产废水作为拌合用水时,应确保其对混凝土性能无负面影响。

6.3 混凝土配合比6.3.1 宜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作为掺和料或集料最大限度的代替水泥、砂石材料,但固体废弃物相关性能及取代量,以及所配制出的混凝土性能需满足相关技术标准及现行规定要求,必要时需通过试验验证,以确保混凝土的耐久性。

6.3.2 对于楼板混凝土、清水混凝土,掺入粉煤灰时,应采用Ⅰ级灰,掺量不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15%;其它上部结构采用Ⅰ级灰时,掺量不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25%;采用Ⅱ级灰时,掺量不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20%。

6.3.3 预拌混凝土配制过程中应掺加化学外加剂来减少拌合用水量、降低水泥用量、提高固体废弃物用量。

6.4 耐久性能6.4.1 混凝土耐久性能包括碳化、抗水渗透性、抗氯离子渗透性、抗冻性、抗碱集料反应等。

混凝土耐久性能根据结构设计年限、所处环境条件等进行确定,并应满足设计要求。

6.4.2 必要时,宜掺入功能性材料提升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抗裂性。

7、生产管理7.1 一般要求7.1.1 企业应对生产任务严格管理。

7.1.2 各部门应按照生产任务要求,熟悉掌握客户所需混凝土性能,优选配合比,合理组织好材料、设备、运输车辆等生产资料。

7.1.3 严格进行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减少废品的产生。

7.2 生产准备7.2.1 生产前应做好原材料进货记录,并按照有关规范、标准要求进行抽样检验。

7.2.2 预拌混凝土原材料储存和使用应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合理设计原材料储存位置和仓位,及时调整原材料的使用日期。

7.2.3 应采用计算机自动控制的生产管理系统,宜利用网络办公。

7.2.4 收尘、降噪等设备设施应进行定期检查维护。

7.2.5 粉料上料宜采用压缩空气输送,上料过程应专人监控。

7.2.6 不宜使用大宗袋装粉料,确需使用的应采取有效的防尘措施。

7.2.7 液体外加剂的储存、输送应采取密闭和防渗漏措施。

7.2.8 生产用各类计量器具应按规定由法定计量部门定期检定(或校准),定期做好保养、维护和自校工作。

7.3 生产组织7.3.1 试验室负责生产配合比数据的下达、调整,搅拌楼(站)操作人员按试验室指令输入相关数据。

7.3.2 搅拌机计量秤误差应保持在允许范围内,发现异常及时上报。

7.3.3 合理调度,科学组织生产、运输、泵送,减少退货。

7.3.4 应按合同约定和标准要求对出厂混凝土进行出厂检验。

7.3.5 及时清理厂区内沉淀池、排水排污管道,清理出的沉淀物应集中处理。

8.0.1 运输车辆应达到当地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

8.0.2 粉料及液体外加剂应采用全封闭的车辆运输,车身应保持外观清洁,宜用湿式方式进行清洁。

8.0.3 骨料运输车应采取适当方式卸料,卸料后应清理干净方可驶离装卸料区域。

8.0.4 混凝土运输车入料口及卸料斗在入料及卸料完毕后应及时清洗。

8.0.5 运输车车身应有明显企业标识,并配置有专用设备,确保运输车辆不产生遗洒。

8.0.6 混凝土运输前,应合理策划混凝土运输路线。

8.0.7 应使用循环水清洗车辆、设备,冲洗废水应与生产废水处理系统联接。

9.1 基本要求9.1.1 施工现场宜在开工前配备废水、废料处理设施,降低环境污染,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

9.1.2 施工现场的路面应进行硬化。

9.1.3 施工现场的出入口应有设备冲洗设置和场地,对进出施工现场的混凝土运输、浇捣设备进行冲洗,冲洗污水应经过沉淀、过滤后循环使用或按规定排放,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及时集中处理。

9.1.4 应使用低噪声混凝土泵送设备。

9.2 混凝土供应计划9.2.1 混凝土使用单位在混凝土浇捣前,应向生产企业明确混凝土的性能要求。

9.2.2 混凝土使用单位在下达混凝土供应计划前,应准确计算混凝土浇捣数量。

9.2.3 合理策划混凝土浇捣顺序和养护方法。

9.3 混凝土施工9.3.1 混凝土浇捣应选择运行正常、无故障的泵送设备。

9.3.2 施工单位应制定混凝土施工、养护、交货验收的专项方案以及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意外应急预案,并严格按照方案执行。

9.3.3 浇捣剩料应运输至指定场地处理,严禁随意处理。

9.3.4 混凝土浇捣过程中出现异常的应及时报告,并按应急预案的要求进行处理。

引用标准名录1、《预拌混凝土》(GB/T 14902-2003)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3、《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4、《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4915-2004)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6、《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预拌混凝土》(HJ/T 412-2007)7、《混凝土外加剂中释放氨的限量》(GB18588)8、《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 50476)本规程用词用语说明1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用语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允许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