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茅 盾 及 其《 子 夜》ppt课件
茅 盾 及 其《 子 夜》ppt课件
18
社会剖析小说,实际上是把认识价值和 社会价值当作文学最高意义。社会剖析 小说,就是要实现文学的认识价值和社 会价值。通常文学的作用是以审美为核 心的,在审美的基础上,获得认识价值 和教育价值。但是,社会剖析小说却把 认识价值放在首位。在很大程度上偏离 了文学的主体。茅盾遭到质疑,或者茅 盾的文学地位受到否定,关键就在这里。
5
(四)酝酿期 从1922年到1927年,
沈雁冰在文学上虽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 成就,但始终没有离开文学的圈子,不 仅是“人生派”文学的重要理论家和批 评家,而且还是革命文学的最早倡导者, 并在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文学与社 会、革命和人生的关系方面处于先锋地 位。在政治方面,沈雁冰则是当时最为 活跃的文学家。
15
在20世纪的许多有影响的作家中,茅盾在 文学史上的评价是最具戏剧性的一个。在 80年代以前,茅盾是公认的20世纪文学巨 匠。但是,在90年代,却遭到许多学者的 质疑,甚至被排出优秀的小说家的行列。 虽然茅盾文学奖是中国最大的长篇小说创 作奖,但是,茅盾本人的创作成就却被普 遍怀疑。茅盾的文学特色和文学成就究竟 应该怎样评价呢?对于茅盾的评价,为什 么会发生这样巨大变化呢?
(六)爆发期 1933年前后,茅盾的小说 创作进入了爆发期。1930年,从日本回 到上海后不久即参加了“左联”,1931 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子夜》,并陆续 创作和发表了他最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 《林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春 蚕》、《秋收》、《残冬》)。1933年, 《子夜》由开明书店出版,被看作是中 国文坛上的一件大事,有人甚至称这一 争中受 到创造社等革命文学倡导者们批评的小 说:
《蚀》三部曲、《虹》,以及《路》、 《三人行》等。
13
(三)主要体现出“社会剖析小 说”: 《子夜》、《林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 (《春蚕》、《秋收》、《残冬》),以及 《多角关系》、《当铺前》、《小巫》等。
(四)抗战后的“急就章”:
6
(五)彷徨期 1927年8月,从牯岭回到上海
后,立即将自己参加革命的经过写成小说《幻 灭》,这是沈雁冰的第一篇小说,并在这篇小 说于《小说月报》连载时第一次使用“茅盾” 的笔名。紧接着他又完成了另两篇小说《动摇》 和《追求》。1930年,这三篇带有连续性的小 说结集为《蚀》出版单行本,故《蚀》又称 “《蚀》三部曲”,被看作是茅盾的第一部长 篇小说。这部作品以“矛盾”的基调贯穿始终, 正暗含着作者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彷徨苦闷心情, 而沈雁冰最初为自己取的笔名就是这“矛盾” 二字(后被叶对陶改为“茅盾”)。1929年, 茅盾在日本还创作了另一部长篇小说《虹》。 7
16
茅盾的文学个性,善于进行长篇小 说的创作。即使是短篇小说,其结 构也是长篇小说式的。可以说茅盾, 是20世纪长篇小说创作的开拓者之 一。
茅盾在三十年代,还是社会剖析小 说的最著名的作家。茅盾是社会剖 析小说的开创者。他的小说,都是 社会剖析小说。
17
所谓社会剖析小说,就是把认识社 会作为目的的小说。这种小说要剖析、 揭示社会现实的本质,探索社会发展 趋势,甚至力图总结历史规律。社会 剖析小说作者,主要是左翼作家,或 者说社会剖析小说,是左翼主流小说。 它基本上以阶级理论为武器,揭示社 会生活中的阶级关系。就是用阶级理 论为核心去观察社会,认识社会。
10
➢写于1929年,描写从“五四”时期到 1927年近十年时代面貌和思想发展历程的 的《虹》;写于1932年至1933年,描写30 年代初中国江浙农村小城镇商人破产和农 民“丰收成灾”以及农民觉醒反抗的《林 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春蚕》、 《秋收》、《残冬》);
11
➢写于1931年至1932年,发表于1933年,描 写1930年春夏间发生在上海的政治经济事件 的《子夜》;写于1941年,描写1940年9月 至1941年2月间“皖南事变”前后国民党反 共卖国的《腐蚀》; ➢写于1945年,描写当年重庆“黄金案”内 幕的话剧《清明前后》等。
茅 盾 及 其《 子 夜 》
1
一、茅盾的生平
在了解茅盾的生平时,要特别注意三点: 他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中国现代作家 他在不同时期有着明显的不同身份 他的一生与中国革命的联系十分紧密
2
(一)简历 生于
1896年,(比鲁迅小15岁, 比郭沫若还小4岁),卒 于1981年(终年85岁), 浙江桐乡乌镇人。原名沈 德鸿,字雁冰。在新文学 初期一直以“沈雁冰”的 名字著称于世,被誉为 “二十世纪的巴尔扎克” 和“二十世纪的别林斯 基”。
长篇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中篇小说 《走上岗位》和在此基础上创作的长篇小说 《锻炼》、《腐蚀》,以及他惟一的剧作《清 明前后》等。
14
(五)未能按计划完成的作品:
❖《虹》、《第一阶段的故事》、 《走上岗位》、《锻炼》、《霜叶红 于二月花》以及《子夜》等。
(六)为追求社会功利目的硬写的失败之作:
❖《虹》、《三人行》、《第一阶段 的故事》、《走上岗位》、《清明前 后》等。
3
(二)求学入行 1913年(17岁)中学毕
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三年后的1916年 (20岁)在北大预科毕业后,因家庭经济原 因未能继续在北大学习,而是经朋友介绍进 入在当时的文化界十分著名的“上海商务印 书馆编译所”工作,受《新青年》倡导文学 革命的影响开始翻译介绍欧洲文学。
4
(三)崭露头角 1921年(25岁), 沈雁冰同时在文学和政治两个舞台上崭露 头角,一出现便显示出领袖的风范。在这 年1月,沈雁冰与叶绍钧、郑振铎、王统 照、周作人、耿济之、郭绍虞、孙伏园、 许地山等12人共同发起成立了新文学史上 第一个重要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 并将他所在的《小说月报》由一个“鸳鸯 蝴蝶派”的刊物改革为新文学的第一个 “纯文艺”刊物。
8
(七)辗转流徙 从1937年抗
战爆发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 茅盾的生活一直处于动荡之中。
9
茅盾一生著述甚丰,我们这门课主要 要求了解其小说等作品中的下列内容:
(一)具有“大事记”和“编年史” 特点的作品:
➢ 写于1927年至1928年,描写1927年 “四·一二”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及第一 次国内革命战争经验教训的《蚀》三部 曲 (《幻灭》《动摇》《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