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沁园春雪-教案导学案

1、沁园春雪-教案导学案

(二)下阙
1.出示小组学习提示:
多媒体展示:
①小组内有感情完成朗读
②概括下阙内容
③交流个人欣赏的词句,并阐述理由
④组内质疑问题汇总,准备集体交流
2.集体交流
明确重点句:
①过渡句承上启下,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被祖国的壮丽河山所倾倒之情.
不分党派联合抗日的民族魂灵和真挚情感,跌宕其间。典雅高古的骈体文句式,至今读来,还觉一股回肠荡气。可以想象得出,当杨虎城这些戎马半生的军人展读这文采斐然的词句时,他们肯定在心里构想着毛泽东的形象:他是个拿枪杆子的军人还是握笔杆子的文人?是文人,怎么能把几万濒临绝境、靠吃草根维持生命的红军带出死亡的峡谷?是横刀跃马之辈,为何又有如此陈义高古而又华丽动人的神来之笔?或许,他们觉得,毛泽东多多少少是一个站在传统的根基上胸怀大志、谈论理想的人,一个站在民族立场上卧薪尝胆、奋发有为的人,一个在沉落起伏中傲视独立、纵横捭阖的人,一个上马击狂寇、下马草军书、文武兼备的人,一个不大容易说清楚却充满诱惑和魅力的人。不是偶然的巧合,当民族危亡压倒一切的时候,当最需要每一个中国人都激发起深远博大的爱国情怀和力量的时候,毛泽东,站在了西北高原茫茫的黄土地上、奔腾的黄河岸边。)[此论美丽之极,又魅力之极,甚至还有点儿神秘。作者借此,笔锋一转,从一个独具特色的角度,鲜活地画出了毛泽东的另个画像。陈晋先生的激情,想来至此应有一峰。刘可非感记。]
五.拓展延伸
1.大家共同积累古今写雪的名句.
2.介绍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学生质疑
学生阐述自己意见
结合教师点拨深入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阅读《江雪》
思考问题
寻找差别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政治气候和自然气候,在诗人的心海上,俨然架起了一座桥梁,一点就通。
梅花与冰雪 ,在诗人的心曲中,仿佛藏伏着一根共振的丝弦,一拨就响。
这首《冬云》的意境,无疑是一年前的《卜算子·咏梅》的延续和发挥。
2..《诗人毛泽东》纪录片第十集天骄情怀
4.集体交流,学生在发挥想象时配上多媒体画面.
明确重点词句:
①前三句总写一个壮阔雄奇、粉妆玉砌的冰雪世界.
②“望”字所管辖的句子是“从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也就是说,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站在高山之巅,不畏风雪严寒,远眺北国大地,欣赏壮丽雪景.其气势何等豪迈.
③群山、高原句子理解:诗人站在高山之巅极目远眺,被高山覆盖的群山蜿蜒曲折,仿佛一条银蛇在舞动;一座座披着白衣的高原仿佛一只只白象在奔驰。前者舒展优美,后者奔腾壮丽。二者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显得神采飞扬.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就更有一种奋飞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这样浪漫的想象实际上正是以雪压冬云天地混沌一片的景象为基础的.
承上启下过度
歌颂英雄人民
论史
评论帝王不足
歌颂无产阶级英雄
























1.毛主席与雪
在杭州,这样的雪景并不常见。巧的是,毛泽东1953年底第一次到杭州时,这里竟飘下了一场几十年不遇的大雪。
1961年11月,毛泽东又一次来到了杭州。
虽然已是冬天,但南方的天气并不太寒冷。不知为什么,诗人毛泽东又想起了雪,也想起了雪中的梅花。
②“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怎样理解?
“风流人物”指的是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看今朝”的“今朝”指的是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这不但是一种坚强的革命信心和伟大的抱负,而且是一种昂扬的斗志.抒发了作者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四.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诗.
设计意图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六.课堂总结
如果不是出色的政治家,哪里来的指点江山、胸怀天下?如果不是出色的诗人,哪里来的磅礴澎湃、激扬文字?毛主席用自己的伟人胸怀抒发着自己的豪迈,缔造了自己的人生传奇!同学们,有时间多阅读一下主席的诗作,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学科
语文
课题
1、沁园春·雪
课型
新授




知识
能力
1.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2.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感受词精练优美的语言。
过程
方法
1.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根据词的内容,发挥想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北国风雪图”。
2.结合几首描绘雪景的诗词,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加深对本阕词主题的理解。
交流见解
深入理解
交流自己积累的名句;
阅读《沁园春长沙》
学生在学习中反映出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拓展课本内容,拓宽学生视野,深入体会一代伟人冠绝古今的气魄。
加强积累,资源共享
这首词是主席的另一篇代表作,与本文在很多地方有相似之处。通过教师的引导介绍,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与学生一起总结出分析词句作用的步骤方法,授之以“渔”,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实实在在得到收获。然后,将方法运用到后面分析的词句中,进行实践练习,这样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就形成了.
为了突出诗词教学的特点,也为了在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本环节继续设计了有感
情朗诵这一环节,继续渲染气氛。
在长征途中,贺子珍为他特制了一个可以装笔墨纸砚的多层口袋。毛泽东也是开玩笑地说,我要用文房四宝打败国民党反动派。)
1935年底,刚刚在陕北落下脚跟的中国红军,依然身处在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仅陕西一带就有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西北军,西面是“马家军”,往东是阎锡山的晋军。这几十万人马,都奉蒋介石之命要“围剿”不足一万的中央红军。
2.字词学习
1.正音:分 娆 逊 数 汗
2.解词: 惟余 竞 折腰 红装素裹 风骚
3.多媒体展示《沁园春·雪》视频朗读课件
4.请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听读感受.
三.诗词赏析
(一).上阙
进入情境
理解词的写作背景
字词正音
欣赏视频
畅谈感受
词语概括
运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视觉、听觉冲击,使学生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快速进入课堂情境.
(为了民族大义,也是为了红军的生存,初到陕北的毛泽东于四面包围之中不断地操起毛笔,给一些受命“围剿”红军的地方实力派人物写去一封封声情并茂的信件。1935年12月5日,他给杨虎城将军写信说,“驱除强寇,四万万具有同心;诛戮神奸,千百年同兹快举。鄙人等卫国有心,剑履俱奋。行程二万,所为何来?既达三秦,愿求同志”。
更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及时发现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指的是文治,弯弓射大雕指的是武功,都用来借代的手法.
3.质疑释疑
①“惜”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惜”字在肯定他们的同时,又委婉的批判了这些英雄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以及个人才华的欠缺,毛泽东是为五个封建帝王感到可惜.虽然他们为历史发展做出了相当的贡献,但由于历史因素,他们只是为了个人利益而坐江山,而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则是为了大多数人利益而坐江山.因此毛泽东以后来者居上的气势,并不完全否定古人,而是要超过古人,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气概
②“文采”、“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这里指的是广义的文化,
有感情朗读
概括内容
小组学习
勾画诗句
组内交流
发挥想象
口头描绘
北国雪景
总结方法
小组学习
概括内容
勾画诗句
组内交流
重点词句赏析
本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环节,重点设计了两个问题,即:你认为《沁园春•雪》中哪些词句用得好和进行再创造描绘心中的北国风雪图.这两个问题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任意选择词句分析;并且发挥想象,不求答案唯一,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结合文本,又深入了文本。
多媒体展示: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
2.你怎么看待这种差别?
3.师生交流
4.教师总结:
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自由交流阅读感受
积累记忆
进一步理解伟人的豪迈情怀.
通过教师的总结,进一步理解诗人和诗人的情感,激发学生拓展阅读的兴趣




1.运用本堂课学习到的写景方法,试写一个风景片段.
2.积累你喜欢的毛主席的诗词,或者查找资料寻找伟人的足迹.




概写北国雪景
《沁园春·雪》
热爱祖国山河
具体描写北国风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