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传统节日》教案
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传统节日》教案
“春节”“端午节”在我国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像这样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节日,就叫做“传统节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识字2《传统节日》。(板书课题:传统节日)
师:世世代代一直流传下来的节日叫(生:传统节日),世世代代一直流传下来的一些风俗习惯就叫做传统习俗。我们平时背诵的唐诗,《弟子规》《三字经》等,就是流传了很久很久的文化瑰宝,这样的文化,就叫做传统文化。
生2:我有补充,还有乞巧节。
过渡:你们的小眼睛真亮,找的很全面,老师现在要听听小朗读者的声音,你们准备好了吗?(注意,我们读儿歌的时候要读出它的节奏)
(2)男女对对读
男:春节/到,人/欢笑,女:贴/窗花,放/鞭炮。
男:元宵/节,看/花灯,女:大街小巷/人如潮。
男:清明/节,雨/纷纷,女:先人墓前/去祭扫。
看清每个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严格按笔顺描写。
(6)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适当奖励。
杨娜:识字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充分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汉字的习惯,不断引导学生去体验识字的乐趣。
阿依夏木:给出自学提示的学习方法很好的发挥了生的主动性。
转:(1)左窄右宽(2)左边横变成“提”(3)竖折折撇
2、练一练,写一写。
(1)教师重点指导难写字。
街:“行”字中音加两个“土”,注意不要写成四横一竖,下面的“土”最后一笔改为提。
(3)生在书上描红、临写生字。(提醒写字姿势。)
(4)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提出要求。
看准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程芳:读的方式各种各样,通过美读理解课文,读懂课文。此学习方法很好,充分完成了读书的任务,又从读文中解决问题。
杨雪华:教师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读,从而读懂课文,层层推进。
杨雪华(写字指导):
一读
二看(看结构,看重点笔画)
三说
学习收获与检测
我们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乞巧节及过节时间。那我们这些节日又有哪些习俗呢?
杨雪华:此环节较好,即回顾了上节课内容,又关注了课题。合作探究与交流
二、学习传统节日中的风俗习惯及中国的传统文化
1、出示: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1.)找出句子中春节的活动。(贴窗花放鞭炮)
(2.)春节里还会有哪些活动?(守岁、贴对联、拜年……)
2、出示: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
5、通过对传统节日的学习,增强学生弘扬传统文化开拓意识,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培养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字,会写“节日、春节”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已是怎么过节的。
(5)第五句“七月七,来七巧,牛郎织女会鹊桥。”中“乞巧”即“乞巧节(七夕)”,郎(读书郎,放牛郎)
(6)第六句“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中“饼”(月饼、形声字)
(7)第七句“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中“赏”(换一换:赏——常);菊(菊花),草字头一组:“艾菊”,知道草字头的字跟花草有关。。
师生问答读:
师:正月初一什么节?
男:正月初一是春节。
女:春节到,人欢笑,大街小巷人如潮。
师:正月十五什么节?
男:正月十五元宵节。
女: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
师:4月初什么节?
男:4月初清明节。
女: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
师:五月初五什么节?
男:五月初五端午节。
女:过端午,赛龙舟,粽子艾香满堂飘。
四、再度感受节日气氛。
师:你们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节日的气氛吗?我们试着读读。
(1)男女二部交替读
男: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女:贴窗花,放鞭炮。
男: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
女:大街小巷人如潮。
男: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
女:先人墓前去祭扫。
男:过端午,赛龙舟,粽子艾香满堂飘。
温静:在听读课文的正音基础上识字,自读、点名读、开火车读等读的形式,容易掌握。学生交流本课的学习生字的方法,养成向他人学习的习惯,体现了集体的智慧。
宋盼盼:识字方法多样,随文识字,字理识字,形近字等。并且对于传统节日的解读层次鲜明,学生容易理解。
魏民琴:请引导学生运用已学会的识字方法认识记忆生字。学生中通过拼音、查字典、问老师、问同学的方法认识生字,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记笔顺的方法记忆生字。
……
(4)教师小结:
春节是一年的开始,元宵节预示着春节的结束,清明节在每年的四月,端午节在五月,中秋节在八月,重阳节在九月。(同学们,这些节日我们能不按顺序过吗?)
五.指导书写
1、三点图释法出示生字“贴、转”,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了解字意,示范书写。
贴:(1)左窄右宽(2)竖要写直(3)“口”扁小上宽下窄
(3)第三句“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字源识记“祭”。出示“祭”从甲骨文到楷书的变化图。教师讲解:左上部分是带血的牲肉,右边像手,下面像祭桌。“清明祭扫”的图片,明白清明祭扫是为了缅怀为我们创造幸福生活的先人。
(4)第四句“过端午,赛龙舟,粽子艾香满堂飘。”有三个生字,“舟”(龙舟),堂(一“堂”课,量词),艾(艾灸,艾草)
作业布置
1、正确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2、识记本课的生字、新词。
板书设计
传统节日
转 砖 贴、砖、街、舟
第二课时
每课三分钟
按规定主题,统一进行
环节
学案
(主备人一稿)
备课记录
(二稿)
个性化简案
(三稿)
前置性作业
1.读课文,标画字词(读给爸爸妈妈听,指正后再朗读,圈出生字,画出新词)
2.学习“会写字”,能规范的书写。拍照发群里来同学们一起交流学习。
(1.)元宵节的风俗有:吃汤圆,看花灯,猜灯谜。
(2.)“人如潮”是什么意思?(展示图片,结合图片理解词语意思)
3、出示: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
讲述清明节的习俗,及“先人墓前去祭扫”所表示的含义。
4、出示:过端午,赛龙舟,粽子艾香满堂飘。
(1.)请同学讲述端午节的来历,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2.)“粽子艾香满堂飘”,从这句话你看出了什么?(端午要吃粽子,插艾草)
(1)出示带有拼音的生词。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再指名学生开火车带读,要求每个词语读一遍拼音,读一遍词语,读对了全班跟读,读错了举手帮助他。
(2)去掉拼音再开火车读。
(3)交流识字方法。挑选学生汇报,其余同学补充。
3、检查和巩固生字、新词。
导入新知
一、课程导入:
1.(出示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说一说他们在干什么?什么节日会做?(引出“贴对联”“赛龙舟”,认识生字“贴”“舟”。)
女:粽子艾香满堂飘。
……
(2)拍手读
过渡:下面我们试着填空读一读。
(3)填空式背诵读
五、拓展延伸
1、说说还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都有哪些主要的庆祝活动?
过渡: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节日。
男:过/端午,赛/龙舟,女:粽子艾香/满堂飘。
男:七月/七,来/乞巧,女:牛郎织女/会鹊桥。
男:过/中秋,吃/月饼,女:十五圆月/当空照。
男:重阳/节,要/敬老,女:踏秋赏菊/去登高。
男:转眼又是/新春到,女:全家团圆/真热闹。
(3)过渡:这么多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眼花缭乱,那这些节日是在什么时候过呢?我们一起去读读看吧!
前置性作业汇报
反馈前置作业情况: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确。
2、检查和巩固生字、新词
导入新知
1、复习导入:
1.(出示节日):端午节 清明节 元宵节 春节 重阳节 中秋节
2.请你给上面的节日按时间顺序排列.(春节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过渡: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中国传统节日及传统节日是在哪一天或哪几天。这节课,我们再来看一看,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风俗,我们又会吃到哪些美食。
2.从“贴对联”“赛龙舟”引出“传统”,认识生字“传统”读音。
师:像“贴对联”“赛龙舟”是我们过节的传统习俗。“传统”,一个前鼻音,一个后鼻音。我给它换了个偏旁你还认识它们吗?(利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编口诀认识“传”。比如:车来就是转,转动的转。石来就是砖,砖头的砖。人来就是传,传统的传。)
3.引导理解“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文化”。
前置性作业
1.朗读课文,数一数课文有几句话(本课共有句话)
2.再读课文,标画字词(读给爸爸妈妈听,指正后再朗读,圈出生字,画出新词)
3.查字典,认生字(查字典,用已学的识字方法与爸妈一起学习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
前置性作业汇报
反馈前置作业情况: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确。
2、学习生字、新词。
(8)第八句“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
4、课件出示带生字的词语。
(1)这些生字组成的别的词语你会读吗?如:传统贴窗花元宵大街小巷祭扫赛龙舟艾香满堂飘乞巧牛郎月饼赏菊。(通过认读生字组词语,巩固识字。)
(2)交流识字方法(指名说认识某个生字的识字方法)
5、今天的生字你们都认识了吗,老师考考大家,检测读生字(看花灯游戏检测)
3、这些生字你是怎么认识的呢?①可以借助拼音,②可以根据歌谣内容猜一猜;③也可以借助图片识记。
过渡:让我们一边读儿歌,一边学习生字。
(1)读儿歌第一句。师:第一句话里的生字“贴”,我们可以通过看图理解生字的意思记住它。(贴窗花,贴对联)
(2)第二句“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中有2个生字,元“宵”(元宵节吃的汤圆)、形声字;出示图片(六尺巷),生活识字“巷”。理解巷:称之为巷的路都比较窄,路两旁的房子面对面靠得比较近。理解“大街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