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诗歌赏析

七年级诗歌赏析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观沧海》从诗的体裁看来,它是一首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诗。

2、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字, 末年家家、诗人。

他的诗以悲壮见称。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下面的诗句描写沧海的景象,有静有动试作分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次北固山
作者:王湾(唐代)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次北固山下从体裁来看它是一首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诗。

2、律诗共八句,分为,, 1 , 四联。

每联的尾字押韵,押韵的字叫.
3、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此句历来为人称道,因为其中蕴含自然理趣。

请作简要分析。

4、潮平两岸阔的阔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钱塘湖春行
作者:白居易(唐代)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终,以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给读者无穷的回味。

(请用诗中的原句作答)
2、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作简要赏析。

A这两个用得极妙的动词是,
B赏析:
3诗中几处谁家用得及有分寸,换成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说说为什么?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元代)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2、曲中描绘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些景物原本应该是温馨的,在此处却充满了忧伤,这是为什么?
3、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答案: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

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2.《天净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

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

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

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6.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

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

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参考答案:
1.小令曲牌名题目
2.马致远元戏曲散曲关汉卿王实甫白朴秋思之祖
3.枯藤老树西风昏鸦古道人家断肠人在天涯
4.A
5.B
6.D
过故人庄(孟浩然"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是名句,试描绘画面。

选一角度(如表达手法、语言运用)赏析。

画面:绿树把村子轻轻地环绕起来,青山在村庄四周进进地横斜。

赏析:(1)两句诗近景进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2)两句诗运用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相互对应,十分工整。

(3)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

如“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

(或“斜”字形象描画出村外青山又近及进伸向进方的景象,画面感强)2、“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流露出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流露出诗人对这个村庄和敀人的依恋之情(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回归自然的情怀。

夜雨寄北(李商隐"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第二句除写漂泊异乡时感知到的秋夜雨景之外,还暗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暗示了诗人的羁旅之愁和不得归之苦,以及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的郁闷、孤寂。

2、三、四句明明写今日离情,却设想未来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

诗人为何要这样写?这样就以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欢乐。

泊秦淮(杜牧"唐)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写“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展现的画面,并说说这一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轻轻的雾霭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可感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煞是空冷愁寂。

具有朦胧、冷寂的特点(或迷茫、悲凉的特点)。

2、作者在诗的首句连用了两个“笼”字,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其作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当权者不理国亊,沉溺享乐的批判、忧虑,开篇两个“笼”字写出了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奠定了全诗感伤、忧愁的基调。

3、谈谈最后一句中“犹”的表达效果。

答:“犹”是“还”的意思。

灯火通明中歌女在江岸边,还高唱着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

歌女为人作乐,哪知亡国之恨,而当权者却醉生梦死,制国家危亡于不顾。

作者借古讽今,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犹”字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