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副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主任邓子恢。
辖4个游击支队,10个团,1个特务营,共10329人。
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参谋长胡发坚,政治主任刘炎
第一团团长傅秋涛
第二团团长张正坤
第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参谋长罗忠毅,政治主任钟国楚
第三团团长黄火星
第四团团长卢胜
第三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副司令员谭震林,参谋长赵凌波,政治主任胡荣
第五团团长饶守坤
第六团团长叶飞
第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参谋长林维先,萧望东
第七团团长杨克志
第八团团长周骏鸣
第九团团长顾士多
手枪团团长詹化雨
教导队教育长冯达飞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整编成的7个主力师之一。
1941年1月下旬,新四军新军部成立。
2月,将原江北指挥部所属部队编为新四军第二师,师长张云逸(兼),政治委员郑位三,副师长罗炳辉,参谋长周骏鸣,政治部主任郭述申(未到职)。
(见照片:1942年,陈毅代军长与二师、四师部分干部合影。
左起张树才、刘顺元、方毅、张爱萍、张云逸、宋文、陈毅、
罗炳辉、杨梅生、龙潜、周骏鸣)原第四、第五支队和江北游击纵队,依次改编为第四、第五、第六旅,另辖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
整编后,即活动于东起运河、西至淮南铁路、瓦埠湖、北临淮河、南濒长江的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
1941年4月至1943年,先后粉碎日伪军多次“清剿”,共歼灭日伪军1100余人,收复了定远县大桥。
1944年春转入攻势作战,直至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被分别编入山东和华中野战军。
新四军第三师
新四军第三师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重建军部后统一编成的7个主力师之一。
1941年2月以八路军第五纵队为基础编成。
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参谋长彭雄,政治部主任吴法宪。
下辖第七旅,旅长彭明治,政治委员朱涤新;第八旅,旅长田守尧,政治委员吴信泉;第九旅(1941年9月与第四师第十旅对换建制),旅长张爱萍,政治委员韦国清;盐阜军分区(1941年6月组成),司令员洪学智;淮海军区(1941年3月组成),司令员罩健,政治委员金明;皖东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今员常玉清。
第七、第八旅活动于苏北淮海、盐阜区,第九旅到皖东北。
1942年11月成立苏北军区(亦称盐淮军区),第三师师部兼军区机关。
1944年9月,第七旅奉命西进淮北,归四师指
挥。
1945年4月,以淮海第二、三支队组成独立旅,南下皖江归七师指挥。
同年9月,第七旅和独立旅归还三师建制。
1945年8月,为保证丰力部队大规模机动,第三师师部免兼苏北军区,第八旅和第十旅分别免兼盐阜和淮海军区。
1945年10月,第三师所属部队共3.7万余人,分作两个梯队开赴东北。
第7师在抗日战争中,共歼灭日伪军2万余人。
到大反攻前,主力部队发展到2万余人,组建地方武装71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