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儒学的兴起PPT课件

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儒学的兴起PPT课件


2、太学的发展:
汉武帝时代,除了建立太学以外,还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 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自汉昭帝时代起,太学规模不断 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30000人。
3、太学的影响:
(1)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家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 标志;
(2)对社会风气: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 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
“(愚儒)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
率群下以造谤。”
――李

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 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 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 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 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 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 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 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
(3)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帝创建太学,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 治管理人才的管理学校。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 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 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 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 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2)影响:
大学清议,是中国古代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 活较早的史例。大学生的议政运动,迫使黑 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中国古代的三种选官制——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
2、科举制度:
(1)特点:
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定官员;考试内容是儒学经典。
(2)影响:
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
儒学的兴起
秦始皇
李斯
陕西渭南传说中的秦 朝“焚书堆”遗址
“焚书坑儒”批 判1、背景:
秦统一中国后,专制主义集权延伸到文化 领域,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工具);一 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
2、经过:
(1)焚书——前213年,丞相李斯提出焚书 建议并被秦始皇采纳;
(2)坑儒——秦始皇将460多名儒生坑杀于 咸阳。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材料二:“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 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不在六艺 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 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1)概括董仲舒思想的核心。 (2)指出上述思想主张有何作用? (3)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的主张?
黄老之说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汉武帝进一步拓展大一统事业; 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这一要求。
(2)内容:
①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禁绝与儒学相异学 术的建议,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 ②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 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董仲舒 (前179—前104)
广川(今河北景县)人, 西汉哲学家和政治家。曾 任博士、江都相及胶西王 相。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 之士,进“天人三 策”,建议“诸不在六艺 (礼、乐、射、御、书、 数)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为武帝所采纳,形成“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 格局,为此后两千余年间 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秦王朝焚书的目的 是为了遏制知识分 子的思想,而医学、 卜筮、种树之书是 实用之学,对社会 国家直接有益。
3、评价:
(1)其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2)对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维护秦朝的统 一起了一定的作用。
(3)但其限制了思想学术的自 由发展,摧残了人才,是对先秦 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和一场 文化浩劫,阻碍了社会进步和发 展,使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
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导致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何不同?导致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 么?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两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
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 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 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 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为什么儒学在秦时受到严厉打 击?
儒学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 利于秦的统治
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 之书?
2、结论:
思想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潮流,适应统 治者的需要。
先秦之儒和董仲舒之儒的区别
著作 理论基础 思想来源
与统治者关系
先秦之儒 《论语》 仁、礼 儒学
批判时政
董仲舒之儒 《公羊春秋》
天人感应 阴阳、法家
维护统治
3、评价:
(1)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 提供理论依据; (2)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 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 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1)变化: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解放;
秦朝时期死气沉沉。
(2)原因
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 制度,各国纷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 的学术氛围。
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 政治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制。
罢黜百家
1、背景:
(3)对统治基础:使大官僚和大地主子 嗣垄断官位的情形得到改变,少数出身于 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
(4)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 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4、太学清议: 东汉太学生有比较强的参政意识。
他们品评政界人物,参与上层政争。
(1)原因:
太学生少年英锐,敢于思想创新,言行较为勇敢。他们 尚未跻身于官场,与民间接触比较密切,对于弊政的危 害有直接的感受。他们所接受的儒家教育中的民本思想 等积极因素,也对他们敢于批评时政的倾向有的一定的 影响。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1)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 (2)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 “天人感应”。 (3)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 赋。 (4)针对统治秩序问题,提出“三纲五常”。
1、特点:
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 阴阳家等思想。(继承和改造了先秦儒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