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学良与东北教育事业摘要:张学良主政东北后,就子承父业,为东北的振兴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教育又是张学良所做事业当中最让人赞叹的。
张学良在军事教育、基础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等各个方面为教育事业而作出了杰出贡献,可以说是从现代到当代,从东北到西北,都一直存在着,影响深远。
关键词:张学良;东北教育;特点;影响教育是一个国家立足、强大的根本,教育程度的高低一直以来都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尺。
在东北这块占全中国1/8的巨大面积土地上,从20世纪初开始,张学良就子承父业,为东北的振兴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教育又是张学良所做事业当中最让人赞叹的,他为教育事业而作出的贡献,可以说是从现代到当代,从东北到西北,都一直存在着。
那么,为什么张学良主政之后,会将发展教育事业放在首位?他为东北教育事业的发展又做了哪些工作?对东北发展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有什么特点呢?一、张学良主政前东北教育发展的大环境东北是边塞要地,位置较为偏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自然很低。
1916年7月,张作霖开始统治东北,此后的15年成为东北教育真正发展的时期。
据统计,共建成小学12 609所,中等学校258所。
并且学校的分类也逐步细致,有公立、私立的初级、高级小学,初级、高级中学、师范学校、各科职业学校、专门学校以及高等教育专门学校。
不仅如此,社会教育也在广泛的普及,属于义务教育性质的业余民众学校的建立,还有学制和学务管理等各种规章制度的不断完善和逐步走向正规。
同时在奉系当局的上层人物中,有一批热心教育事业的人士参与,张作霖不断咨询和采纳他们的意见。
这些都为此时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而具有强烈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的张学良,不仅受过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同时也受到了西方文化思想的熏陶。
在他随父从政后,耳濡目染,对于父亲所做的这一切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而慢慢地在他的心里形成了“国家要强,就得培养人才”、“振兴东北,培养各种人才乃当务之急”、“中国唯一希望在青年,青年之根本在教育”这一系列的认识和感悟。
张作霖在“皇姑屯炸车案”中遇难,张学良于7月3日正式就任东三省保安司令,开始主政东北。
张作霖的突然去世给长子张学良留下了许多棘手的问题。
国内的各种势力都向张学良袭来,老臣宿将们的反对,还有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利诱,引起了张学良对东北去向问题的思考。
以至于后来的“东北易帜”、复兴东北和“中原大战”的出兵助蒋,这一系列事件中都能看出张学良的思想趋向。
中原大战后的张学良在国内受到了蒋介石国民政府的支持,东北的形势趋于稳定。
而在国外,近代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争夺的重要对象,东北的前途和中国的命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巨大压力,民族情绪的日益高涨,强烈激励着振兴教育的紧迫感。
这一切为东北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
张学良集国仇家恨于一身,也更加能够体会到自己身上要振兴中华、振兴东北的责任重大,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他接受“教育救国”的思想,把父亲的“兴学育才”作为当务之急。
二、张学良主政之后为东北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张学良的秘书郭维城曾在沈阳祝寿会上致辞中说:“1928年以后,张学良掌握东北的全局,声明不继承乃父遗产,并从遗产中支1 000万元作为建设东北文化事业的经费,他首先提高了中小学校教师的工资,在东三省和热河的180多个县里,每个县设一间模范小学自成系统‘新民小学’,可最终由日本侵略者所毁。
”根据张学良将军在军事教育、基础教育以及高等教育方面所做的几个具体实例来详细了解。
1.军事教育方面说到军事教育方面,就必须要提到的是东北讲武堂,它是1906年由张作霖在奉天城创办,主要培训各巡防营和陆军各协的初级军官,首期学员80余人,一年为一期,其校训是“忠诚服从长官,努力尽忠职守,不贪意外之财,不避分内之险”。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学校停办直到1912年9月恢复。
张学良是讲武堂第一期炮兵科学员,1922年兼任讲武堂监督。
此后,东北讲武堂成为奉系势力的扩充发展,培养军事骨干的重要基地,并与云南讲武堂、保定军官学校以及后来的黄埔军校并称为全国四所正式中等军事学校。
经过张学良的努力,东北讲武堂蓬勃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规模大,有庞大的体系和比较齐全的分科;二是人数多,仅张学良担任监督的第九、第十两期就有学员3 888人,比前八期的合计人数还多;三是水平高,逐渐发展为“自小学树之基,以大学成其器”的培养高、中、低三级军官的综合性军事学校;四是在招收学员上注重文化水平。
张学良注重军事教育不只是在东北和东北军中,1935年9月,张学良奉蒋介石的命令来西安担任“西北剿匪总司令部”的副总司令,就任后它同样很重视培养西北的军事骨干,在西安的南郊成立了王曲军官训练团,在东城门楼上创建了东北军学兵队。
王曲军官训练团设在西安城西南约20公里的王曲镇上,1936年6月15日创办,创办期间张学良也住在王曲镇的窑洞里,和中下级军官一起生活、一起学习。
训练的内容均为张学良锁定,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游击战战术为主,教官是从陕北请来的红军干部,有叶剑英、邓发等。
为东北军培养抗日骨干更重要的是把他们培养成新的血液,输送到各部队中去,以便改造部队,为抗日做准备,在学员的来源方面,是专门到北平挑选“一二·九”运动的骨干,最好的家乡子弟,还有少兵队队员和少量地下党员。
2.基础教育方面在张学良为东北教育所作的贡献中必须要提到的就是中小学教育。
新民小学是张学良主政之后,为普及小学教育,亲自在全辽宁省各县创办的,计划城建62座,属公费性质,有具体的章程,大部分的创办费用和经常费有张学良发给,不仅如此,张学良创办的新民小学都具有示范性质,各校校长均由他直接选任,校名也由他亲笔书写,但到“九·一八”时,新建62所小学的计划并没有实现。
而张学良创办的中学,则都冠以“同泽”二字,有最初的奉天同泽中学、有同泽女子中学、还有海城同泽中学等。
“同泽”二字取自《诗经·秦风》中一篇讲述为抗击共同敌人,同仇敌忾患难与共的战斗情谊和保家卫国,共御外侮的爱国精神,充分体现出他的良苦用心。
同泽中学的教学宗旨,以各科教育为主,利用学生自动之本能,启发个人原有之天性,期以求得种种关于个人及社会有用之知识为主旨。
张学良还经常和学生们一起参加活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鼓励学生们刻苦学习,练好身体,热爱祖国。
同泽女子中学是张学良唤醒处于底层的民众尤其是广大妇女的一次突破。
1930年6月3日创办,张学良自任为学校董事长,暂收250名女学生,分5个班级,包括一个补习班、三个初中班、一个高中班,用重金从关内外名牌大学和留洋归国学者中聘请教员,许多校舍都由张学良出资修整,一直沿用至今。
学校对于女学生都有严格的要求。
既注重外表,更注重成绩,无论父母职业高低,学生一律参加入学考试。
当时张学良的大女儿张闾瑛和蒙古达尔罕王爷的三个女儿要入学,也都必须要参加考试。
到“九·一八”事变时,学校不得已停课放假。
1962年更名为沈阳市第三女子中学,1989年将校名恢复为沈阳市同泽高级中学。
3.高等教育方面1928年,张学良受东北保安委员会委托担任东北大学校长,他说:“武要办好东北讲武堂,文要办好东北大学”。
此时的东北大学进入了发展时期,是一所拥有文、法、理、工、教育五个学院的综合性大学,不仅如此,学校还另外设农学院、医学院和商学院。
张学良任校长之后,一方面扩大了建校规模、加大经费支持,另一方面筹划着如何把东北大学建成国际国内具有一流水平的综合大学。
在张学良的大力支持和改革之下,学校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招收女生50名,开东北风气之先;二是个人出资100万元,将东北大学原有分散的南北校舍合于沈阳北陵;三是组织校务赴各地考察;将各科该院,加开心理系、史学群系、天算系、生物系、经济学系、电工学系、采冶学系、纺织学系、建筑学系等,门类齐全,在各大学名列前茅;四是创办《东北大学校刊》,以此发表全校的学术思想和教育成果;五是选择成绩优良的学生赴欧美留学深造,其余送各机关服务。
东北大学从创办至“九·一八”事变,仅有8年,但他的规模、学生数量以及发展的速度却都是飞速的。
到“九·一八”事变时,学校迁往北京,等待重建、复建。
三、张学良在扶持东北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突出特点和深远影响东北讲武堂、望去军官训练团、东北学兵队、新民小学、同泽男女中学、东北大学这些只是张学良对东北教育事业所作贡献的一部分。
通过这些教育机构的设立,可以感受到张学良对莘莘学子所给予的厚望和他那一颗炙热的心,其中我们也能看出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张学良发展教育事业是一个长远、具体且详尽的计划,不是心血来潮,有全面系统的规划并逐项实施;二是对于每个教育机构的设立,张学良都是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行动,训导同学们热爱祖国,奋发图强;三是张学良创办学校从规章的制定、校长的选择、校舍的建设到学生的培养、课程的设置,甚至于毕业生的安置问题他都亲自过问,提供自己的想法,并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四是影响深远,许多教育机构直到今天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同泽中学。
回望过去,岁月的点点滴滴不觉呈现,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它需要的是内心无比强大的动力和精神上的坚持。
而这样的意志也为张学良后来发动西安事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那颗坚强的心脏停止跳动的时候,当我们为张学良将军的去世满含热泪的时候,更应该做的是:沿着将军的足迹,奋发图强,振兴中华。
参考文献:[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M]大连: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2]孙景悦,董慧云,张秀春.张学良与辽宁教育[M].香港:同泽出版社,1993.[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委员会.在同张学良相处的日子里——纪念西安事变五十周年[M].大连: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4]赵维振,牟文海.少帅风云录—侍卫副官赵维振跟随张学良将军十年[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