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论文
阅读书籍:《张学良口述历史》学院:化工学院
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班级:1班
姓名:曹维褀
学号:3013207186
功与过的悲歌
——当“九一八”遇上“西安事变”
读完《张学良口述历史》之后,我对张学良的认识同作者一样在逐渐深入。
1931年时,当他对日本侵略东北实施“不抵抗政策”的时候,我的心中也全是愤恨与耻辱,其后1936年的西安事变,他与杨虎城逼蒋介石联共抗日,最终难逃终身监禁的命运,我对张学良既有崇敬又有同情。
张学良那段历史的是是非非,永远是风口浪尖上的话题。
是者是之,非者非之,孰对,孰错,孰能论?它最终将是世界历史上一个永无定论、饱受争议的问题。
忽回味起来,恍觉东北军与施耐庵笔下的梁山好汉有几丝相似之处。
同样出身草莽,一群绿林好汉,盘踞一方,具有一定的实力使当权者有所忌惮,而后的归顺朝廷(或政府)似乎是上帝开的一次玩笑,最终还是难逃命运女神毁灭的丝线,辉煌荡然无存。
看来在历史长河中,这样的失败在冥冥之中已是注定。
可能是因为阶级的高度决定了思想的高度,思想的高度又决定了人生的长度。
回首80年,上天给他安排在一个煊赫家庭,在当时的环境背景下本应成为一代纨绔子弟的代表,然而造化弄人,他父亲的早逝注定了他一生戎马、肩负国仇家恨。
(一)一时错,一生过。
九一八事件,张学良人生的悲歌。
白发催人老,虚名误人深。
主思天高厚,实事就浮云。
——张学良张学良曾明确说出,当时是东北军主张的不抵抗政策。
其中的官方原因就不在这里赘述了,九一八事件中除了张学良对自己有错估局势的评价之外,还有一个更加客观的原因:东北军根本不是日本军的对手,如果真的抗战爆发,那么东北军必定全军覆没。
在此我不愿再批评他在九一八之中的软弱与无能,只想复原当时的场景、对比下双方战力,客观地讨论下到底那种情况下该怎么办。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沙俄战败,东北铁路线的南满铁路割让日本,中东铁路仍属沙俄,张学良认为此时是取回中东铁路的大好时机,多次发动战役,然而在1929年10月沙俄挥师南进,东北军精锐尽出却无法阻挡,损兵数万才平息一场战争。
而后在1930年的中原大战,张学良带领20万主力东北军进入关内,留下20万兵力驻守东北。
再看下日本军的实力,九一八之前虽仅有第二师团的1.5万人,但日本统一亚洲的野心正在燃烧,不断加速侵占中国的进度,向东北增加兵力。
在1931年12月,兵力主要有第56师团1.9万人加上第53、4、9、18师林林总总大约4万人。
可能有人会说,20万的东北军连区区4万日军都打不过?这里有一个数据,当年16万滇西远征军与日军激战近一年才俘虏击毙日军约1.4万人。
而且九一
八的时候,日军的核心指挥是本庄繁中将,他曾是张作霖的军事顾问,所以对东北奉军的底细十分清楚,包括驻防分布、战斗力、装备情况等。
也不要忘了当时中原的战略形势,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坚决要用主要兵力“围剿”主张抗日的工农红兵。
所以说即使张学良将军即使在东北尽全力抵抗,最终也是毫无意义的牺牲,还不如保留一定的军事力量来为以后的全国统一抗战做准备。
但这不是缓兵之计,假设我是当时东北军领袖,我会采取且战且退的军事政策,明·施耐庵《水浒传》:“北军奋勇,四门杀出,我军且战且退,诱敌四散离城”。
以当时的情况要打败日本军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一味的放纵他们,期待国际上对日本进行制裁这真的有些不切实际,所以当时的东北军就要做到牵制日军,只要能进行战耗就有谈和的希望,这一点在宋哲元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同样的兵力差距与形势之下,宋哲元待机而动、边打边谈,虽然七七事变发生在九一八之后,但同样的军事策略在大帅张作霖的身上也有体现,张大帅在世的时候,对日本和沙俄这两国左右逢源,联俄抗日,让日俄相互制衡,大帅在二者之中斡旋、游刃有余。
虽然失些小利,但是东北大地在他治理的13年中没有战火,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繁荣发展。
综上观点,在九一八事件中,胜率不大或是根本没有胜率的战斗面前,我们要机智地采取打太极的军事与外交政策,这是当时情况下性价比最高的一种战略部署。
九一八对张学良一生来说就是一个败笔,不论找何种理由都只是在潜意识弱化这个错误,功过分明,承认这一点才是一种进步。
(二)西安事变,张学良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的一生只到1936年,从二十一岁到三十六岁,这就是我的生命。
——张学良周总理曾以“千古功臣”概括张学良先生,我在此引用此词评价他的西安事变。
千古功臣,我这里所指并非说张学良是无瑕的完人,真正的英雄都不应是完美的人,而应是在自己所处环境背景做出超高度的伟大行为进而改变一段历史或一个民族的命运。
张学良有着挽救中华民族的伟大功绩,而他的过失只是后人感叹玉中含瑕的话题,使这位将军拥有凡人应有的真实感。
东北军的不抵抗使张学良东北易帜的英明黯然失色。
经过上面对九一八客观分析,也明白了当时张学良的做法也属无奈之举,如果当时张学良手中没有东北军这张王牌,蒋介石恐怕也不会容忍他的存在。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西安事变再次将张学良推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也许是他想证明自己的爱国情怀,也许是经过九一八他增长了经验教训,突然明白到底该如何处理民族危机。
总而言之,双十事变使全国的目光再次聚焦西安。
有人说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徒劳无功,最终还落得忤逆君主的骂名。
他们认为蒋介石坚决剿共,这是一步战略部署,西安事变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蒋介石的安内政策,当时的东北西北两军的兵变只是加速了两位将军的死亡,其最重要的一个依据就是皖南事变。
不仅张学良自己失去后半生的自由还损失了20万东北军的性命。
还有人认为张学良的动机就是利用兵谏逼蒋介石抗日之后,他就可以在西北联合红军和西北军割据,不仅洗刷不抗日的污名,而且可与蒋介石分庭抗礼。
但是看完书的我认为张学良不是能有这么重心机的一个人,身为东北人的张学良,他骨子里有北方特有的粗犷、忠厚、善良甚至可以说相当单纯,而上述那种玩政治手腕的左右逢源的思想不应是张学良这种设定人物可以有的,甚至觉得有点荒谬,在次引用书中张学良一句话“我真怒了,所以我才会有‘西安事变’。
我怒了什么呢?我的意思是这么一句话:你这个老头子,我要教训教训你!”再想想张学良说这句话那孩子气的场景,我只想笑,既是笑他的天真与幼稚好像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一样,也是对前面那些看似官方的对张学良评论的嘲笑。
再回到西安事变,当时的张学良背负了5年“不抵抗将军”的骂名,我想如果给他重新来过的机会他估计会选择在九一八开始战斗甚至战死沙场。
而此时的蒋介石仍要调动东北军去西北围剿红军,这种不顾祖国被侵略的紧迫状态,而仍要坚持攘外必先安内,这种事情放在任何一个爱国将领的身上都是不能容忍的事情,张学良不仅语言上表示了对蒋介石的不满更将此转化为行动,因为在张学良心中民族问题、主权问题高于一切。
这里再次进行一次假设,如果没有西安事变,蒋介石在民愤中仍要调用“中央军”所有精锐到西北打红军,双方不停地征战下去。
即使蒋介石成功安内想必兵力也被消耗得差不多了,那么这么大的国内漏洞日本会熟视无睹?我估计日本军会单刀直入中国,全面占领亚洲也不再只是他们的梦想了。
我们的中华民族会遭受怎样的大劫真是无法想象。
评价张学良:首先我们要把中华民族的利益得失放在第一位,最后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联合抗日,他是顾己还是顾局。
一代军阀将领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是一事无成两鬓斑的失败。
但在我看来他有胆有识、有情有义、为人诚恳、不守旧却也不激进,民族的兴衰大国的统一才是他永恒的追求,他就是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
我认为历史展示给我们,不是希望我们大肆赞美一个人或是批评一个人到体无完肤,而是通过时代与背景的重塑,让我们知道换成自己该怎么做,经历别人的人生,丰富自己的人生。
最后看完此书我想说,如果我是张学良,九一八我会且战且拖从中斡旋,西安事变我会毅然发动兵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