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语文上册 3《蜡烛》同步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3《蜡烛》同步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

《蜡烛》同步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注音。

拂()晓地窖()瓦砾()匍()匐()腋()窝2.根据拼音写汉字。

偷xí()pínɡ()障jū()躬肃mù()颤wēi()3.解释词语。

永垂不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副其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疲力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学知识。

《蜡烛》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 (国籍)的________ 。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 ,“蜡烛”的象征意义________________ 。

5.下列句子的空缺处应依次填入的一组词语是()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________着一个小小的坟堆。

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________着柔和的火焰。

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________了,但是它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________。

A.耸立闪耀淹没闪烁B.耸立闪烁埋没闪耀C.矗立闪耀埋没闪烁D.矗立闪烁淹没闪耀6.“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说说这两句话的深层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碎片把那些剩下来的树木的枝条都削去了。

那个苏联人________ 地躺在那________的方场上,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周围是炸弯了的铁器和炸焦了的树木。

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

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四天的那一只猫也被刚才炸起来的砖石碎片砸死了。

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不会匍匐前进,也不能快跑。

她干脆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

一段还没有炸断的铁栏杆拦在她前面,她也不打算跨过去。

她太衰老了,跨不过去,因此慢慢地绕过了那段铁栏杆,走进了方场。

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

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

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

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7.选文中有四处写到德国人的炮火,全文共有六处,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在文中空白处填词语,体会用词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当老人看到那战死的兵时,她为什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敌人炮火很激烈,为什么老妇人“直着身子”走进方场,表现她怎样的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文中有两处对战死的苏联士兵的肖像描写,都是透过老人的眼来写的,试着说出老人心里最想说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外探究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

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

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②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

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

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

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的搜查。

③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

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

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

“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

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④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

“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

”他说。

⑤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

”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

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

孩子是懂事的。

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

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

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⑥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

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

”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⑦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12.根据上下文,为文中括号处选填一个词语。

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的搜查。

A.严谨 B.严峻 C.严密 D.严厉1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母子三人为保护秘密情报的具体行动。

伯诺德夫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儿子杰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女儿杰奎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这两个分句,分别运用了________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伯诺德夫人此时既________又________的复杂心理。

其中的比喻成分写出了德军的________。

15.第⑤段中“他知道,厄运即将来了”中的“厄运”指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母子三人保护秘密情报的行为表现了他们什么样的优秀品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你觉得文章这样结尾好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作18.结合文中对老妇人的描写,为其写一段颁奖词。

参考答案:1.fújiàolìpúfúyè2.袭屏鞠穆巍3.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长久流传,永不磨灭。

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精神疲乏,气力使尽,形容极度疲劳。

4.前苏联西蒙诺夫老妇人(老玛利•育乞西)象征母亲的眼泪5.A 6.这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

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7.敌人的凶残,“方场”区域处在危险的境地,更衬托牺牲战士的勇敢和老妇人不顾危险埋葬战士的爱心。

8.“孤零零”、“毫无遮掩”。

“孤零零”一词让人心生爱怜,不忍心让年轻战士独自躺在那里。

这也是老妇人行动的原因,说明老妇人极有爱心。

“毫无遮掩”体现方场的无险可守,更衬托战士的勇敢和老妇人的不顾危险。

9.看到战死的士兵,老妇人有失去亲人般的悲痛,情感郁积于心,很想说出来。

10.“直着身子”是因为她的年老,不能匍匐,亦不能快跑。

这一举动表现老妇人的内心活动:一定要为战死的孩子祈祷、安葬,哪怕牺牲生命!11.多年轻、多勇敢的孩子,不能让你孤零零地独自在这儿……(意思符合即可)12.C 13.伯诺德夫人:取出油灯,吹熄蜡烛;大儿子杰克:借口搬柴,端走烛台;小女儿杰奎琳:说要睡觉,拿走蜡烛。

14.夸张;紧张;憎恨;凶恶15.厄运指蜡烛的秘密被暴露,秘密情报站必遭破坏;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16.机智、勇敢、镇定17. 好。

这种结尾使文章在高潮中自然收束,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像空间。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