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德与法律》13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第九讲

《道德与法律》13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第九讲

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交往的范围不再 局限于个体间、民族间、地域间,而发展成为一种 普遍的、世界性的交往;交往主体不再是一种偶然 的存在,而成为普遍的、历史性的存在;交往关系 也不再是强制性的、不平等的,而成为一种自由平 等的关系;交往本身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成 为一种属人的目的。
h
5
(4)人际交往: 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
h
4
D.通过语言,人与人之间实现了思想观 念、情感体验、价值判断、信息等方面的交 换、交流与沟通。
交往活动离不开语言,借助语言把别人的思想 和思考转变为自己的思想和思考。通过语言,交往 主体能够达到对一定的规范、习俗和文化传统的交 流、对话、沟通、理解。
E.交往是一个历史性过程。社会交往形 式和人类本身是同步发展的。
B.商品经济社会形态下的交往:
资本主义社会是等价交换的金钱人际关系;
社会主义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平等、互助、 和谐的新型人际关系。
C.产品经济社会形态下的交往:
共产主义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
只有在真正的世界共同体中,人们之间的真正
的自由、平等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
h
13
马克思:
“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 发展过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 闭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 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 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 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h
3
(3)哲学上的交往含义 A.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往来、相互
作用的社会关系,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存在方式 和活动方式。交往过程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生产 关系、经济关系、阶级关系及由此决定的社会 关系。
B.物质交往是基础性的交往。交往与生 产工具、科学技术、文化传统和典章制度等历 史积淀物不可分割。
C.交往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 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2
(2)各学科中的交往含义:
A.信息学:信息的接受、保存、传递、 加工、利用等。
“以工业化推动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 工业化。”
B.心理学:思想的交流、心灵的撞击、 情感的沟通、精神的交融。
C.社会学:人们互相来往,通过交往行 为建立特定受、抒发情感。
h
15
(2)交往的社会性
A.交往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B.交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活动,是 人特有的一种本质属性。
马克思说:
“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 根本没有‘关系’。”
“人是最名符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 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 立的动物。”
h
16
(3)交往的互动性
在心理或行为上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 交流思想—— 传达感情—— 信息交流—— 行为互动——
h
6
2.人际交往的形式
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不同标准,划分出 各种不同的交往形式。
基于血缘、业缘和地缘关系的交往 正式和非正式交往 下行、平行和上行交往 口头和书面交往 言语和非言语交往 直接和间接交往 单向和双向交往
A.交往具有主体间性,即交往是一种 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人是活生生的个体, 作为个体的你、我、他都是主体。
B.人与人的交往不同于人与物的交换, 表明人与人双方都是积极的主动的。
C.交往是两个独立的人之间的关系,这 种关系本质上是“互动”的关系。交往是一 种自我与他人之间的无限开放的对话、交换、 沟通、交流的过程。
第九讲
人际交往 与
人际关系
h
1
一、人际交往
1.交往的基本涵义 (1)“交往”(Communication) 有交流、来往、交际、信息、传播、交
通、通讯、联络、贸易、交换、流通等多重 意思。
交往是人特有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 是主体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思想感情、信 息讯息等方面的交换、交流、沟通。
h
9
(3)根据时空的不同: 纵向交往—— 与过去和未来的交往, 上下辈之间的交往, 上下级之间的交往。 横向交往—— 个体间、家庭间、民族间、 地域间、国家间交往;
h
10
(4)根据有无中介
直接交往——
面对面、手握手、心连心的交往; 运用口语、体语等传递信息;
间接交往——
借助书面语言、传播工具、媒体、报纸 等传递信息;
B.现代大众传媒和网络建立的社会交往 是一种间接的交往,因而具有更大的超时空效 应;
C、对于听众、观众、读者等广大群众具 有更强大的社会导向力和影响力;
h
19
4.人际交往的功能及作用
(1)交往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和社会关系的改善。
A.生产力是由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 动技能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的, 生产力内部各种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的合理结 合和最佳功能的发挥,与交往密切相关。
h
17
(4)交往对象的可变性 社会转型,人口流动; 结构调整,行业重组; 改行跳槽,留学移民。
h
18
(5)交往手段的多样性
A.交往手段——语言、书信、电话、电 报、电脑、手机、网络、大众传媒等高新科技, 如,报纸、广播、电视、手机、网络;电子邮 件、BBS、QQ、BLOG;新闻出版、无线电台、电 影电视、计算机网络;
h
14
3.人际交往的特点
(1)交往的实践性
A.交往是主体的实践活动。人类实践活 动的范围和社会交往的范围是相互涵盖的。人 类有多少种实践活动,也就有多少种社会交往。
B.交往活动首先表现必须生产维持其生 命的必需品,进行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生产。
C.交往活动形成了人类社会中的经济结 构、社会结构、语言结构等等。
h
11
(5)根据不同性质及作用
A.积极交往与消极交往; B.主动交往与被动交往; C.有利交往与有害交往; D.暴力交往与非暴力交往,
战争交往与非战争交往。
h
12
(6)交往的历史形态:
A.自然经济社会形态下的交往:
原始社会属于较单一的肤浅的血缘人际关系;
奴隶社会是人身依附的人际关系;
封建社会是以等级为特征的宗法人际关系;
h
7
(1)根据交往主体的不同 个体之间的交往; 群体之间的交往; 家庭与家庭的交往; 民族与民族的交往; 个人与群体的交往。
h
8
(2)根据交往领域及内容的不同 物质交往——商品交换,礼尚往
来,按要素分配; 精神交往——经验交流,心灵沟
通,知识传承; 经济交往—— 政治交往—— 思想文化交往——
h
相关主题